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人不懂的穷人经济学

2012-12-24杨魁

今日文摘 2012年12期

  在中产阶级以及更为富裕的阶层看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低收入人群常常会做出种种令他们难以理解的举动。困惑之余,他们用“愚昧”、“短视”等字眼表达自己对穷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然而穷人真的“愚昧”、“短视”吗?其实他们的很多做法都是艰难处境下最符合经济学规律的选择。
  不值钱的猪和羊
  这几年猪肉的价格时涨时跌。前年贫困山区的农户老王养了3头猪,那时猪很值钱,1斤毛猪4块多钱,到年底把猪卖掉,换了2000多块钱。但去年肉价大跌,猪不值钱了,1斤毛猪就2块多钱。老王没有别的法子挣钱,为了维持家中正常的开销,只好又多养了2头猪,到了年底卖出去,收入勉强与前年持平。
  经济学家们听到这种事,第一个感觉一定是意外。因为按一般供求定理,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高涨时,说明需求旺盛,人们便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挣更多的钱;价格下滑时,说明需求萎缩,商品卖不出去了,人们自然也会相应地减少供给。但老王却反其道而行之,猪肉价格低下来了,养的猪更多了。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的贫困农村,也出现在国外。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当地人唯一的生产活动是养羊,唯一可用来换成钱的也是羊。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哪年羊最不值钱,当地人为了维持收入不下降,放养的羊也最多。
  老王和非洲的放羊人无一例外地急需钱来应付各方面开支。
  可是他们能够拿来交换的只有猪和羊,如果市场对猪羊的需求降低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养殖更多的猪羊贱卖,着急地“送上门找剥削”。
  陷入这种窘境的穷人是悲惨的,生产得越多,市场需求就越萎缩,他们也就必须生产得更多。
  在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依靠一种或几种农矿产品的出口创汇,形成了所谓的“花生之国”、“棉花之国”、“铜矿之国”、“黄金之国”等,这些国家依赖单一产品出口,也同样陷入“价格越便宜、生产的产品越多”的困境不能自拔。
  要帮助这种穷人解脱出来,仅仅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生产是不行的,必须帮助他们搞多种经营。如果老王学会了种苹果,当猪肉跌价的时候,他可以在苹果上把损失补回来,也就不必养更多的猪了。
  我们需要假货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了减少酒精对酗酒者的危害,颁布了著名的“禁酒令”。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项初衷良好的法令却导致无数人由于喝劣质酒而中毒。
  因为“禁酒令”,人们再想获得威士忌,就只能通过走私或者私酿,风险大大增加了。威士忌的价格也随之大涨。但是这种涨价对于富人和穷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高收入者无论威士忌的价格有多高,想喝照样喝;而低收入者却发现原来他们喝的威士忌价格已经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只给他们留下两类选择,要么少喝或者不喝,要么靠劣质威士忌过瘾。于是因为饮用了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兑的烈酒,而导致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受害者基本上都是穷人。
  穷人为什么明知劣质还要购买?因为他们只买得起这个。很多时候,为了保证商品质量,政府会强制执行某些标准。但标准一高,成本上去了,穷人又消费不起,反而只能购买更加劣质的商品。于是,假货、勾兑酒、毒米霉面都一齐上,受害的多是穷人。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中国中西部农村已经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最大集散地,当有政府部门去打假时,竟有农民出来说:“我们需要假货,我们也只买得起假货。”
  提高价格能节约资源吗?
  这几年公共资源涨声一片,供热要涨价,液化气要涨价,电要涨价,水要涨价。不少地方政府给出的理由道貌岸然——提价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其所依据的经济学原理也很充分: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了,浪费自然也就减少了。
  但是涨价真的能导致节约吗?对于富人来说,柴米油盐的花费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很小,水电气涨价对他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照样该洗桑拿就洗桑拿,空调想开多大开多大。
  所以,水电气涨价在有钱人面前是无效的。
  对于穷人呢?也同样节约不了。因为必需品之所以为必需品,就是因为其需求能够减少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比如水价涨了,固然可以少洗几次澡,但喝的水却是一口都不能少的,节约资源的效果不大。
  不仅如此,生活必需品的涨价还会立刻使穷人的生活变得非常窘迫,为了维持水电气的消费,穷人只能通过减少非必需品,比如衣服、电器、娱乐的开支来维持正常生活,这样一来市场也就会更加疲软,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都会被拖累。
  保护古树还是修路?
  富人可以将一块钱的消费往后推,使之消费得更有意义;但穷人因为钱本来就少,所以将一块钱的消费往后推的余地不大。
  因此,考虑长远对于富人来说也许适合,但对于穷人来说,更注重短期收益。
  某贫困山区一小村庄,因为长期不通公路,经济无法发展上去,后来村民们决定集资修一条进山公路。按照最经济的路线设计,这条公路经过的地方有一棵千年古树。也就是说,如果按最经济的办法修路,这棵千年古树必须砍掉;而要使古树避免被砍的命运,路只能绕着修,这样村民们必须从原本就很瘪的腰包中再抠出一些吃饭钱才能修好路。
  城市里的几位著名环境保护人士几乎一致认为,应该从长远考虑,保护吉树,绕着修路。但是要知道,对于贫困乡村的乡下人,也许就因为眼下出不起因保护古树绕着修路那点钱,这条路长时间都无法修好,又谈得上什么长远考虑呢?
  不管环保主义者如何呼吁,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都前赴后继地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也是这个道理。在经济发达地10万吨级的煤矿、万吨级的炼焦厂属于应该淘汰的污染企业,但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却是当地增加财政收入、劳动就业和居民收入的支柱。关停这些企业或者责令其建立超出投资能力的环保设施,无疑会对地方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如果让这些小企业继续生存下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最后会发展成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大中型企业。山西、陕西、四川等地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先例。
  这就如同先吃饱后吃好一样,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除了一些得天独厚的地区外,谁也无法避免走这条路。
  这个世界上,富人常常难以理解穷人的行为,就认为穷人大概是以另外的逻辑在生活。但穷人不是傻子,穷人的经济学所面临的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李晟荐自《经典杂文》)
  责编: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