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企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2012-12-23王玉玲
□ 王玉玲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浅析校企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 王玉玲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本文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了在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培养职业人才方面应发挥的作用;并呼吁校企双方应通过资源互补共享、积极合作,采用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 “顶岗实习” 的方法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顶岗实习;职业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合格的、让社会满意的职业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大作业,同时也是企业雇主的思考题。社会责任的共同担当,价值观的相互认同,是校企深度融合、切实施行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契合点。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应该说,校企双方达成一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是撬动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的支撑点。
一、“顶岗实习”中校企双方的社会责任
⒈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美国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大师帕森斯认为,现代高等教育应履行这样四个职能:研究和新生代科学家和学者的训练;通识教育;为职业人员做学术准备并生产技术性知识;文化自我理解和思想启蒙。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刻变革,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发展成为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化中心。一方面,高校积极地承担着为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人才培养重担,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为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提供咨询和研讨对策的任务。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量以及学生数量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前提下,高职教育承担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生就业率、人力资源开发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内部和外部的社会责任。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力的重要尺度,是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一点上,英国给高等教育一个重担——带动商业与社会创新与发展,并高度肯定了高校在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日渐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知识与专门技术的源泉。高职院校要在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带领行业打造地方产业品牌基地的同时,也成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起从行业新技术研发到学院新专业设置、从行业新科技到学院新课程的任务,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就人才培养而言,主要是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适应地方产业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确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就社会服务而言,要努力拓宽服务渠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开展相关服务,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提高高职教育的美誉度,切实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
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素质人才是核心生产力,教育的深层价值是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走向更完整、和谐的境界,这就是历史赋予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⒉企业的社会责任。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含义就是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目前国际上人们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众多社会主体利益的交汇点。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都是搞好生产,创造市场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纳税。但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企业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源自于社会,社会为企业提供生存环境。企业效益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效益,它还必须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转化为社会效益,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否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企业的员工与消费者。因此,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表现在对员工的培养上。企业不仅是职工劳动的地方,也是一个让社会成员包括在校学生受教育、长知识、练技能和获得生活经验的地方。企业不仅是生产产品的地方,还必须是一个培养合格的、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这就是企业给社会提供的无形资产和公共产品。
企业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长期经济效益。如何将企业变成一个育人的大学堂,主动配合高职院校积极做好“顶岗实习”工作,以获得企业、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它具有远远超越企业眼前经济效益的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应承担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义务、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能力的展现。
二、顶岗实习中校企双方的社会责任价值理念契合点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共享之成果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各项权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社会建设任务,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在了实处。一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就业。三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大任务既从目前的国情出发,又着眼于未来;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决策,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前两大任务,既关系到教育和就业的问题,更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共同承担的 “社会建设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神圣使命,即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是国家和人民利益之所在,也是学校和企业利益之所在,责任在肩,责无旁贷。
毋庸置疑,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诉求是合作双赢的物质基础。然而,从长远看,高瞻远瞩,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宏观长远利益制高点的角度去深层思考,共同的社会责任担当才是双方志同道合,长期合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才能既在顺境中共享合作成果,更能在逆境中相互理解支持,精诚合作,在患难中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学校课堂理论育人,企业岗位实践育人。以学生为本,通过有效整合,利用现有校企资源,使学生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锻炼;使学生学以致用,尽快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最大化,是校企双方的社会责任的契合点。
三、顶岗实习中校企双方的社会责任的保障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开放用于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数不多、支持力度不够。目前,社会可用于“顶岗实习”的企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更缺乏积极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未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指导和实际环境下的技能锻炼起到支持和帮助作用。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教育为目标,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二者理念的不同导致最终目标的错位,使得高职院校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顾虑和困难较多。可见,实习实践基地的短缺已成为高职教育最大的短板。
在顶岗实习中,明确并平衡好三方(学校、企业、学生)的责权利,是顶岗实习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应从制度上保证该项工作的落实,实现责任分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互利多赢。
⒈学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企业培训课程植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应站在目标行业、企业用户的角度思考和把握所培养岗位职业人的素质要求,以寻求准确定位。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产品”的最终大批量用户是广大企业。能否最大程度地满足目标行业企业用户对人才的需要,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客观尺度与生存价值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招聘人才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选聘到最适合本企业并与具体岗位规格要求最相匹配的职业人。企业用户方面希望尽快缩短毕业生从校门一步跨越到企业的 “不应期”。而能够尽快主动适应应聘目标行业企业的一切诉求是临近毕业前学生们的当务之急。如何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心,从容面对目标行业企业用户陌生的环境和生疏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度过人生这一特殊、关键的时期?作为培养职业人的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应想方设法改善“工艺”再造“流程”,通过不断“打磨”加工,尽可能地做到使自己的“产品”不断趋于完善,增加“附加值”,扩大“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范围,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学校应通过培训教学使学生与企业保持 “三个同步”,紧跟企业发展步伐。“培训同步”——即培训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在时间进度周期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做到学校经常派人深入企业,了解前沿需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定期研究讨论职业教育的规划和任务;“理念同步”——即培训课程所灌输的理念和体现的思想性、教育性与企业员工培训内容基本保持一致。学校在教学中可以将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和熏陶,使他们了解企业的成长发展历程,;“知识同步”——即培训课程所讲述的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与企业员工培训内容与时俱进地更新并基本保持一致。借助企业前沿资源优势,企业将高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到学校;学校可聘请企业生产、维修一线的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为学校的高技能指导师,指导学生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直接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上述“三个同步”课程的培训教学,使学生们紧跟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深对目标行业企业的了解,使其知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对自己的评价更贴近实际,从而在心理素质和能力条件方面为顺利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的基础。
⒉企业应积极配合学校教学,搭建实习就业实践平台。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对操作层面的岗位职业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必然导致对培养他们的高职院校提出了相对应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和新要求。因此,企业应与学校进行深层次的接触,将当前针对企业在职员工开发成功的培训模式和课程及时提供给学校,共同研讨,通过“遴选、借鉴、导入、共享、利用”,对培训资源(教材、教案、课件、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再次开发、转化、移植,使其能够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和改善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速度所造成的与目标行业企业在某些实际需求方面的脱节、错位。
企业在学生实习、就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一是建立配合学校的第一阶梯实践平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技术资源优势,企业将前沿最新开发的产品移植到实习教学基地,如新产品实验成功后,可以将实验后的产品划拨给学校,让学生做实训拆解,体悟领先的技术,掌握实际技能。二是建立配合学校的第二阶梯实践平台即工厂实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实际接触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由企业师傅和教师配合指导,严格执行岗位技能操作标准和规程,按照企业“订单”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如企业在相关的车间开设“学生技能实训角”,保证学生的现场实习条件。三是建立配合学校的第三阶梯实践平台即就业实践平台,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企业的一线岗位进行实际技术操作,训练职业操守,强化职业能力。
⒊完善的政策法规是保障持续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的关键。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成为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开发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发展职业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如1964年德国将他们独创的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制度冠之以“双元制”模式,并以法律形式加以推行和保障。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扮演主要角色,学生的学习有大约70%是在企业完成的,而职业学校则起辅助性作用。再如加拿大采用的是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学校承担的,但承担职业教育的学院均设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董事会,负责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咨询。政府在职业教育中起统筹作用,并通过企业和教育界代表组成的半官方DECUM(Develop a curriculm)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制定职业教育计划,经议会批准后成为职业教育标准和实施方案 (一般每两年一次),再由学校负责实施,而行业协会则负责技能鉴定和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德国和加拿大这两种模式都十分成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强制干预。一是政府部门要统领整个高职教育工作,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力度;二是统一整合资源,建立强大的共享型高职培训实习基地;三是保证学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四是制定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制定大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的政策法规,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给予政策扶持。
校企共同履行社会责任是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理念的基础。在当前情况下,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来激励企业强化措施以完善毕业生入职前的“顶岗实习”工作,只有对有责任能力的企业注入责任动力,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鄢烈洲.公共行政视野下高校的社会责任[J].学习月刊,2007,(20).
[3]申静.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责任编辑:牟春野)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Wang Yu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rocess,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should play a role;and appeal to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ities of resources sharing,active cooperation,the use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to the enterprise post practice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post practice;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C916.1
A
1007-8207(2012)03-0069-04
2012-01-06
王玉玲 (1971—),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妇女干部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