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档案类博客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2012-12-24杨艳
杨艳
摘要:本文以博客的创办者和博客的类型为类分方式介绍了国外档案类博客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介绍了这些博客的运行方式和理念,论述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采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对国内档案类博客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档案类博客;博客群;Web2.0;知识博客
作为Web 2.0环境下的一个新应用,博客是继E-mail、BBS和IM(即时通讯,即Instant Messenger的简称)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一经推出,便受到学者的格外青睐,因为它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主要表现在个人学术观点的自由表达和发布、学术资料的积累和过滤以及博主之间能深度地交流和互动等方面。国内档案学界利用博客进行资料收集和学术交流的学者逐年增多,有些档案类博客在学界已颇具影响。同时,一些学术文章对国内档案类博客的类型和特点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并对这些博客对档案学术交流的促进作用进行过总结,而目前关注国外档案类博客的相关文献尚不多见。笔者长期观察国外档案类博客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发现,一些优秀的国外档案类博客所具备的运行方式和理念的超前性、内容的丰富性和采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等特点均值得我们借鉴。
1国外档案类博客介绍
为使档案学界同仁对国外档案类博客的特点有个总体了解并方便归纳其特点,这里,按博客创办者和博客的类型,将国外一些档案类博客按“个人档案类博客”和“群组档案类博客”进行类分并分别予以介绍。
1.1个人档案类博客。个人档案类博客是指博主根据自己档案专业的学术方向、研究内容或从事档案工作的实践而创建的专业博客。我们将国外符合这一特点的档案类博客再归纳为“档案研究人员的博客”和“档案管理人员(从业者)的博客”两类。
(1)档案研究人员的博客见表1。(注:国外许多档案类博客,因为网络原因无法访问。文中提供的网址,笔者撰写本文时均可以访问。由于网站的不确定性,文中提及的博客的创办者及博客的特点等信息,以本文截稿时2012年7月31日为准。表中“中文译称”首先采用国内文献约定俗成的译法,国内文献没有提及的,为笔者的翻译。)
国内一些档案类博客是由在校学生创办的。国外情况也是如此,图书、情报、档案专业的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是本专业博客创办者的主力。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成为档案学专业人员,博客内容相对集中在档案学理论研究方面,这类博客也归在“档案研究人员的博客”类别中(见表2)。
(2)档案管理人员(从业者)的博客
档案管理人员(从业者)的博客基本上是由档案馆或档案机构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创办,他们在档案管理实践工作中总结的诸多经验以及对最新技术的应用感受,具有非常高的交流共享价值(见表3)。
1.2群组档案类博客。博客群是指针对某一专题或专业的博客集合,以“群”的方式进行管理是其基本形式。群组档案类博客,是指某一网站汇集了众多档案界学者在此发表博文,探讨档案学热点问题,形成深厚的学术氛围,促进网站及博客群的发展。国内类似形式的博客群也初见端倪,如“档案知网”的“个人空间”[2]和“绍兴县档案工作者的家”[3]等。这里,将国外群组档案类博客按其是否依托于某个组织机构为标准进行归纳介绍。
1.2.1机构组织形式的群组档案类博客。机构组织形式的群组档案类博客是指隶属于某一组织机构或受某组织机构资助的档案类博客。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收集整理某一专题的档案信息并为公众提供利用服务;二是宣传本机构的档案工作内容并发布相关信息。根据机构组织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基于档案机构的和基于高校的两类群组档案类馆博客。
(1)基于档案机构的群组档案类博客
国外这类群组档案类博客一般依托于国家、各州或市等行政单位的档案馆网站,基于其特色馆藏进行研究,分享实践工作的心得和成果(见表4)。
(2)基于高校的群组档案类博客
这类群组档案类博客一般依托于高校网站,以介绍本校档案馆、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以及相关的科研项目为主(见表5)。
1.2.2非机构组织形成的群组档案类博客。非机构组织形成的群组档案类博客,一般由档案学界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学生以及其他对档案学或档案管理感兴趣的人士合作创建,以共享档案信息为目的(见表6)。
2国外档案类博客特点分析
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教育方式的差异使各国档案类博客的风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档案类博客在内容与技术方面呈现出的水平与其所在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水平成正比。本文就上述提及博客的内容特色、功能和实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档案类博客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些许的借鉴素材。
2.1博客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与国内档案类博客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不同,国外优秀档案类博客博主的学术方向、工作性质或所在行业的不同使其博客的侧重点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侧重于某行业或某专业的档案类博客,以丰富的档案素材和充足的案例见长;而专注于档案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型博客,则注重档案信息和知识的积累,努力为档案学研究人员或机构组织提供交流的平台。
2.2实践性强并强调学科的交叉。除转载与交流外,国外优秀的档案类博客注重将自身的理论研究、项目成果或工作实践进行总结,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反映出这些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善于从实践工作或研究项目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博主还关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
2.3追踪最新技术。作为Web2.0最早期的一项服务形式,博客与Web2.0环境下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型网络服务的结合对其自身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档案类博客充分利用了这些技术和服务功能。例如,档案类博客添加Tag(标签)可以方便其他用户检索;运用了RSS(一般称作“聚合内容”)和微博可以方便信息的共享以及博主和访问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3借鉴、启发与反思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档案类博客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其运行方式和理念能带给国内档案同仁许多启发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从业者)的博客有利于档案馆之间合作,同时,也成为优化档案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措施之一。档案馆可以充分利用博客的互动性强、更新及时、覆盖面广等诸多特点,实现跨区域的档案馆馆际合作模式。
第二,在档案机构或组织内部员工中推行建立档案“知识博客”(又称“K-Log”或“K-博客”),倡导员工结合工作实践在单位的局域网上发布工作总结、摘要、链接和重要的电子邮件,以方便大家查找、浏览,从而使知识的分享变得非常容易。同时,这也有利于从业者改变思维方式、提升工作水准。如本文“表5”中提到的“伦敦大学计算机中心数字档案馆”。伦敦大学计算机中心数字档案馆(ULCC Digital Archives)长年从事数字档案和相关数据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英国国家数字化集合档案库(National Digital Archive of Datasets,NDAD)均有过成功的合作。其博客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它为成员提供一份“Blogging Guidelines”(即《博客写作指南》)以指导员工如何写作博客。另外,该博客还提供参考服务和在线存储的功能。
第三,对于档案学界的学者而言,建立一个群式博客联盟形式的档案学术博客群(或称之为“档案学术博客圈”),可以促进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学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随时交换意见并追踪业界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如本文“表6”中介绍的http://archivesblogs.com,就具备这一特点。
第四,档案界博客表现出更强烈的愿望去充分利用Web 2.0环境下的各种服务功能,以整合相关博客的链接、观点及更新的内容。而如何处理好档案知识及信息的积累与过滤,是个棘手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问题凸显。正如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主席F·杰拉尔德·汉姆所言,“信息过载现象逐渐严重,信息的判断比信息的处理和获取显得更为关键”。[3]做好对博客的栏目分类并注意使用Tag功能,有助于减轻博主的压力。
第五,通过对博客的链接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的流动和转发以链接为主,同时,信息在流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衰减和变形现象。档案类博客在进行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积累和传播过程中,博主客观上在扮演“把关人”的角色,这对博主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高求。
参考文献:
[1][2012-7-31].http://blog.dazw.cn/.
[2][2012-7-31].http://hexun.com/shanhd/default.html.
[3]F·杰拉尔德·汉姆著,刘越男译.后保管时代的档案战略[J].档案,2000(6):26~29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人民政府节约用水办公室来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