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广电媒体涉台传播中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2012-12-28黄明波

声屏世界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中华民族

黄明波

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都把深化两岸合作与交流作为重要内容,这两项政策蓝图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三大议题之一。2011年5月7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两岸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合作追求共同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①两岸政治互信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两岸互动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的全面交流时期。根据两岸交流新时期的新特点,广播电视媒体应当立足中华文化认同,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涉台传播,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中华文化认同

在涉台传播中的意义

人类学家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世界各地人民生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不同文化体系内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认同,而同一文化体系内的人们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归属意识。“由于文化是发展着的,因而文化认同是一个与人类文化发展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即随着文化的变化文化认同也会发生变化。”②郑晓云先生认为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具有三项明显的文化功能,即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力,是文化群体的黏合剂。而文化认同不仅处于文化核心的地位,而且泛化到文化构成的方方面面,体现为对文化本体的认同,对家庭、家族等血缘关系的认同,对本文化中各种文化要素的认同,以及对异文化的认同。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明清时期闽粤两地居民因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大规模移入台湾。因此,台湾地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风俗习惯大多沿袭自闽粤地区,台湾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也基本上都是从福建或广东传承过去。如起源于福建湄洲岛的妈祖信仰,在台湾岛内妈祖庙已经超过2000座,信徒达到了1000多万。台湾民众对妈祖的虔诚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讲话时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虽不是万能的,但文化可以推动政治,甚至走在政治的前面。民族和国家的整合,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在如今两岸社会处于政治地域的实际分裂状态时,通过文化的整合,促进民族和国家的整合,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着重大的意义。”③我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制作各种精良的信息产品,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逐步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重构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终唤醒和建构他们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立足文化认同,优化涉台传播

两岸都是以中华文化作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两岸人民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2008年5月12日马英九执政后,大力推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这对台湾同胞的中华认同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在野的民进党把“台湾意识”当作政治工具,不断操纵深绿选民,凡是马当局提出的有利于两岸交流的政策,他们都加以反对和抵制。根据台湾当局制定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凡是大陆的影视作品,都必须在播出前送审。而大陆影视作品中只要有涉及到意识形态都被民进党当作“统战宣传”加以抵制。因此,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只能通过文化的挖掘,以文化的软力量与“台独”分子争夺台湾民众。通过提高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来坚定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强化其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为此当前广播电视媒体的涉台传播工作应该从挖掘传统文化、积极开展两岸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交流,强化台胞祖根认同三个方面去着手。

首先,应大力弘扬中原主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只有建构起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坚定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借助中华文化这一资源宝库,制作一批品质上乘、两岸人民都能够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广播电视节目。福建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传入台湾的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台湾和福建同属中华文化的闽台文化副区,闽台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起源,至今仍非常相像。因此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关注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对这些台湾中华文化的源头,加以挖掘,制作各种两岸同胞都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

其次,批判式吸收台湾岛内特有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共建中华文化新认同。从1895年开始,两岸社会走上了迥异的发展轨迹,大陆虽然也有不少精英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理念,但是大陆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和开放程度都不如台湾。台湾自1895年经历了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对台湾残酷压迫和剥夺之后,也留下了日本文化,台湾岛内“独派”政治人物不乏留学日本者。而1949年以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大陆持敌视态度,企图扶持国民党政权与大陆对抗,因此美国不断对台湾的知识阶层和文化精英加以渗透,美国文化也在台湾社会落地生根,例如现在的国民党高层政治人物大多在美国受过教育。中华民族历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对于台湾社会中日本文化、美国文化中的积极元素、有益成分,两岸同胞都应加以吸收和认同。大陆广播电视媒体也应把台湾岛内这些独有的文化现象中的优秀成分认同为新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制作节目加以继承和弘扬,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新的认同体系的形成,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

第三,善用“文化红利”加强两岸影视界合作,联手创造引领世界的“华流”风潮。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特邀嘉宾许秋煌2011年5月8日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分组讨论中表示:“面对日韩等海外竞争者大力持续输出影视节目,文化背景相同的两岸应善用‘文化红利的优势,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互补双赢,引领全世界的‘华流风潮。”④两岸语言相通、文字相同,两岸影视界应当整合彼此题材、创意、剧本、演艺人才、营销人才以及资金、市场等资源,大力推动合拍、合制华语电影,力争占领华语市场,并向国际市场大力推广,联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华流”风潮。

两岸的中华民族都在发展,却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两岸文化,其主体都是中华文化;两岸中华民族,其主体都是汉族。但两岸文化有其差异之处,两岸民族构成也有其不同的地方。民族发展最强大的内动力是民族认同,新的认同是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新的认同,就是在原有的对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吸收异民族优良的、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也是对异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形成本民族新的认同体系。”“这种新的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发展最强大的内动力。”⑤因此,只有两岸共同坚持和发扬共同的主体文化——中华文化,并正视彼此文化当中的不同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共同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两岸认同,才能实现两岸的最终统一。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陆广播电视媒体应当努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黎明职业大学)

注释:

①任沁沁,林 甦:《吴伯雄:两岸合作有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两座桥梁》,新华网, 2011-05-07。

②⑤郑晓云:《文化认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④陈键兴,海明威:《两岸与会者提出:善用“文化红利” 共创“华流”风潮》,新华网,2011-05-08。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