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嬗变:“德国制造”劣转强

2012-12-24佚名

今日文摘 2012年23期

  “德国制造”是世界市场上“质量与信誉”的代名词。“德国制造”走到今天,离不开“质量”和“创新”,而这也正是现在刚走向世界、面临转型的“中国制造”所应学习的。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那顶不光彩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从那以后,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受到各国的欢迎。《南德意志报》称,“德国制造”崛起的过程,也就是德国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包,自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上。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当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回答说:“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德国制造”长盛不衰还在于“质量”和“创新”。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的劣质品时。德国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而是质量。20年后,英国罗斯伯里伯爵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落后了。”现在,从造船、钻探机械制造,到高速列车、地铁、汽车、飞机等的制造,德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前三名的位置。
  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就有11家是德国公司。不少德国中小企业都有自己领先世界的技术。
  (苏佑晴荐自《环球时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