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竞争上岗中脱颖而出
2012-12-22■戴斌
■戴 斌
当所有竞争对手,都不断强调个人经验、个人业务能力时,如果前瞻性地体现自己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往往能出其不意,获得评委青睐。
如今,选拔干部形式日趋多样化,其中一种重要的选拔方式便是“竞争上岗”。和过去用人思路不同,过去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是先有人,后定岗,强调的是“因才适用”。
而现在,是先有岗位,然后根据岗位的要求,选拔合适的人才去担任这一领导岗位,强调的是人才与既定岗位的匹配性,是要求候选人才“主动”去适应领导岗位的需求。所以在竞争上岗当中,最重要的不是选择“最优秀”的,而是应该选择“最合适”的。
计分方式
现在很多单位的竞聘上岗流程中,往往对“评审环节”区分地比较细致,很可能会有“评委团”和“评议团”两个不同的打分群体。
一般来说,“评委团”是有地方组织部、人事局及本单位领导组成,人数一般是奇数项,共7人或9人组成评委团。
而“评议团”一般是由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一把手”组成。根据竞岗者在演讲答辩中的综合表现进行独立评分。
由于全国各地、各个单位的计分方式都会有不一样,笔者在此处提供其中一种计分方式供广大干部作为参考:
答辩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评委评分权重为40%,评议团评分权重为60%。竞岗者的演讲答辩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每一名评委对竞岗者综合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平均分换算成权重得分为演讲答辩评委评分(即平均分×40%)。
2、计算每一名评议团成员对竞岗者综合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平均分换算成权重得分为演讲答辩评议团评分(即平均分×60%)。
演讲答辩得分=演讲答辩评委评分+演讲答辩评议团评分。
经统计核实,按演讲答辩得分高低顺序排名,按竞争职数1:1.5(含并列)的比例且演讲答辩成绩60分(含)以上的确定为组织考察对象。演讲答辩成绩低于60分者不得进入下一个程序。
答题四大原则
演讲答辩测评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仪表气质”、“专业知识”。竞岗者首先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竞争优势”和“当好领导的工作设想”(一般会限时5分钟内),然后根据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一)谈“个人经历”时不要“泛泛而谈”
【错误的范例】我参加工作已有13年,分别在基层所、基层科、办公室、信访部门多个岗位锻炼过。特别是在办公室工作的五年,让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了业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点评】大家对上面的表述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很多的机关演讲稿中都存在这种毛病——“泛泛而谈”。很可能所有的“候选人”都会说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其实评委需要知道的是:“你有哪些具体的工作经历可以体现你的能力?”
【更正后的范例】我参加工作已有13年。一开始是安排在基层的科室,接触的是第一线的业务审批工作,当时很多老同志给了我很多经验上的指导,使得我进步很快,在基层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所经手审批的行政业务是最多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为这次竞岗奠定基础。
之后我被安排在办公室工作,负责处理各种公文文书和领导发言稿的撰写工作,长期的文字处理工作,使得我的文书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可以应对大部分的公文处理业务。
目前我的工作部门是信访部门,这个部门需要经常与人民群众接触,很多时候,群众由于自身文化层次的限制以及对机关工作的不熟悉,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比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处理多项棘手的信访案件,比较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的干群矛盾,得到大家认可的同时,我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这一份经历对于我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团结部门同事,加强干群交流,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新时期下,要体现自己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点评】在新时期下,其实很多领导干部,都需要学习与媒体打交道。目前很多领导干部都有“固步自封”的问题,总感觉自己做行政工作,不需要考虑外界的评价,往往“对内”业务能力很强,但是“对外”与媒体打交道时,却显得“无所适从”,稍有不慎,很可能还会因为一些特殊的事件而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所以在这两年的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中,全国各地的干部培训都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的培训。
当所有竞争对手,都不断强调“个人经验”、“个人业务能力”时,如果能够有“前瞻性”地“体现自己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往往能出其不意,吸引评委的眼球,获得评委们的青睐。而这方面的能力并非“哗众取宠”,而恰恰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看,领导干部们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了。
【标准范例】在与新闻媒体打交道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新闻媒体市场化,使得很多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不一定能坚持对社会舆论的正面报道。所以在做宣传工作时,我能严格执行宣传工作的纪律,时刻注意多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同时,与媒体记者接触的过程中,我能做到不卑不亢,言谈举止得当,也能做到不轻易表态,时刻注意对媒体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因此,我的宣传工作也常常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三)要重点谈自己的“上传下达”的能力
【点评】很多时候,在竞岗演讲中,评委很想知道的是“如果选择了你担任相关的领导职务”,你会如何去理解“上级机关(或领导)”的“政策指示”,又会如何去把相关的“政策指示”落实到位?
同时,由于“竞争上岗”和“公选”不同。“竞争上岗”很多时候都是针对一些“中层的干部岗位”。所以,选拔出来的中层干部,既要对“上”也要对“下”。既要能协助上级领导开展工作,也要能团结基层的干部,把政策落实到位。所以,这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重点体现,才能获得评委们的认可。
【标准范例】多年的基层工作磨练,使我具备了较强的“上传下达”的能力。首先,由于我的业务能力和政策能力相对还是锻炼得比较多,在上级机关下达相关的政策、指示时,我能够很好地领悟上级机关的意图和工作要领。
同时,我在协调沟通的过程中,首先会注重原则性,要向基层干部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并能阐述“政策合理性”。我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不会“机械地”去指挥下属执行政策,而会在解释政策合理性之后,引导基层干部自觉地按照上级机关的指示政策进行工作。同时,我在工作中也很注重聆听基层干部的意见,随时向上级反馈基层意见,协助上级领导了解基层情况,为领导提供一些相关的决策依据。
(四)要有“愿意做绿叶”、“服从组织安排”的心胸
【点评】作为刚刚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在部门或单位已有的领导团队中,“领导资历”必然是最低的。所以,成为新的领导干部之后,工作心态就非常重要了。往往外界也好,内部也罢,大家对于民主选拔、竞争上岗的“新领导”期待还是比较大,但是现实很可能是一开始时,“新领导”需要做的是“基础性”、“辅助性”的工作,更多是作为“正职领导”的助手去开展工作,而不是“独当一面”。所以,在竞争上岗的个人演讲中,表达自己愿意做绿叶的心胸,非常重要。
【标准范例】一是尽快熟悉工作,虚心地向主任、副主任和同事们请教、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尽快地进入角色。
二是作为一个新进科室的副职领导,我会扮演好主任的参谋和助手,在文秘、宣传、政工、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我的特长,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同时,我愿意根据主任的全局统筹安排,哪个岗位最需要我,我就到哪个岗位。我认为,去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组织对我的锻炼,任何时候我都会迎难而上,努力地提升相关岗位的业务能力,做好主任的参谋和助手。
三是尽快获得同事们的认可,我认为关键是做事能讲原则,对所有同事做到一碗水端平,工作中对事不对人,与同事们坦诚相待。
经典例题
【例题1】“经得起表扬、经得起批评、经得起误解”,请问这三个方面,哪一方面最难做到?
【点评】其实这道题目,从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回答都可以,比较好的回答是三个方面都能涉及到,全面地看待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回答技巧】要在答辩中,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看问题能够兼顾“宏观”和“微观”。能够宏观地把握问题产生的根源,又能从微观层面提出细化的解决对策。(2)善于使用哲学原理,辩证分析问题。(3)善于逆向思维,化被动为主动。(4)能全面性地分析问题,迅速找到矛盾的关键所在。
【参考答案】(1)我们要经得起表扬。在工作当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目前公共事务繁多,在某些业务比较熟悉的领域,我们会有很多的表现机会,也很容易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对此,我们需要端正心态,领导的表扬,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事务或领域。而要做好全面性的工作,难度还是比较大。局部的成功很容易,而整体的成功却很难。要经得起“一时的”、“局部的”表扬,努力追求“长期的”、“全面性”的表扬。这才是关键。
【点评】在上面的回答中,首先不必拘泥表扬本身,而是认为“表扬”应该是一个常态,是一个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状态。那么,这时“答题者”需要引申的就是“短期”和“长期”、“全面”和“局部”的辩证思维,准确地点出表扬容易之处在于“短期性”和“局部性”,从而引导广大干部追求难度更大的“长期的”、“全面性”的表扬。
(2)我们要经得起批评。很多时候,外界的批评、上级领导的批评,往往源于“对我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在批评者的心目中,我们应该也有理由把工作做好,但是如果我们的工作表现低于外界期望值,批评便产生了。所以,我更愿意把批评当作一种激励。责任越大,批评有可能就越多。在新时期下,我们要敢于直面批评,迎难而上。在新时期下,我们要感谢批评,因为批评让我们发现不足,完善自身。在新时期下,我们要理性认知批评,因为批评当中寄托了太多的期望。
【点评】上述答题思维,运用的是“逆向思维”的答题技巧。很多时候,要出其不意,就是要常规思维的反向思考。很多时候,在我们心目中,“批评”都是一件让人很难接受的事情,但是笔者在此处希望阐述的是“批评”的正面效应。于是,我们会很快发现,我们一路走来,批评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批评”既代表“期望值高”,也代表“自我完善”。
(3)我们要经得起误解。什么是误解?误解是怎么产生的?误解往往源于观点的差异性。现在是社会大生产,任何工作都是社会群体团结协作的结果。但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对社会的认知往往都受到自身专业背景、工作经验、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制约,也往往受到自身利益关系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认知很可能都是存在差异。可以说,误解在工作中、生活中都是随时可能出现的。
在工作中,要避免误解,首先是要提升自己的政策解释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善于说服同事认可自己的观点,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行政相对人解释国家政策。同时,在工作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尊重社会的公序良俗和社会常理,避免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言语和行为。如果确实遇到不必要的误解,良好的语气态度,求同存异,对事不对人,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策。
【点评】这一道题目,首先是从问题的“根源”着手,笔者在答题过程中,并未急于阐述如何应对“误解”。而是先思索,“为什么产生误解”。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先“深入分析问题”。当我们推出误解的“根源”来自“差异性”之后,“求同存异”自然就成为了解决误解的根源。同时,笔者还提出了新思路,除了“应对”误解之外,更应该注意言行举止,解题思维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避免”误解,才是上策。
(作者为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