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写序曲: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封面装帧
2012-12-25撰文李玉立
撰文:李玉立
五彩写序曲: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封面装帧
撰文:李玉立
Multicolored write overture: Art journal cover decoration in early China
一、“书面”的艺术
20世纪以来,中国早期印刷技术的起步和发展,是中国美术传播、艺术设计的重要技术基础,主要体现在石印技术、胶印技术(黑白和彩色)的引进。这为美术传播提供了重要技术保证,也为当时的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专业舞台,使得艺术期刊的装帧设计成为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重要范例之一。同时,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封面装帧设计中的图案运用,是与新文化运动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的。
通过对当时大量关于“图案”技艺的介绍和分析,人们逐渐从其装饰属性和实用范围上,发现其中“图案”存在着许多概念及其内涵的关系。在此,我们不妨结合当时的有关介绍①, 进行一个学术的梳理,以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案元素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的独特性。
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吴友如主笔),其装帧风格为传统线装题签格式。
这里,我们关注“平面图案”和“书面”的关系,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平面图案的范围。在平面图案的领域,印刷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图案在新美术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显现,图案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语言,而其重要的实践领域之一,就是在“书面”中的表现,即涉及到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封面装帧。
关于中国早期艺术期刊,主要是指中国20世纪前期艺术、文化、时尚领域有关美术内容编辑和出版发行的杂志出版物。在此,需要对其内涵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是,在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新文化思想和知识的传播,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大体上逐渐形成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时尚类,二是美育新学类,三是造型艺术类。从美化生活的实用性到艺术探索的学术性,艺术期刊逐渐在内容外延上呈现广义和狭义的倾向,同时数量和规模也发生明显的增加。因此,在当时较为流行的时尚杂志和较为学术的艺术杂志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关于美术方面的时事插图、作品图片、翻译文章、艺术家介绍、展览讯息、艺术评论等内容,根据编辑者的立场、观点、趣味和角度不一,体现出来的艺术期刊面貌和特色多元丰富、各具特色。
清末时期的书籍装帧,基本上沿用了古籍线装书的题签形式。(图1)“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书籍和杂志的品种增加,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印刷技术和装订技术以及近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影响,催化了现代装帧艺术的起步。其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逐渐从以往偏重制作工艺中解脱出来,向平面艺术领域拓展,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期刊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使美术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迅速融入大众社会、进入市场,艺术期刊的内容和装帧形式,也相应适合社会和读者的需求。传统“线装书”和新式“洋装书”新旧杂陈的格局有所改变。“自清末以来,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的。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中,可以看到四方面的影响。(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精神的继承。(二)欧洲书籍装帧形式及欧洲绘画中的文化精神的影响。(三)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对中国书籍装帧的影响。(四)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美术对中国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大胆地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以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最初的样态。”②
在这“最初的样态”之中,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方面。“期刊杂志的历史仅百余年。这百年来的前几十年的杂志封面还是极素净的,像古书之书面的作法,只在左上端贴一纸签,写上书名再无多余的装饰。只是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期刊杂志的封面装帧才慢慢地花样繁多起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期刊杂志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消费商品之后,它的外观的包装设计也必须同其他种类的商品一样,花一番心思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期达到最终将商品顺畅推销出去的目的……极力追求‘震撼性’与‘醒目性’,成为商家与美术设计者一致的思路……”③
在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封面设计“最初的样态”中,我们还能够发现两个独具特色的现象。一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许多文化人士积极参与艺术类书刊的编辑和发行工作,除了画家们的努力以外,这一时期作家们直接参与书刊的设计成为一大特色。这可能与“五四”时期形成的文人办出版社的传统密不可分。鲁迅、闻一多、沈从文、胡风、巴金、艾青、卞之琳、萧红、陈士文等都设计过封面。他们当中有人还学过美术,设计风格从总体上说都没有脱离书卷气。这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大有关系。由于处在新文学革命的开放时代,当时的设计家们博收众长,百无禁忌,什么好东西都想拿来一用。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制作封面堪称首创,而且坚持到底,影响深远。陈之佛先生从给《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设计封面起,到为天马书店作装帧,坚持采用近代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关于文化书刊的封面设计,从一开始就不排斥吸收外来影响,更不反对继承民族传统。鲁迅先生非常尊重画家的封面设计的个人创造和个人风格,团结在他身边的青年装帧家有陶元庆、司徒乔、王青士、钱君陶、孙福熙等人。在封面设计中,鲁迅不赞成图解式的创作方法,强调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其具有相对独立于书籍的内容的审美意味。(图2)(图3)他请陶元庆设计《坟》的封面时说:“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另外他在一封信中又说:“璇卿兄如作书面,不妨毫不切题,自行挥洒也。”④
二是在美术家方面,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参与艺术期刊装帧设计的专业人士。设计人员主要由留学归国的美术家、本土商业美术家和传统画家组成。设计内容以西洋艺术、传统美术、美育时尚、时事漫画为主。设计范围涉及到封面、美术字、图版、版面设计、扉页、广告版面等内容环节。“从封面装帧看,首先在字体上起变化,由此发展到点、线、块面的装饰,直到图案、花草、人物等绘画手段的直接渗入。”⑤以美术教育、社团和展览活动为创办和出版的动机,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脉络,重在普及艺术和美化生活。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与其他美术书籍相比,中国早期美术期刊数量较大,传播频率快。同时与其他专业期刊相比,中国早期美术期刊视觉形式变化丰富,美术家自己参与设计。在这方面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先后有陶元庆、丰子恺、陈之佛、庞薰琹、钱君陶、孙福熙、司徒乔、叶灵凤、倪贻德、段平佑、陈秋草、方雪鸪、蒋兆和等人。
《坟》封面。1927年北京出版。鲁迅设计文字,陶元庆作图。毛边本。
《心的探险》封面。1926年6月北新书局发行。鲁迅以六朝墓门画象砖构成图案作为装帧。毛边本。
总之,“五四”运动以来,随着新的文化思想和新的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物的数量和规模有了全新的改观,书籍装帧艺术与新文化革命同步进入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它打破一切陈规陋习,从技术到艺术形式都用来为新文化的内容服务,具有现代的革新意义。对于世界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本土的装帧设计家都想有所尝试,而且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播,新兴的“书面”艺术也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承认。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封面装帧,为近现代的中国文化人士和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他们文化理想和艺术趣味的一个独特的“舞台”,这些风采各异的装帧设计,同样也成为了他们艺术实践历程中特殊的“作品”——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封面装帧,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探索领域。
二、表现性图案
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装帧设计,作为重要的美术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个交流窗口,有关的主办者和设计者,也十分看重其向大众传播美育、推广艺术的教化作用,不遗余力地力求装帧方面的新颖和别致,从中显现了关于艺术设计“表现性图案”方面的思考。
“表现性图案”,源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早期工艺美术家的言论和主张。他们将图案问题,从一个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的装饰技艺,提升到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文化课题,将装饰性图案的“意匠”之说,提升到表现性图案的“新样式”之说。诸如:
“每一时代的工艺品,在装饰上,因为形态色彩手法等等,而看出了当时的习尚、精神,与大众生活上苦乐同趣味,形成了每一时代的‘样式’。”
“总之,他们是在想创造一个‘样式’,一个跳跃在他们心底的‘新样式’。”“每个图案家,应该放弃个人的成见、陈旧的奢侈的‘老套’,而为大众谋一点幸福,要为大众创造他们生活必需的工艺品;更要一个与时代俱进的头脑,时常要考察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
“图案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一个雕琢的精致的花瓶,或一块经年累月织成的挂饰上可以说明的,它是应该基础于大众的生活,直接地将技术和艺术与大众的思想和感情联系着,而产生出了有社会性的时代的式样。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材料,理解它的用途而加以考察的东西,不是仅拿浅薄的‘兴趣’两字所可解释的。”⑥
“图案之成立,包含着‘实用’和‘美’两个要素,这两者的融合统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协调,便是图案的特点。故图案在艺术部门中,决不是无谓的游戏,也不是一种表面装饰,而是与样式不可分离的生活艺术。”⑦
这种所谓“样式”,伴随着传统的积淀和现时的时尚,其主要表现在相关图案设计中的人文追求和艺术追求。这方面具体体现,是在相应的平面图案设计中,充分运用绘画图案元素、文字图案元素和几何图案元素的形式语言和象征意味,而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表现性图案”的运用。这种“表现性图案”,具体反映在对于象征性、时尚性和民族性方面的追求。
陈之佛编《表号图案》。上海天马书店1934年印行。
陈之佛编《图案构成法》。1937年出版。
“表现性图案”,是指设计家基于图案作为一种融合传统与时尚的“新样式”,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积淀的优秀的视觉元素的变体和改造,形成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装饰语言,并在美育教育中普及,在时尚流行中推广,使之成为特定社会和时代生活中的文化符号。(图 4)(图 5)
因此,“新样式”之所以能够成为“表现性图案”的关键内容,就在于中国现代的工艺美术家具有的时代意识。此即所谓艺术家具有“一个与时代俱进的头脑”以及“考察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⑧事实上,“考察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这就是表现性图案的一个核心思想所在。
其中的所谓“新东西”是什么呢?这方面,雷圭元在《近今法兰西图案运动》中作生动而详尽的解释:
“当时社会的核心和表面,同时产业的重视,科学的发达,而急转地变化起来,一切生活习惯也发现了新天地,工厂的熏烟已延漫到了内地,人们的眼、心、手、足跟着机车、汽车、飞机急速地活动着。”
“周围着人们的,是理想的实现,印在人们的脑里的是动的、高速度的、几何形的、机械的轮廓,整齐而有规律的活动,电气眩目的闪亮,无线电的刺耳的声浪,不知不觉间,这些新的线和形,汇集在图案家的脑子里了。那商业和工业的竞争,而使图案家的心手跟着亦起来呼应着动的、机械的构成,产生了无数新的线条,新的色彩。”⑨
因此,体现所谓“新时代的需要而创造着新东西”的图案艺术,就是具有“产生了无数新的线条,新的色彩” 的视觉形式。具体而言,即是在相关设计中,艺术家进行有如文字图案元素、几何图案元素和绘画图案元素的借鉴和创造,共同构成了“表现性图案”的重要内涵。这在20世纪前期我国的艺术期刊装帧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为我国的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借鉴和探索的经验。
关于“表现性图案”的命题,其主要学术来源之一,是20世纪前期中国工艺美术界对于“表现派美术工艺”的讨论和实践。1929年陈之佛撰写《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6卷第18号,系统介绍欧洲的艺术设计新潮,包括德国的“包豪斯”的设计,这是中国较早介绍“包豪斯”的文章。所谓“表现派美术工艺”,其中涉及有关“表现性图案”的内容,其反映了当时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中国工艺美术界以及相关艺术设计的影响。在上海大众书局1949年3月再版的孙蔚民《中西图案画法》中,也曾经有“表现派图案”之说。
表现性和抽象性,作为现代主义美术的两大基本特性,在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美术运动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在表现派艺术(如凡·高、高更的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和抽象派艺术(如塞尚的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中获得了集中的反映。其艺术特性贯穿于视觉艺术的多种领域。其中,现代艺术设计同样也与这些特性及思潮有关。关于书籍装帧中的“表现”的艺术方法,曾经有论者指出:
“强调表达设计者的内心情感。它往往不靠对客观世界‘再现’的魅力征服读者,而往往是靠象征、寓意、想象、联想等间接的‘形象内容’来表达设计创意。‘表现’的设计方法,在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已经常被应用。”⑩
为此,将“表现性”与中国现代图案设计相联系,并且联系具体的艺术期刊装帧设计实践加以研究,这就使得“表现性图案”问题,显现了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独特文化情境,并且具有了当时特有的时代气息和审美内涵。相比抽象性而言,表现性更为引起中国美术家的思考,其中的艺术趣味和设计思想,更能将艺术家将传统的写意精神、图案创造,与现代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相联系,由此蕴育出象征性、时尚性和民族性等文化命题的思考——这是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入探讨“表现性图案”的价值意义所在。(图6)(图7)
《中国美术会季刊》第一卷第二期,封面,陈子佛设计,中国美术会 1936年6月1 日出版。其中运用汉画像石图案元素。
《美术》创刊号,1935年10月1日广州出版。其中运用画像石艺术中的鱼鳞纹样图案。
如同当时西方许多著名的现代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在视觉艺术的探索过程中涉足艺术设计领域,在中国由于现代美术的起步,有赖于留学海外并学成归国的美术家,他们同样将这种艺术实践风尚在本土有所体现。事实上,表现性图案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装帧设计,得到了许多文化人士和美术家的参与创作和设计。这就使得当时最新的艺术潮流、思想和方法,在此有了一系列新的实践阵地。由于他们的参与,装帧艺术逐渐显现出视觉艺术的形式意味,为“表现性图案”在艺术期刊装帧设计中的运用和创造,打开了一条自由发挥的通道。其趣味和精神,正如鲁迅所倡导的那种与内容“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以及“书面”“不妨毫不切题,自行挥洒也。”——因此,“表现性图案”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自行挥洒”的风格,这使得中国早期艺术期刊,因为其独特的装帧设计,而成为传递那个时代思想、情趣、风尚和精神的独特的“艺术品”。(图8) (图9)
《新时代月刊》,1931年创办,新时代书局出版。
文艺杂志《新宇宙》(半月刊),1928年出版。
①参见朱苏典、潘淡明合编《图案构成法》,第4页,中华书局,1935年5月发行。
②邓中和《书籍装帧》,第30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③谢其章《封面秀》,第2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④关于鲁迅有关书籍和期刊装帧设计的论述,参见《鲁迅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⑤《上海美术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美术志》,第13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⑥雷奎元《近今法兰西图案运动》,《亚波罗》第13期,国立艺术院1934年出版。作者时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图案主任教授。
⑦陈之佛《图案ABC》,世界书局,1930年出版。
⑧雷奎元《近今法兰西图案运动》,《亚波罗》第13期,国立艺术院1934年出版。作者时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图案主任教授。
⑨同上。
⑩邓中和《书籍装帧》,第113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李玉立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