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精神的“表”与“里”

2012-12-22许秀华

民主与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求真自然界科学

■许秀华

科学精神的“表”与“里”

■许秀华

谈起科学精神,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探索精神,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实证精神,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不一而足。

科学精神的根本与精髓在于求真。

科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套从现象和测量出发,以定义和推理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在逻辑上自洽的知识系统和思维体系。这套思维体系,其本质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近似求解。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这套近似解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与自然界的基本运行规律吻合度越来越高,对自然界各层面覆盖越来越全面,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越来越精准。

科学在其研究过程中,通常通过设定理想状态、理想物体等方式,将自然界实际发生的过程化繁为简,以达到抽丝剥茧、提纲挈领,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的目的。因此,科学在其发展早期,往往更侧重于从纷繁万象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定理和定律,更多地表现为抽象性,例如数学和物理学;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科学往往更侧重于了解自然界或者生命体中某个具体事件的发生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具体性,例如生物学和医学。

作为自然界的近似解,科学虽然无限趋近于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但其解释力仍受人类各阶段的实际认知能力限制。由于自然界的一些具体现象往往是多因素多变量多种运行规律的组合,现阶段的科学,在解释自然界某些具体现象上,仍存有不足,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流体力学中对于湍流的研究,目前仍旧无从下手。

尽管科学在某些具体事物上解释力仍存在欠缺,在目前已知的各种对自然界的解释体系中,科学无疑已经超越了宗教、神学等,成为对自然界最真实最准确的描述。

荀子在《天论》中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科学的出现晚于宗教和神学,科学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乃至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求真。唯有求真,才能发现自然界运行的真正规律;唯有求真,才能发展出一套利用科学规律的工程技术手段,产生新发明、新产品,从而整体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求真是科学精神的“里”,是科学精神最深层次的内涵。

而探索、实证、逻辑、分析、质疑等一系列理性思维过程,则是科学实践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科学精神的程序化体现,或者可称之为科学精神的“表”。科学用上述一套理性思维过程,不断地修正着、维护着科学在反映自然界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持科学精神的“里”,即求真的一贯性。

科学实践如果失去“求真”这个“里子”,不管其外表多光鲜,必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经不起事实的推敲和逻辑的验证,只能半路夭折,被人类弃之不用。

前些年,我国伪科学泛滥,水变油、永动机充斥媒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片面强调科学精神里的创新,而完全不顾及到科学精神里的“求真”,致使谎话畅行天下,甚至迷惑了各级科技主管官员的心智。

科学的大厦不能建立在流沙上,而失真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流沙。

2011年国际物理学界沸沸扬扬的所谓发现中微子超光速事件,科学家们通过质疑、分析、核实、重新验证等一系列过程,给全世界的民众上了一堂关于科学精神的“求真”本质的科普课。

2011年9月,研究人员发现中微子从瑞士日内瓦的CERN实验室传播到意大利拉魁拉Gran Sasso实验室时,比光速快了60纳秒。今年2月证实该试验过程中存在两处仪器故障。为此,上述实验室决定在2012年5月份重新进行此实验。

这个事件中,在第一次实验得到了违背狭义相对论的结果后,科学家并没有草率地宣称推翻狭义相对论。而是坚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力求排除可能的误差和干扰因素,并计划通过重复实验,得到可验证的结论。

试问,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中国,会是如何?

我们的媒体,甚至一些科学家,会不会在第一时间,尚未获得同行评议的时候,就展开舆论攻势,声称推翻了狭义相对论?我们的公众,在面对国际主流科学界的质疑时,会不会出于民族自豪感的考虑,而将这种质疑一概上升为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的欺压和蔑视,会不会将几个敢于说真话的科学家或者媒体污蔑为“汉奸”?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出于维护国家荣誉的需要,主动动用国家公器为科学家辩护?

在类似的事情面前,我们的公众、政府、科学界人士会不会保持冷静?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们,不会。正因为不会,在我国各类“伪科学”事件才会纷纷以主流媒体,甚至以主流科学媒体为舞台;正因为不会,在我国主流科学界中的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才会层出不穷。

而之所以产生上述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科学精神的“求真”的有意忽视、全然无知或者断然否定。这种忽视、无知或者否定,其动机往往是出于对我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期盼、对于民间科学家的同情、对于师长同学同事同行的友情等等人类普遍拥有的美好感情。于是,感情第一、事实第二,事实服从于感情,先入为主,预设观点,把“事实”放在了为自己的预设观点服务的从属地位,甚至完全忽略、否定事实,以致捏造事实。

科学精神,第一诉求就是求真。民族感情、同情、友情是人世间很美好的感情,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和社会生活中,不能把这些感情凌驾于事实之上,凌驾于真相之上,否则建立在虚假和欺骗基础上的美好感情和良好愿望,必然结出“恶之花”。

科学是一元价值观判断,错就是错,对就是对。社会科学和文化领域则是多元价值观体系。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窄域体系,人类社会则是包含着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宽域体系。将科学的原理和知识推广到社会科学、文化领域,必然会犯以偏概全、极端主义的错误。但是“求真”在社会科学、文化领域、以及日常生活里同样具有本质性属性,即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科学精神与多元价值体系不仅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在更多时候更可能有助于去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噪音”,更好地维护多元价值体系,避免可能产生的矛盾。

忽视或者否定科学精神的“求真”本质,不仅局限在科学界,在新闻领域同样屡见不鲜,对公众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为什么这么多的媒体、公知,甚至大多数普通公众,往往在对争论主体的基本事实尚未明了的情况下,会急于做判断,下结论,并且其中很多人甚至还会坚定,甚至顽固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自小就缺乏对于“真实”的渴望和追求,我们在讲述科学精神的时候,过于重视探索、创新、质疑等“表”,而忽视了“求真”这个科学精神的“里”。而罔顾于“里”,必然会纠缠于“表”,混乱于“表”。

科学精神里的“求真”,绝不是否定权威,否定社会信任,绝不是鼓动全社会去寻找每一件事情的真相,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成本、无谓地浪费社会资源。而是要在“求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社会的诚信体系,让政府说的话老百姓听,专家说的话大家信,各司其职,各尽其职,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让科学精神与社会文化水乳交融,让社会中的每个人学会在“求真”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增进理解,促进包容,我们的社会何愁不和谐?

“求真”对于一个人做人来说,就是要讲诚信,要真诚,一个敢于剖析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功与过的人是勇敢的;“求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就是要勇于面对历史,勇于面向世界,勇于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正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民族,必然是有着光辉的未来的。

(作者为科普作者)

猜你喜欢

求真自然界科学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传承家风 求真 求美——朱玺臻小朋友的绘画追求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