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党保持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
2012-12-22毛维军
●毛维军
抗日战争时期党保持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
●毛维军
党的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先进性的可靠保证。重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保持党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构建廉洁政府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纯洁性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肌体纯洁;历史经验
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同对敌,洗雪民族耻辱重新崛起的历史转变时期。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建设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走出了狭窄的圈子,成为了全国性的大党,成为了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时期党保持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进行探究,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一、坚持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开展延安整风,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思想是导向,是灵魂,保持党的纯洁性,首要的是思想上的纯洁。抗日战争期间,发展的党员主要来自于农村,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新党员不仅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不高,对党的性质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党的基本理论的把握还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在党员队伍中还广泛地存在着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等错误的思想意识。这表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理论武装。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
为了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我们党首先抓好干部教育。党建立了抗大、党校、马列学校、女大、边区党校等,让一些领导干部集中一段时间到党校轮训,党校课程设置深入浅出、中西结合,既突出理论性,又能做到被领导干部理解和掌握,如: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近代世界革命史、近代中国革命史、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对于在职干部,中共中央作出了“每日二小时学习制”、“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自动与强制并重,理论与实际一致”[1]等特别规定。
对于普通党员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支部来进行。要求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纲领、由此增强党的意识、树立坚定的革命信仰。由于农村党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经典著作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中央编写了适合普通党员学习的小册子和综合性读本,保证普通党员在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掌握政治常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二)加强党性修养。通过党性修养和锻炼,铸就良好的思想素养,是我们党保持思想纯洁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刘少奇、陈云、张闻天等纷纷撰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员对党要忠实》、《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纲领、对党员的要求等进行阐述,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锻炼提供了理论指南。
党性修养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还有道德品质的修养、组织纪律的修养、工作作风的修养等等。抗战开始后,党内出现了一些违反党性的不良倾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41年6月专门做出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领导干部进行深刻反思,号召全党眼睛向下、埋头苦干,摘除自满自足、自私自利的思想“毒草”,树立大公无私、忠实朴素的道德品质,形成实事求是、力戒肤浅的工作作风,以此坚定自己的阶级立场、党的立场与党性。
(三)开展延安整风。1942年正式拉开帷幕的延安整风运动大体可分为思想动员、整顿三风和总结经验三个阶段。随着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召开而胜利结束。
延安整风,使我们党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克服了长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安整风,推动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正式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和延安整风,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思想政治觉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对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的认识上进一步深化,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政治上的清醒、坚定与成熟。
二、党员队伍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四位一体”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党的党员人数大约是四万,这对于当时严峻紧张的抗战形势来说,是严重不符的。1938年3月,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我们党在全国有了大数量的发展,到1940年,党员人数已达到八十万。历史已经证明,当时党的大量发展党员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但如何在党员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已摆到全党面前。
(一)加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吸收知识分子入党,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由于战时环境的特殊性,所发展的党员也有如下特点:一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农民是主体;二是对新党员的“入口”把关不严,鱼龙混杂。根据这些情况,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队伍“保先”、“保质”。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有计划的组织关于党内教育中的报告或演讲,使党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共产党人的使命。如华北抗日根据地把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模范党支部的标准:不仅每个党员能看报,而且还要能讨论党报;党内文盲六个月内消除;半年内每个党员都能接受一个月的训练。
其次,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党的队伍,党的队伍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广大知识分子投笔从戎,不仅大大提升了我们党队伍的文化水平,还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
再次,畅通“出口”,制定党员退出措施。抗日战争期间,我党虽然吸收了大量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的先进分子,但是一些普通农民、普通的抗日分子由于把关不严而进入党内,更可怕的是一些阶级异己分子、甚至奸细乘机混入党内,对党的躯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央高度重视锄奸工作,要求党的组织发展做到五点:“精干;严密;消除破坏分子,保卫党;阶级教育、马列主义;严格执行秘密训令。”[2]
(二)选拔、使用、培养、管理好干部,夯实党员干部队伍。在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方面,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路线、“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五湖四海”全面团结干部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干部,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不轻易戴“机会主义”帽子,不轻易“开展斗争”;要照顾他们的困难。
在工作实践中,陈云充分贯彻了毛泽东的干部路线和政策,使之更具体和完善。1938年9月他在《论干部政策》的讲演中提出了自己的用人之道: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这是对毛泽东同志的干部政策的进一步发展。1940年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提纲中写道:选拔干部的标准,政治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以政治为主;德才并重,以德为主。了解和审查干部,必须实事求是、客观、严格。坚持人、事两宜,用人得当,适得其所。对于干部教育,他根据毛泽东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提出要把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一致起来:“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3]这些关于党的干部政策的论述,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在实践中有力地保证了抗战时期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三)科学认识与理解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组织纪律。抗战伊始,毛泽东就指出:党内的民主是必要的。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要依靠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使大批干部得到锻炼,肃清党内宗派主义的残余,使全党如钢铁一样团结。
刘少奇也在《论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党内的民主集中制。他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党内的群众路线。”[4]“要在实行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同时实行集中。要使高度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统一起来,不要使二者对立起来。”[5]
党的七大党章对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出了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向选举自己的党组织作定期的工作报告;党的个人服从所属的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分组织服从中央;严格地遵守党纪和无条件地执行决议。
(四)重视支部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党的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党的组织纯不纯,巩固不巩固,关键是看党支部。抗战时期,党的支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经验。
1.明确支部任务。在《党的支部》一文中,陈云重点指出了支部的基本任务:党的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是征收党员的机关、是教育党员的学校、根据地内的党支部要领导党、政、军、民、学各项工作。“支部不但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核心的堡垒的姿式,而且要在实质上真正起核心的堡垒的作用。”[6]这一论述对党的支部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2.健全支部机构。党的六大党章规定:“支部干事会,以党员人数多寡为标准,支部选举三人或五人组织干事会……支部干事会选举支部书记一人,执行党员大会或支部会议的决议,及上级党部的指示。”到抗战时期,支部机构设置在人数规定上有所突破:支部委员会(或干事会)人数的多少,按党员的数量和工作的范围、工作需要决定。[7]
3.完善支部生活。党的组织生活,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保持党员纯洁性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共中央于1941年6月做出原则要求:“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的组织生活。”[8]
三、批判不良作风,树立共产党人的新作风,“破”与“立”并举推进党风建设,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陆续撰写了《反对自由主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等重要文章,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尾巴主义、军阀主义等错误思想意识与不良作风进行了批判,并且倡导我们党新的优良作风。
(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毛泽东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就有了萌芽和形成,在抗战期间成熟并发展。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讲话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还指出了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
(二)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解决作风问题的最根本的任务。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将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是党无坚不摧的力量之源。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人民群众比作“眼睛”,要求共产党员保卫人民,就如保卫自己的眼睛;比作“上帝”,我们要感动上帝;比作“土地”,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在中共党内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党的七大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刘少奇第一次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它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加强团结、保持肌体健康、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能力的有力武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的重要报告中毛泽东告诫全党:要经常地检讨工作,不要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清洗自身的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使党保持清洁的面貌和健全的肌体。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作风,并正式写入七大党章,这标志着三大作风已被全党认同并接受,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在作风建设上的成熟风姿。这三大作风是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保持并发扬了以三大作风为内核的优良作风,保持了党的作风纯洁,提高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抗日史诗。
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恪守为政底线,保持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清正廉洁
“政者,正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抗战时期,局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初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雏形。
(一)加强思想教育,以典型育廉。典型是方向,是标杆,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力量和精神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抗战时期,中央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和张思德,让每个共产党员学有目标、赶有榜样,营造向典型学习的良好风尚。
(二)颁布施政纲领,以制度护廉。建立健全制度,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1937年8月,在陕北的洛川会议上,中央要求全国上下实行十大救国纲领,提出要“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9]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共二十一条,其中第八条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10]在此期间,边区政府还建立了如审计、公产管理、税收、金库等一系列制度。颁布这些施政纲领和制度法规,表明了党建设廉洁政府的鲜明态度与坚定立场;同时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从政要求,杜绝政府细胞组织的贪污腐败,从而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成为有别于国民党政府的“一个抗日的、给人民自由的、民主集中制与廉洁的政府。”[11]
(三)实行“三三制”,以监督促廉。民主监督是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不仅体现了党吐故纳新的大胸襟和兼收并蓄的大智慧,更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廉政建设筑起了一道坚实壁垒。随着“三三制”的普遍推行,各民主党派、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各阶层的人民都能参政议政、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为政府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廉洁从政等优良作风的保持和发扬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三三制”政权中的共产党员在民主政府的廉政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他们不仅能严格自律,还能影响“三三制”政权中其他的党外人士,共同抵制不良之风,弘扬正气、服务于民。
(四)开展“精兵简政”,以节约助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仅会增加群众负担,提高政府的行政成本,而且容易滋生腐败。1941年12月,中央采纳了李鼎铭等11人的提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全党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提高效能。在抗战的十大政策中,毛泽东强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必须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实行,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这五项目的。”[12]中央还把精兵简政与对敌斗争、三三制、整顿党风、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等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避免了滥用和浪费。精兵简政的成功开展,首次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是我党智慧的结晶,是党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挥群众创造力的伟大创举,书写了党在抗战时期一心为民、风清气正的华美篇章。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保持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值得我们好好汲取和吸收。
[1][2][10][1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4.225-226.335.221.
[3]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3.
[4][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9.366.
[6][7]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146-147.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7.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5.
[1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5.
D26
A
1009-928X(2012)10-0009-04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4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