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走转改”的不只是媒体

2012-12-27沈小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走转改文风讲话

□沈小平

需要“走转改”的不只是媒体

□沈小平

自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新闻单位迅速行动,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蹲点”、 “一线”、 “民声”、 “民情”、 “体验”,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让人有种如沐清风的感觉。

到基层去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不仅是新闻单位,其他所有机关单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这样,防止和纠正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真正把身子沉下去,把民情、实情、真情找出来,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从而促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扎实践行执政为民理念。

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领导干部讲话和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长。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二是空。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三是假。夸大其词、言不由衷、文过饰非。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仅损害讲话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

坐在机关大楼里感受不到群众安危冷暖,也培养不出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和就业、就医、就学、养老还有多少困难,社会上还有多少“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才能知道老百姓当前对改善民生是多么期待,也才能找到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现在一些文件、讲话、文章没味、没用,群众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因此,要着眼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改进作风,走进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灵,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讲出对群众有情有义的话而不是虚情假意的话,讲出符合实际的话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话,讲出管用的话而不是虚套话,真正把话讲到群众的心坎上。

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语言就会干瘪枯燥,文章就会索然无味。不能和群众谈心,你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怎么会有感召力?怎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了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只有把深入基层作为必修课,把学习运用群众语言作为基本功,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我们的文件、讲话、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写文件、作报告、发表文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办法从哪里来?只能从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来。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体制弊端了解最多,对民生疾苦感受最深,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有切肤之痛,什么事应当办,什么不能办,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事应当暂缓,他们最有发言权。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通讯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只要以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胸怀,眼睛向下、扑下身子,拜群众为师,从群众的具体建议中发现 “金点子”,在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寻找思路对策,我们的文件、讲话、文章就能符合实际、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猜你喜欢

走转改文风讲话
“注水”讲话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男朋友
故事细节语言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