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经济学—不一样的解释经济语录摘编
2012-12-22本刊编辑部
改革的共识与差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在原来的命令经济体制下开辟了一片市场经济的新天地。但是原有命令经济的遗产还大量存在,这就使得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延续,并造成了一个普遍的寻租环境。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形成了改革的共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政府和市场之间有一个发展关系。在西方,一开始是对立关系,后来形成伙伴关系,当然在我国一开始由于我们的特殊政策,改革开放的时候,政府对市场建设很支持,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时候,它的职能就要转变。以前政府跟市场功能不是完全分开,政府在招商、立项目等方面参与过多,还没有建成市场经济应有的规律。现在十八大报告提出来,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不能包办,不能越位,不能缺位。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从经济改革的全局来看,未来5到10年,中国要解决好两个系统性的改革问题,一是打破和消除城
用阴霾来形容欧美经济已经快五年了,而这个词似乎还可以再用一段时间。与欧美相比,中国因经济增长强劲被放到了全球经济引擎的重要地位。中国的经济数据还在颠簸地维持上升,但是这些数字的背后隐藏着玄机,中国经济存在问题。对于中国如何深化改革,怎样推进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要走什么样的路等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专家学者们学习过同样的经济学原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却各有特色。乡二元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从根本上实现地区、人口、资源的协调,缓解收入分配不公,这涉及土地、社保、就业、工资等多方面的制度改革;二是提高创造能力,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良好对接机制,使技术、管理、品牌、创意等知识类的生产要素能够逐步发挥像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一样创造财富的作用。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中长期而言,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够继续改革的道路,通过更多与更深入的经济改革和与之配套的制度改革,包括从邓小平到温家宝都强调过的政改,使舆论的力量得以加强,使当前的分配太不平等、权力的滥用与权钱勾结等重大问题得以缓解,而不发生异常重大的突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已经相当严重,改革势在必行。关键是从根本上解决垄断部门的利益侵占(或利益输送)和国有部门的行为约束,以及减少、规范灰色收入和整治官员寻租腐败问题。
对发展的研判南辕北辙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经济8%的增长将维持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确实面临着问题与风险,但就此认为中国将从此陷入低增长通道是不对的。
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索罗斯:中国政府正准备应对经济或将无法保持8%“想当然”增速的局面。中国经济增速恐滑落至8%以下的诱因就在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需求锐减;有人对中国模式能维持多久存有疑问,中国当局已经开始准备应对不利变化,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会出现更低的增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我们的生产究竟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为了吃的好、穿的好,但现在不是这样,我们现在消费是为了生产。为了保8%,所以必须要穿衣服,所以给你补贴买家电,吃饭和穿衣都是为了保一个数字,我们走到这一步很可笑,这是理念的错误。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我们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维持在8%的增长速度,如果居民收入维持这样的增速,也就是未来10年中国的居民收入翻一番。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再平衡之中,而这个过程不仅是贸易顺差的平衡,更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有资产要不要继续挑大梁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国有企业占领的资源,矿山、煤炭,他们不交税,或者交很少的税,他们的贷款是比较宽松的,民营企业就非常艰难。很多行业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比如说电信、电力。另外,国家用各种借口强制收购民企,借口说你技术落后、不安全,就把你收购掉了。不安全可以解决,但是,不是用关的办法解决,是帮助它改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要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世界工厂是褒是贬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龙永图:转型,并非淘汰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中国几十年后,甚至百年后还会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不断拓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延伸,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我们从历史的数据看,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转型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结果的差异。历史数据显示,在发达经济体转型的过程中,它的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制造业,正是因为有这个高,所以转到服务业才使得它整个劳动生产率更高。
对开放的满意度不一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1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在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与国际成员一起取得了共赢的发展。入世10年来,中国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已经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去年2010年的1,147亿美元。我们积极吸收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全方位的开放。
原美国财政部部长鲍尔森:对贸易来说,我希望在这方面我能够变得更加乐观一些。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很快可以达到一个全球贸易的循环会谈,而且中美之间的会谈将有很多,比如说不同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对某些部分的开放程度,尤其是贸易方面的监管,不仅仅是税收方面的问题,金融监管在经济危机中是比较好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解决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更自由的国际贸易,特别要提的是,如果中日韩三国真正实行自由贸易区的话,中日韩走出危机的速度就要快得多。
法国外贸部长妮科尔·布里克:中国今天面临着一个关键时刻,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谁都不能忽视的市场,未来中国将继续开放还是关闭市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中国领导人面临着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和挑战,经济转型将给中国带来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大家对中国发生的事情非常关注。希望看到一个继续开放的中国。
未来的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2013年我相信还是一个难中求稳的过程。2013年比较艰难,因为国际形势仍然是非常混乱,尤其是美国,美国大选之后,经济形势会非常混乱,因为有“财政悬崖”的问题。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2013年的外部环境不比2012年更复杂。它是很复杂,会一波三折,会有很多的影响,但是不比2012年更加复杂。包括欧债危机、金融市场的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等等。这样的判断比较有利于从政策的角度的前瞻性、政策性判断。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这样复杂的全球形势下,再加上国内宏观经济自身也存在问题,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除了要保持足够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外,还要在不断研究观察的基础上留有调整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