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探讨
2012-12-28毕亚男
毕亚男
(塔河县财政局, 黑龙江 塔河 165200)
1 事业单位目标位组织。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经济对事业单位的影响很大,在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并不一定是和非营利性有着直接的关联的,因为市场经济的介入,使得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同等性。所以说非营利性并不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内在规定,而是在长期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认为事业单位就是非营利性的单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市场性质所赋予的一种性质。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对于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范围上来看,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有些事业单位是单纯的从事公共产品的提供,不带有营利性质的,比如说基础教育和基础的卫生医疗等方面的事业单位,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就是纯粹性质的公共产品,不带有营利性。但是有的事业单位所提供就是营利与非营利相混合的产品,即在保证基础产品的效益同时还会有额外的效益产生,比如说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等事业单位。这一类的单位由于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干预,所以在性质上表现出了它的双重性。它们所提供的产品在基础性质上对于我国的国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国民素质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文化生活上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对于这种收益是不能够进行分割的,这部分的性能具有公共产品所具有属性。与此同时,这部分产品又会对一些个体有着个人方面的消费满足,它会通过一些额外的消费来满足一部分个人的要求,因此这部分产品带有一定的私有属性。由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目标确认时,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到因为法律本身所赋予它的非营利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所应具有的属性,在事业的发展上建立目标。同时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在事业的生存发展上作为自己的目标。由上我们可以得出,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目标确认的时候,应该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事业的发展进行双重认定。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目标确认的时候,一直都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一方面认为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应该确认为在绩效方面的最大化,在西方来讲,在对非营利性质的单位进行财务管理上,一般是将目标首先定位在收支平衡上,其次才是实现净收入的最大化管理;也有的单位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是成本的最小化管理,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财务危机和在净捐赠上出现最大化。在以上这些财务目标当中,无论是实现收支上的平衡还是在成本上的最优化管理,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将净收入控制在最大化的范围内。以上的意思所表达的也就是,当净收入实现最大化的时候,那么对于成本控制方面势必会有所影响,最终是可以实现在收支上的平衡。由此可见,西方对于这种非营利性的组织在进行财务目标管理的时候,选择了净收入最大化的模式,将对于资源的合理分配有着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认为,在财务目标的管理上是实现绩效最大化还是在净收入方面的最大化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绩效最大化的目标管理,指的是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都可以得到理想当中的效果。由上文可知,事业单位本身具有双重的目标,那么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制定的时候,就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净收入方面,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应该满足对于社会的需要和在质量方面的保证。
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特点,其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应包括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和分配管理目标四个方面。
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性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满足不断扩大的公益需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财务资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已经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有社会各界的捐赠、教育投资、接受服务方的缴费、科研成果收入及向债权人筹集的资金;不仅有国内的筹资渠道,还有世界银行贷款、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款等国外资金筹集渠道。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事业单位除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渠道。不同来源的资金,其可使用时间长短、附加或限制条款、资金成本大小及资金风险程度等都不相同。因此,事业单位的筹资管理目标是: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
在对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方面进行目标的确定,主要指的就是事业单位在对资金的使用上进行合理的配置,其中不仅是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进行管理,同时也包括在事业单位外部进行资产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我国的事业单位不在是单纯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内部的资产管理方面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革新,在规模建设上不断的壮大。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资金配置也有了相应的进步,尤其是在科研项目上的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在科研项目方面的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时,都会遇到成功与否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管理目标确认的时候,应该在投资的风险和成本方面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最小化的范围内,然后在收益方面进行最大化的处理。
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目前,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财务管理不应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为此必须强化成本管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起事业成本核算体系,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逐步走向市场,这个问题必然提上日程。我国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都进行了收费制度的改革,作为接受教育、医疗服务等缴费的一方,其消费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对于事业单位收费的合理水平及使用效果采取了更为关注的态度,社会舆论和法律约束已对事业收费形成监督压力。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分析成本的构成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
事业单位的分配管理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内部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的管理。通过制定分配方案,定期考核各部门及成员的工作情况,实施收入的合理分配。考核次数适中、分配方案合理,方能起到分配管理的应有作用。如考核次数过多或考核手续繁琐,不仅不能调动积极性,而且会增加考核成本。因此,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的目标是:以较低的分配成本,极大地调动各部门、各成员的积极性。
[1]徐令东 .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其发展方向,2012.
[2]李美荣.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探索,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