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2012-12-25陈章玉陈涵新
陈章玉,陈涵新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体育科学系,福建 福清350300)
0 引 言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社区体育的崛起是中国社会体育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精神风貌等,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福州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这对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福州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检索维普资讯网、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查阅社区体育相关文件,并对福州市各市、县、区的社区体育工作计划、总结和各地市相关的文献资料等进行收集和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度体育社科研究项目《农民健身工程对我国农村体育影响的实证研究》课题《社区体育锻炼者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利用2011年寒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确定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员,对家乡所在地进行调研.调查中对福州市部分分管体育局的领导及社区体育锻炼者代表,共发放问卷1377份,回收1358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1300份,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95.7%,占总发放问卷的94.4%.
1.2.3 访谈法
对福州市各县及县级市、居委会、街道负责体育工作的部分领导及社区体育锻炼者,就福州市社区体育的开展现状和设想进行访谈.
1.2.4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福州市各县市、区社区人口、个数及地理基本情况
表1 福州市社区人口个数
福州,简称“榕”,为福建省省会城市,位于闽江下游,背山依江面海,系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7′.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2].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共有人口650多万.经福州市司法局统计,福州市社区总数有426个,社区居民总人口为264万(表1),约占福州总人口的40.7%.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2 调查对象性别
表3 调查对象的年龄
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年龄比例结构的分析.调查显示,福州市社区参加体育锻炼的性别比例差别不大(表2),但在调查年龄结构的数据中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锻炼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是51~60岁的人群,其次是41~50岁年龄段的人群,剩下依次为18~30岁、31~40岁、18岁以下(表3).由此看出,福州市社区体育锻炼的人群以中老年者居多.
3.1 福州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度
表4 调查对象是否参加体育活动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和不断深化,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全民健身热潮如火如荼,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意识,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已深入人心.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从表4可以看出,福州市有61.3%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这些人群中多数是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究其原因,由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他们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因而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其二,他们的闲暇时间较多,健身观念较强,平时对体育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福州市仍然有38.7%的社区居民不参与体育活动,这些人群中多数是青年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受锻炼时间及锻炼场所等的制约,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偏低导致的.可见,福州市社区体育虽然发展状况良好,但仍不能做到普及全民健身.
3.2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图1 调查对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诸多因素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由图1可以看出,福州市社区居民锻炼的时间以早晨和晚间为主,分别为56.4%和44.2%.早晨的参与者大多以老年、女性为主,早晨空气清新,我国人民素有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习惯,老年人为了强身健体,善度闲暇时间,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自愿的参与体育锻炼.25.1%的人群是在无固定的时间里锻炼,这一部分人群大多是工薪阶层,锻炼时间受时间的约束,不能自主的选择和固定锻炼时间.上、下午时间锻炼的人分别为27.3%和13.0%,一般是在周末或节假日,这是社区居民的黄金时间.可见,每个年龄段所面临的不同情况,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3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项目的爱好倾向
表5 调查对象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
调查显示(见表5),福州市社区居民最喜爱的前五项体育项目依次为散步(55.6%)、跑步(50.2%)、健身操(45.4%)、武术(35.6%)、游泳(26.3%).由此说明,一些对抗性低、简便易行、实效性强、消费不高的体育活动项目最受福州市社区居民的喜爱.其中,城市社区居民更加偏爱韵律和文化一体性的项目,而乡镇社区居民则更加偏爱带有传统性的体育项目.位于多山的福州,登山项目占24.2%.登山运动男女老少都适宜,不仅可以适宜调节运动量,而且还可以尽情享受登山过程中的自然风景,因此,登山项目能满足身体和心理上的运动需求.尤其是在节假日,登山的人群络绎不绝,在平时忙碌的工作之余,更多的人愿意带上家人或朋友一同到野外登山.另外,在政府支持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多的体育活动点被建成,其中福州市建成环城登山道90条,其中16条配有灯光可供群众夜间健身的登山道.这些设施美化了社区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增加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健身走、跑步运动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羽毛球和乒乓球由于球小易受天气的影响,必须在室内进行,而公共的乒乓球馆和羽毛球馆少,开放时间有限制,因此参与的人数相对于健身跑、武术等一些简单易行且适合老年居民身体状况的项目来得少.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在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主要以适合个人、家庭为单位的项目进行锻炼,不能很好的把社区成员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4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锻炼形式
表6 调查对象一般与谁一起参加体育锻炼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与朋友一起体育锻炼的占30%,是福州市社区居民的首选形式,这表明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与熟悉的人群一起锻炼.其次是个人锻炼的占28.9%,这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的体育锻炼仍然局限于个体锻炼的形式,思想和行动上还未完全融入社会群体.这一结果也说明了社区内社会体育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其三是和家人、同事一起锻炼的占11.1%、5.6%,可见福州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在家庭中也被重视,而社区中同行和同事的人数毕竟不多.再者是“参加俱乐部或协会运动员”的占16.1%,这些锻炼者多数是体育运动的“精英”或社区的“白领”,他们运动能力强,有自己运动的专项,在体育锻炼上不受时间、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起着骨干作用.据调查,目前福州市许多社区的体育事务是由上级的体育干部分管,而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专业人员缺乏,因此社区的体育工作多数由一些喜爱体育运动的人士或退休的体育前辈协助.但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少,截止2009年底,福州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307名,其中国家级14人,一级34人,二级1123人,三级2972人[3],与2007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相比新增2565人.可见福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还未能满足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需要.
3.5 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
表7 体育锻炼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调查表明(见表7),有70.5%的人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与生活质量有关,10%的人认为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是有18.3%的人对参与体育锻炼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有1.2%的人认为体育对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在访谈中了解到,福州社区的居民主要以上班族居多,在这些人群中有一部分人能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但由于白天上班忙,晚上要看电视、上网、应酬、购物,往往忽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调查表明(见表8),阻碍福州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没时间占40.2%.随着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的成本越来越高,人们忙于生存奔波.运动项目太单调占13.9%,没有专人指导占9.1%,经济紧张等占5.1%.有20.0%的社区居民由于没有场地器材,影响了他们正常进行体育活动.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是小区体育设施、公共生活场所,而人们选择就近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图的就是安全、方便、省时,因此保证社区器材和场地设施的齐全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表8 调查阻碍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福州市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良好,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要实现福州市社区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扩大社区体育影响,增强体育健身意识,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是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以人为本,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是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完善社区体育相关法规,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改变管理模式,开拓资金渠道是改善社区锻炼环境的保障.
4.2 建议
4.2.1 扩大社区体育影响,增强体育健身意识,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体育的强身健体健身、医疗康复、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功能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但这些功能需要长期锻炼才显现出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为提高生活质量奔波的同时,有39%的人忽视了身体锻炼.为保证社区体育活动的良好开展,各级部门应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扩大社区体育的影响,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加强社区成员的健身意识.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进行引导性宣传,如成立社区健身俱乐部、在公告栏设立健身板块、开展健身知识讲座等,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广大社区居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通过互联网传播健身科普知识,使居民在闲暇时间即使不出门也能了解到最新最快的体育资讯.最后,还应完善社区体育健身的配套,如建立社区居民锻炼档案,提供体育活动科学化、人性化服务指导,包括提供体质检测、保健康复服务以及制订运动营养方案服务等,把社区的健身团体和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密切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营造出良好的、科学合理的健身氛围.
4.2.2 以人为本,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的宗旨和目标就是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通过体育活动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在体育健身方面,社区体育管理者应根据年龄、性别、身体差异、偏好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多数年轻群体以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为目的,喜爱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对抗性强和激烈的运动.年龄大的人认为不适合参加这些对抗性强的运动,他们主要以休闲、养生为目的,偏爱武术、健身走、登山、气功等运动.而女性则偏好韵律性、非竞技性的操类运动.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就近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气排球、广场舞、瑜伽、游泳、太极拳、篮球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棋牌类活动.此外,社区体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合理地组织和举办一些有规模、有声势、趣味性强的竞争性体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参加体育锻炼的平台,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同时,也应重视培养专业指导人员,加大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有效提高锻炼者的健身效果.社区体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4.2.3 完善社区体育相关法规,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我国现有的社区体育相关法规包括:《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城市规划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及部分条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法规和相应条款存在矛盾,没有强有力的强制措施,操作较为困难,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严[4].据了解,国外的社区体育设施排布相对集中于社区体育中心.美国曾把增加社区体育中心数量作为重要指标,目前,在美国每个社区几乎都有自己的社区活动中心,并在社区中心配有更衣室、游戏室、快餐店、阅览室等,能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的不同需求.2000年之前,日本社区体育设施主要依托于学校体育设施,导致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备.基于此种情况,日本颁布了《关于普及体育振兴基本计划》,重点工作包括:社区体育场地的充实、指导者的培养与资金的确保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以完善社会体育环境为核心,以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具体措施和标准[5].形成以中央政府到都道府县政府到市区町村政府这样一个金字塔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英国体育理事会在制定英国社区体育中心的基本标准中,规定每25000人的社区就必须要建设一个社区体育中心,该中心必须能够开展17个体育项目,即羽毛球、篮球、保龄球、壁球、5人制足球、健身操、室内曲棍球、柔道、空手道、健身、舞蹈、网球、迪斯科、旱冰、乒乓球、蹦床、排球等,同时中心还需建有如健身房、会议室及更衣室等配套设施.有鉴于此,社区体育设施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完善各类体育设施才能保证社区体育顺利进行.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福州市各类体育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根据福州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4686个,还不能达到居民的需求.笔者认为,应吸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完善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制度,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福州市社区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所保障.
4.2.4 改变管理模式,开拓资金渠道
长期以来,福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提供,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低效率和浪费,还会致使机构重复设置,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现象的产生.因此,要使福州市社区体育合理发展,必须改变管理模式,优化职能配置,开拓新的资金渠道.例如:增加社会资金的注入,依靠竞标的方式招募一些专业、有实力的机构获得部分社区体育场所的经营权,同时对这些机构给予一定的经营成本优惠或给予适当的补贴.另外,政府部门在监督、管理上应起到职能作用,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些不合格的机构,不断提高社区体育中心的服务质量.
[1]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高等出版社,2004:53.
[2]福州市年鉴编纂委员.福州市年鉴201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01.
[3]福州市体育局.福州市群众体育概况[EB/OL].2012-03-10.http://www.fjty.gov.cn/tyzw.aspx?NewID=3420108109401382.
[4]王兆侠.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工作的影响因素[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3):204.
[5]黄玲群.日英美社区体育现状及启示[J].当代世界,2010(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