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非新闻”
2012-12-29□胡杨
□ 胡 杨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新闻包围,但究竟什么是“新闻”,无论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新闻界还是研究层面的学术界,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西方新闻界那个著名的判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有“黑色幽默”色彩,虽不能作为新闻的定义,却道出了新闻的一个必备特征:新鲜。
新闻必须是新鲜事,而新闻价值大小又受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比如发射卫星这件事,对传统航天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来说,只是一个小新闻,而对新的航天国家如朝鲜来说,则是一个大新闻,再加上其间掺杂的种种政治、军事因素,更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特大新闻。对航天大国来说,因为发射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失败的可能性,所以成功不是新闻,失败却是新闻;而对朝鲜来说,因为其卫星发射国际关注度太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成为特大新闻。朝鲜卫星发射失败,对其本身是件坏事,却让担心其借发射卫星之名行试射导弹之实的国际社会松了一口气。
还是把视线挪回中国。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记得前些年,中国航天因为卫星发射次数较少,几乎每一次发射成功,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而随着近些年卫星发射次数成倍甚至成十倍的增加以及发射成功率的提高,卫星发射成功由重要新闻变成了普通新闻甚至“非新闻”,多数情况下只能占据媒体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由于卫星发射成功已经不再是新闻,以“猎奇”为本能的新闻人便把目光投射到围绕卫星发射而发生的“花边新闻”上去。
3月31日,发射亚太七号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一块残骸坠落贵州尚寨土家族乡蜂子坳组附近。残骸坠落后释放出滚滚黄烟,引起当地村民恐慌。此后数日内,围绕此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进行报道,并对余梦伦、包为民院士等进行采访,就火箭残骸落区选择、火箭推进剂的成分、未来火箭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科普,回答公众关切的问题。《竞报》、《南国早报》等都市媒体更是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无独有偶,4月3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数分钟后,火箭两节残骸分别落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龙爽村和马窑村,人民网、广西新闻网和一些地方媒体又进行了较大篇幅的图文报道。
按照惯性,围绕火箭残骸落区的新闻今后仍然会被继续炒作,直到如同卫星发射本身那样,人们对其不再关心,从“新闻”变成“非新闻”。
如果说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发射密度的大大提高,卫星发射已经从“新闻”成为“非新闻”,那么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而进行的发射活动仍然将是重要新闻。因为,与美、俄等航天强国比,中国的载人航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很大,公众关注度很高;几乎每一次载人航天活动都会有新的突破,都会有许多新闻产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月17日宣布,我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根据任务计划,神舟九号飞船将于今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担负此次任务的飞行乘组将由3名航天员组成。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面。此消息一发布,立刻引起媒体巨大关注。甚至有媒体猜测,此次任务将有我国第一名女航天员参与飞行。
如果媒体猜测属实,那么,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新闻点确实不少。首先,它将验证手动交会对接技术,一旦成功,将使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更加成熟;其次,这将是中国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对各系统成熟度是一次重要考验;第三,如果有女航天员参与,将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重要突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一重大新闻事件,将在这个夏天发生。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