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发现历史的文化和审美意义——评系列纪录片《西湖》

2012-12-28滕慧群

声屏世界 2012年11期
关键词:西湖纪录片历史

□滕慧群

说起西湖,人们脑海里出现的多半会是湖光山色、娉婷袅娜的西子姑娘,以及民间演绎过的诸多神话传奇。即使我曾经有三年的大学光阴就在西子湖畔渡过,关于西湖的印象似乎也是如此。所以当初次看到获得“星光奖”和“金鹰奖”的《西湖》系列纪录片时,我不禁带有一个疑问,这般为世人所知的柔媚的西湖,怎么会需要10集长达400多分钟的作品来展示,这部作品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告诉我一个什么样的西湖?带着这种疑惑,我沉浸到《西湖》之中。

景、人、事交融呈现出婉约与豪放并存的西湖

片头一开始依然是浙江电视台那种清秀江南的味道,画面一如既往的秀美,从开篇《西湖云水》始,经由《临安的记忆》《西湖旧影》《湖山晴雨》《香市》《戏文的神采》《画印西湖》《西博往事》《伊人在水》到《天堂》收尾,我是越看越惊喜和自责。自责的是年轻时我只知道迷恋西湖的外在美,竟不知这些美其实是岁月沉淀下的人文精神对人世的眷顾和宠爱。惊喜的是作品不仅呈现了西湖婉约的一面,更让我体会到其豪放的因子。如果说游人如织只为在春光里让身心放逐在空蒙山色水波之间,那么,这部作品对风光脱离传统意义的简单描摹,也不是对西湖历史的单纯梳理和记录。我更领会到,作品是把那些鲜活的人以及人的活动与西湖的文化意义糅合在一起,重点在于寻找和发现西湖的文化意义。对于观众来说,观看到的是一个崭新视角下的西湖,是一个似水柔情与铮铮豪情共同铸就的人性天堂。

白居易在唐朝时就给后人创造了“最忆是杭州”的意境,西湖的美几乎美到无法言说,漫步西湖四周,人们至今还能闻到苏东坡、苏小小、朱自清、弘一法师等历代文人墨客智者的气息,多少画家、摄影师为了体现西湖的美进行艰难的探寻。西湖其实是人类在生存中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而留下的负载物,它把人们对美的期待作用于自己对美的递进和升华。西湖是人类活动集聚在一起建造杭州的系统工程之精华,西湖十景是人们崇尚真善美而共同努力的结晶,西湖的香市是进入了乡俗的美与用的和谐,还有那些如李泌、李叔同和林徽因等文化人物之于西湖而生的爱恨情仇,这些都是西湖人文与景物水乳交融的得天独厚的养分。

“我们从李泌的井中一眼望见了唐朝”,当在第一集中听到这句精彩的解说时,我就开始穿越厚重的历史。在我身边和耳旁萦绕的,是无论世道沧桑都从容追求与享受美的人民,挥动的锄头、清丽的笛音、婉约的词曲、潋滟的波光,还有为追求自由和爱情而喷溅的鲜血。

传统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以标志性的地理或人文景观作为表现题材,凭借电视媒介的画面和声音两种叙事渠道进行记录并最终呈现给观众。这类电视纪录片遵循纪录片真实性的生命原则,纪实性强,起到历史见证的功能,在传播地理或人文环境美、艺术美的同时,还肩负着向广大观众讲述地理或人文知识的任务。但显然,《西湖》不是这类作品,或者说,它虽然以名动天下的自然景观西湖为表现对象,但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西湖有多美,而是深切思考地理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把历史流变中的西湖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化形态加以现在时关注,使其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代意义。这可能就是对历史和审美的新发现和新表达。

珠盘点散式的结构利于多元文化和意义的呈现

千年西湖千年文化,有太多的人物和过往可以诉说,但纪录片毕竟不能重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一部优秀的历史人文纪录片,需要的是“在未知的领域初次发现,在已知的领域再次发现”,也就是要有深刻的历史发现和独到的审美发现。但是,作为线性播出的节目,如何呈现复杂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当下生活的意义,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接收并产生共鸣和认同,就需要传播者努力而为。

10集长的作品要共同围绕着西湖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而展开,创作者们深入理解相关文献资料后,寻找到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点。地理塑造着纪录片的文化形态,纪录片对于地理文化也有着再建构的作用。来源于人文地理而不拘泥于此,将重点放在对历史、文化和人物的寻找和回眸上,不断推动历史发现和审美发现。换句话说,围绕着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婉约风格,创作者们还发掘出西湖豪爽的一面,婉约与豪爽兼具构成了西湖令人流连忘返的美。这是《西湖》的创作思路和主线。

如果没有这个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和主线,l0集内容从划分上来讲,就完全可能散碎零落、貌合神离。《西湖》确立了以“水文化”作为形态统领、婉约豪爽性格作为内在核心的框架标准,在结构的安排上颇具深意和匠心。

那些发生在西湖的人和事,构成了西湖的景状,也铸就了西湖的文化品性。他们如同在西湖这片玉盘上跃动的珍珠,各有自己的生命力表现,但都共同指向那条灵魂的金线,是他们创造和赋予了西湖的美,也是西湖的美赋予了他们生命的意义。这些散点式生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人物,把自己的情怀都寄托和铭刻在西湖。《西湖》正是于历史文献中选择性地撷取了颗颗珍珠,运用中国山水画中的点散手法,绘成一个个具体形象可感的西湖印象,如在水伊人,精彩戏文。

每一集相对集中在一个主题上,然后把与主题有关的人物和事情连接起来,不刻意制作成层次严密的影片,而更在乎意境和情绪的婉转承和,这样的收视效果更合乎观看的逻辑。比如《伊人在水》剧集表现与西湖有关的几个女子,并没有运用非常鲜明的主题和线索来结构作品,但西湖的美让这些女子更加不同凡响,她们的命运更让西湖透出人性的光辉。每一集的切入与转换,其悬念与节奏,其纪实与抒情,无不从作品屏幕传播这个意义上进行深度策划。观众沿着每一集的主线,把这一个个人物故事自然而深入地吸收到心里,在观看之间,他们完成了对西湖性格的全面理解,增添了对有血有肉的西湖的深爱。

多元混合的符号表达系统增强了内涵的丰裕度

《西湖》兼具文献感和陌生感,这种感觉让观众更愿意去探寻。这种感觉大多来自于作品运用的表达符号。在这部作品中,叙事策略不仅注重影像、人物口述等资料的真实性,解说词也是把客观性和情感色彩有机融合,且充满了文艺气息。特别是作品采用故事化和情景再现的叙事方式,让电视节目更加符合受众的口味。

一个个镜头记录场景,形象地给人视觉冲击,产生“活”的感觉和真实的“气息”。通过画外音、解说词、文献画面、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抠像以及情景再现而创造出来的立体符号系统,具有浓烈的现场感、情节感和时空流转压缩感,以及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抽离出来的精气神。这些混合一体的符号,使得《西湖》既记录了地理人文景观的当下状态,又展现出了它的历史面貌和流变过程,特别是浸淫着的一个个人物与西湖交织在一起的浓郁情感,它们共同表现出西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意义。同时,又适应了当前电视受众的收视期待,符合其欣赏品味。

声音可以说是《西湖》中的又一迷人之处。10集《西湖》如果不看画面,仅听声音,完全可以同广播节目媲美。极具文艺味道的解说词,由解说者刚柔并济的声音播出,常常把人带进如梦似幻的“穿越”之境。画外的音乐配合片中事物的发展,起到了绝佳的辅助作用,而且能为特定的场景培育特定的气氛,更加凸显了地理文化与人性纠缠的独有特征。如水平如镜的西湖上有小舟荡漾配悠扬的江南笛声,让观众的心绪沉浸其中,如临其境。

景物和人物是历史地理人文类纪录片中最主要的叙事对象,它们也是纪录片的核心与关键。《西湖》借助西湖云水的巧妙衔接,将西湖所经历的历史、西湖边上生长的人、西湖边上发生的事等内容呈现于电视之中。

运用多种手段表现人物成为纪录片叙事的重点。专家、学者的访问,增加了说理性,并提升了纪录片叙事的客观性;见证者口述自己熟知的家珍和典故,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让观众感受更加真实。作品关涉千年历史,许多重要场景无法以视图呈现出来,创作者在充分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后,大胆运用了丰富的情景再现。这些情景再现都被艺术化地进行了色彩和光影的处理。恰当的情景再现增加了影片的连贯性和故事化,不仅补充了整体叙事,也渗透着情绪和意境。比如开篇对于围造西湖工程之宏大、《临安的记忆》中街市的繁华、《伊人在水》中女性(情感)人生的跌宕,让受众理解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为形象和丰满。正是这种多元符号系统的协调运用,才把创作者所理解的西湖文化意义通过鲜活如今夕的具象塑造出来,并恰如其分地拨动了受众的心弦。

猜你喜欢

西湖纪录片历史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新历史
当西湖遇上雪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