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帝”“神”抑或“天主”——基督宗教Deus汉译名探讨

2012-12-28李睿

中国科技术语 2012年5期
关键词:天主基督天主教

李睿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杭州 310008)

“上帝”“神”抑或“天主”
——基督宗教Deus汉译名探讨

李睿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杭州 310008)

针对常见汉译《圣经》版本分别将“Deus(God)”译作“上帝”“神”和“天主”的现状,从教父学翻译实践出发,分析这三种译名于义理的“合与不合”,认为“天主”是“Deus(God)”的最佳汉译名。

上帝,神,天主

现在比较常见的三种汉译《圣经》版本,即基督(新)教合和本(“上帝”版)、基督(新)教合和本(“神”版)与天主教思高本,分别将《圣经》中的Deus译作“上帝”“神”和“天主”。God是拉丁文Deus的英文译名。明清时期,Deus亦曾被罗马天主教来华传教士音译为“徒斯”,但追根溯源,《旧约》是用古希伯来文写就,而《新约》是用古希腊文写成的。鉴于汉译者通常翻译英文而不是拉丁文,故本文在指出God是Deus的英译名后,或用Deus (God)的形式,或直接使用Deus或God。在基督(新)教的两种汉译《圣经》中,合和本“神”版与合和本“上帝”版相比,前者除了用“神”将后者中的“上帝”全部替换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改动。

本文不打算从希腊哲学关键字“是(oν,being)”入手对《圣经》“I Am that I Am(我是我所是)”(出3:14)①句做更关乎哲学义理的探讨,那将是“是学(ontology)”和“神学(theology)”的因缘问题[1],清华大学哲学系王路教授的《上帝的名字及其翻译》[2]已对此做了很好的研究;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俞宣孟研究员在其专著《本体论研究》[3]的第八章集中探讨此问题。下面仅从汉译名本身的用词来谈。

首先谈谈“上帝”这一译名:“上帝”已被基督(新)教用了很久,似乎可以“约定俗成”,为何汉语基督(新)教还认为那是“约定错成”,坚持将合和本“上帝”改为“神”?因为“上”在汉语中有“之前的,过去的”意思,比如“上一届”“上次”等等;而“帝”则让人想到是“皇帝”“帝王”等意思。而汉语的“皇帝”基本等于基督宗教所说的“凯撒”,而依照耶稣“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玛22:15-22;谷12:13-17;路20:20-26)的教训,以“上帝”译Deus明显不妥。“上帝”的翻译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耶稣也被称为“king of kings (万王之王)”(默19:16),但“王”和“帝”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古代欧洲有许多的“王(kings)”,但只有一个“帝(emperor)”,一个“凯撒”。比如法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国王”,但直至拿破仑·波拿巴加冕,法兰西始有“皇帝”。此外,在中国人看来,“帝”者,居富贵之巅。而耶稣却称:“神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骆驼穿过针孔,比富人进天国还容易”(玛19:24)。所以,最初将Deus译作“上帝”的人,可能想借用中国“皇帝”的“九五至尊”来比附Deus的“至大至尊”(咏47:3),然而,单从字面上来看,“帝”所具有的含义可能和Deus的本意恰恰相反。与之相若,将Pope(拉丁语:Papa)译作“教皇”也有同样的问题,Pope本是儿童对父亲的称呼,Papa也即“爸爸”,其中并无中国人熟知的“皇帝”之意,将Pope译作“教皇”显然不妥,建议采用天主教会的译名,即“教宗”。

再说“神”这一译名:《圣经》基督(新)教合和本(“神”版)是用“神”将原合和本中的“上帝”全部替换,因为“上帝”有两个汉字,而“神”只有一个汉字,所以所有替换“上帝”的“神”前面都有一个空格,即“神”。用“神”替换“上帝”,汉语基督(新)教人士已经这么做了,笔者曾犹豫是否要循例。但在翻译中发现用“神”翻译God带来的问题似乎更多,甚至还不如用“上帝”。因为合和本“神”版中,替换“上帝”的“神”的前面都有个空格,而前面没有空格的“神”都是《圣经》中异教(多神教)的神,即“假神”,如此读者一看便知那是“唯一的真神”还是“许多的假神”。但是,当我们翻译其他含有God的文献时,难道还非得故意在“神”前面加个空格,都变成“神”?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圣经》合和本中的“神”是替代“上帝”两个汉字的结果,是纯粹技术化操作的结果,并不是刻意为之,所以在其他的译文中刻意留空格明显不妥。但如果译文中“神”前面不留空格,则完全无法区分God和god,总不能将两者分别译成“大写的‘神’”和“小写的‘神’”吧!当然,如果是gods,则可译成“众神”或“诸神”,因为基督宗教是唯一神教,所以“复数的神”都是“假神”,如此倒还可以区分。另外,若以“神”译God,则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的The City of God应被翻译成《神城》或《神之城》,字面上似乎也没错,但在神学界和哲学界,还没见谁这么干过。

最后,说说“天主”这一译名。在使用“天主”前,笔者的顾忌就是“天主”可能让人专想到“天主教”,而这里所讲的Christianity不专指现在通行的“天主教(Catholicism)”“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中的任何一派,而是指包含以上三者的、广义的“基督宗教”。不过,除了这一点犹豫外,可以说“天主”是Deus的最佳汉译名。理由如下:

“天主”一词的词语结构是形名偏正结构,即“天的主”。先说“天主”的中心词“主”,“主”一词可与基督宗教精神契合,因为基督宗教所主张的“神—人”关系根本上乃是“主—奴”关系,“神”是“主”,而“人”是“奴”。基督宗教之所以谴责自杀,是因为“人”是“神”的“奴隶”,本质上是“神”的“财产”和“工具”,“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为“神”所用,“人”劳动的意义就是要彰显“神”的荣耀。正如牧人的羊无缘无故地死了,这意味着牧人财产的无故损失,绝不会让他喜悦。而“人”作为“神”的“财产”,“人”若自杀也就意味着“神”财产的无故损失,这同样不会让“神”喜悦。取“天主”之“主”,也是因为“主—奴”关系或奴隶制是在圣经写作时代重要的、甚至是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圣经》以“主—奴”关系比附“神—人”关系,这符合圣经写作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阶级意识。事实上,在“主—奴”之间也并不意味着排除如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我与你”[4]:牧人爱护他的羊群,“神”也是如此,“因为天主是爱”(若一4:8)。在《出谷记》第二十一章“奴婢法”中,《圣经》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人道的奴隶制,这种“人道”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便颇有可取之处,要求《圣经》谴责奴隶制是以现代观念去苛求古人。其实,就算将“天主”之“天”舍去,单用“主”也可,《圣经》思高本也正是这么翻译的,在思高本中,“天主”和“主”这两种译法都能见到。不过思高本也多次出现“上主”(出23:17;列上3:10;咏114:7等)一词,“上主”的“上”和“上帝”的“上”有同样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至高无上”。其实,“上主”译自希伯来文Jahve,即“雅威”,对应的拉丁文为Dominus,而非Deus。

再来谈“天主”的修饰词“天”,“天”有“天上”“天堂”之意。对于拥有“地球”观念和影像经验的现代人而言,现在的“天”业已“祛魅”,但是对写作圣经的古代人而言,“天圆地方”,还没有“地球”的观念,“天”乃是“神”的居所,是为“天庭”“天国”。在天国中,主宰一切的就是“天主”。对中国人而言,“天”一词有相当的宗教色彩,更有“天理”之谓,可与基督宗教的Reason(Logos)相合。此外,用“天主”译God则可将奥古斯丁的The City of God译成《天主之城》,台湾吴宗文神父正是这样翻译的。吴译《天主之城》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初版、2007年再版[5],2010年此译本由吉林出版集团引进并推出了简体字版[6]。已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曾将奥古斯丁的The City of God译成《天城》,此译可见于周先生为廖申白教授译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所做的“序”[7]。如前所述,应将Deus译为“天主”而非“天”,《天主之城》也要比《天城》更为贴合基督宗教精神。

对《圣经》中Deus的汉译,基督(新)教和天主教采取了“上帝”“神”和“天主”这三种译名,从语词义理和翻译实践两方面考虑,本文认为“天主”是其中较佳的选择。笔者深知基督(新)教为了防止教派混淆,必因“天主”使人有“天主—天主教”的联想而不用“天主”,而继续使用“上帝”和“神”,但希望教外基督宗教研究者和其他教外知识分子更多地使用“天主”这一更切乎义理并方便翻译的译名。如果当年中国天主教会使用“大公教”而非“天主教”翻译Catholic Church,“天主”这一译名也许就有可能“一统江湖”,但时至今日,无论是“约定俗成”还是“约定错成”,都已无法回头,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保持各自身份的同时,却失去了一次协和两者同属基督宗教大身份的契机。

注释

①本文圣经引文均以汉语神学界通行注释法引自香港思高圣经学会释译本。(出3:14)指见“出谷记第3章第14节”。“出谷记”在新教合和本中被译为“出埃及记”。后文中(玛22:15-22;谷12:13-17;路20:20-26)指见“玛窦福音第22章第15节至22节;马尔谷福音第12章第13节至第17节;路加福音第20章第20节至第26节”。“玛窦福音”和“马尔谷福音”在新教合和本中被分别译为“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后文中“默”指“若望默示录”(新教译为“启示录”);“咏”指“圣咏集”(新教译为“诗篇”);“若一”指“若望一书”(新教译为“约翰一书”);“列上”指“列王记上”。

[1]李睿.译名与义理:“是学”、“象(相)”和“抽象主义”[J].中国翻译,2012(04).

[2]王路.上帝的名字及其翻译[J].世界哲学,2006 (06).

[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5]奥古斯丁.天主之城[M].吴宗文,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7.

[6]奥古斯丁.天主之城[M].吴宗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Tianzhu(天主)”Is the Be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Deus(God)”

LI Rui

There are three popular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oly Bible in China mainland:“Shangdi”version and“Shen”version from Protestant Church,which uses“Shangdi”and“Shen”to translate“Deus (God)”;and the Studium Biblicum(Si Gao Sheng Jing)version from Catholic Church,which uses“Tianzhu”to translate“Deus(God)”.The author argues that“Tianzhu”is the best Chinese translation for“Deus(God)”.

Deus(God),shangdi(上帝),shen(神),tianzhu(天主)

N04;H059;B9

A

1673-8578(2012)05-0035-03

2012-08-15

李睿(1983—),男,安徽蚌埠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权哲学,哲学翻译。通信方式:tomleerui@163.com。

猜你喜欢

天主基督天主教
质疑辩证法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七份“天主圣教瞻礼表单”
贵州地标石之遵义务川九天母石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什么天主教?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