地理教学要渗透师生的“互动生成”
2012-12-29周金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6期
地理教学是一种以地理知识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和对话的实践过程,地理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协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探究学习”的天地,须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及有参与表现的机会,须创造师生、生生互动沟通、交流和对话的情境,并提供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实践和探究性活动的条件。因此,互动生成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阔和提升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及其教学研究能力。
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目标,是“互动生成”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地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为对象,形成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的活动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从两个方面审视:一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的结果是否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动”方式,即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施教是否发挥了引领作用,教师的指示、建议、演示、示范等是否同学生的探究过程融为一体,教师的讲述是否适度、语言与非语言的影响是否有力度等。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互动生成”设计的基本准则
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基础差、讨论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活动中走神、旁生枝节、经常犯错误。其实,这也反映了地理教师是否具备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媒介引领他们进行主动学习、展开不同认知活动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地理教师提升自身的敏感度所不可或缺的素质。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差异。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并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恰恰是一种教学资源,是一种专业发展和形成实践智慧的源泉。如,对“不同人种”内容教学时,笔者先给学生个人阅读时间,让其理解不同人种体质方面的特征及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阅读结束后,根据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针对阅读不同人种体质方面特征的内容进行自由发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了各种肢体语言为全班展示。在角色扮演中,有些小组由三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扮演白种人、一个扮演黄种人、一个扮演黑种人。这三个学生分别表演在不同的环境下他们所形成的体质特征。这样的课堂行为,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达的,能使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能在人际互动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提高其自信心。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生本教育”的基点,是“互动生成”设计的基本准则。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空间,就有可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是“互动生成”设计的着力点
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个着力点是如何把种种类型的学习(教材)内容具体转化为适当的学习问题。这需要地理教师对专业知识有精深的把握,对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和认知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地理课堂教学利用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从以知识为起点走向以问题为起点的教学。
问题具有激发思维动机的作用,且问题始终是知识组织的缘由、依据和核心。问题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基础学习能力,而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问题能使学生积极地面对,能激起其主动探索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恰当的问题,或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或是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生成问题。如,对“地形和地势”内容的教学,教师首先根据我国地形图对我国的地形地势作一个总体描述,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把收集到的有关图片展示给学生,根据重难点提出几个问题:我国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分别在图中找出一、二级阶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最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在全班展示、交流、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相互评说、修正和补充各自的认识来掌握教学内容,形成自主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给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条件,使所有学生在面对共同目标时,通过互动而形成“学习集体”,通过互动而集思广益,通过“集体思维”提高个人智慧。
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针对地理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计需要教师做好两件事:一是把学习任务转移到学生身上;二是以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的学习纪律为中心,使全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引领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展示交流与评价的教学中,使班级组织成为和谐的自律性学习的集体。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教师绝不能“越权”代替学生,以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有自己的思想、有活跃的思维、有独到的创意、有收获与喜悦、有困惑与争辩,使他们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积极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