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报道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2012-12-21曾铁强

中国记者 2012年6期
关键词:专版万里行日报

□ 文/曾铁强

“城乡清洁工程”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部署的一项重大工作,它以整治全区城乡市容村容环境为抓手,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干部作风转变。《广西日报》以此进行了规模大、有特色、有亮点的主题报道,以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宣传报道好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党报的重中之重。主题报道难就难在:上级领导高度关注,甚至直接过问指挥报道,媒体人员易束缚手脚;报道常常居高临下,容易流于程式化、概念化,导致“公文版”“文件脸”,读者不爱看。

主题报道如何使领导满意、读者爱看,并推进工作,考验党报的舆论引导水平。党报报道好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态度上必须更主动,在报道跟进中必须更敏锐,在采编方式上必须更贴近。

更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城乡清洁工程”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部署的一项重大工作,它以整治全区城乡市容村容环境为抓手,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干部作风转变。刚开始,基层干部对此认识不足,认为这不过是简单的“扫扫地”而已,还认为这是为迎接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短暂行动。大家轻视了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开展此项工作的决心和长远战略眼光,也没有料到其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说“一庭不扫,何以扫天下”“说要做的事就要做”“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带队到各地视察,位于国道线旁的贺州市某镇“脏、乱、差”,受到严厉批评,随后,贺州市委、政府调整了该镇党委书记、镇长职务。

动真格的“问责制”,带出了一支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全区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全国各大城市——包括广州市、珠海市、湛江市等纷纷来广西取经。中宣部拨2000万元专款对广西城乡文明建设予以支持,建设部在南宁召开现场会。

毫无疑问,“城乡清洁工程”是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烧”的“一把火”,是自治区党委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广西日报》对此将如何宣传报道,体现党报“政治家办报”的水平,发挥有力的舆论导向?

应当说,宣传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党报天经地义的职责。但由于中心工作的阶段性特点,部分编辑记者在报道上形成了“审美疲劳”和思维定势:发稿计划无非是活动前发几篇预热稿;活动初发领导讲话稿、工作部署稿、评论稿;活动中发几篇跟踪稿;活动末发几篇总结稿。稿件写作来自材料多,来自会议多,板着面孔多。

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明确说“我要靠媒体来推动工作”。《广西日报》认识到,此次“城乡清洁工程”报道,非同小可,对待自治区党委的中心工作,决不能敷衍了事,应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认真谋划,使宣传报道出彩。在中心工作的报道上,工作不主动,马上就会陷入被动。

《广西日报》在此次报道上,做到了“三个强势”:

1.发稿强势。表现在稿件采编发的速度和密度上。2011年9月29日,在全区工业化城镇化会议上,自治区党委部署全区开展“城乡清洁工程”。10月4日,适逢国庆黄金周,《广西日报》紧急动员起来,制定报道方案,10月9日,首篇报道南宁的稿子见报。之后,《广西日报》几乎每天都有关于“城乡清洁工程”、城市建设的稿子见报。

2.版面强势。表现在长期开辟专栏专版,持续跟踪报道自治区党委这一中心工作。当年10月9日,由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命名的“八桂万里行”专栏,在《广西日报》头版开辟。这一专栏同时也在电视台、电台开播。“八桂万里行”专栏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城乡清洁工程”、工业化城镇化。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个专栏容量已呈紧张之势,次年2月6日,《广西日报》把它扩充为半个版,除周六、周日外,周一至周五,均安排见报。“八桂万里行”从开辟专栏到扩充为专版,持续约一年零四个月,累计开办了308期。用一个专版来专门对应自治区党委的中心工作,且长时间坚持,这是《广西日报》未曾有过的。

3.编辑强势。表现在理顺采编体制上。“八桂万里行”扩充为专版后,周一至周五天天见报,实则已相当于新闻版的运作。而新闻版则实行采编分开体制,如经济、政法、科教、驻地记者等的稿件分别由各部门编辑,汇总到出版部,夜班再统一组装,采访权、编辑权在各部门,发稿权在出版部。由于“管版面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版面”,“八桂万里行”专栏在举办一段时间后,发稿出现波动情况,一些稿件、策划,在版面落实上不十分顺畅。

广西日报社委决定,授权原来负责“城乡清洁工程”稿件采写、编辑的通联采访部,主编“八桂万里行”专版。由一个专业部门,来全权负责一个新闻版的采编发,这在《广西日报》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在报界,是采编合一好,还是采编分开好,众说纷纭。从“八桂万里行”专版的运作实践看,采编合一减少了中间环节,压缩了管理层次,实现了办报的“扁平化”,提高了效率。

更敏锐,抓住节点加强策划

前面讲到,党报对中心工作的宣传,惯用套路是:事前预热,事中跟踪,事后小结。对于次重要工作,一般的话就是活动开始时发个领导讲话、工作部署的稿子即可。

现在自治区党委实施的“城乡清洁工程”,持续时间长,自治区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五年规划,《广西日报》要求天天有稿件见报,这是一场持久战,对记者的新闻兴奋感和发现力是一个考验。果然,几个月后,记者来稿日渐稀少,值班编辑“无米下锅”,只能大量采用通讯员来稿。

如何让记者在长期报道中保持兴奋感,让读者在长期阅读中保持新鲜感,让各级各部门领导看了报道有所触动并推进工作?

一是寻找中心工作的关键节点,加强策划,推出一个又一个系列报道,即主动设置报道议程,让记者兴奋起来,有事可做。

先看第一。党委的任何一项中心工作,无论开展的时间长短,都可以找到几个关键节点,比如:启动之初、阶段性成果、周年等等。《广西日报》对“城乡清洁工程”先后选择了这样几个节点进行策划:在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推出了“城乡清洁之示范市场街道扫瞄”和“致敬!城乡清洁之一线英雄”两个系列报道。示范市场街道是报道各地整改典型的,通过典型推介,指导工作。一线英雄是报道奋战在城乡清洁一线的环卫工人、城管队员,让普通劳动者走上党报版面,鼓舞士气。

在开展活动一周年时,推出“城乡清洁周年特写”系列报道。要求以对比的手法,写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一年来各地发生的巨变。报道结构采用“新旧对比照片+第一现场+深度背景+记者点评”的方式。照片要求选择一年前和一年后的同一地点,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变化,“第一现场”要求记者深入改造地,用基层群众、干部的语言述说变化,“深度背景”介绍各地整改措施和经验,“记者点评”则以画龙点睛之笔道出其内涵。

以上几组系列报道相继推出,使“城乡清洁工程”的宣传高潮迭起,驻站记者从一个报道战役转向另一个报道战役,保持了新闻采写的兴奋感和工作热情。

二是开展适度的舆论监督,触动基层领导干部。

近年来,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十分困难。这一次广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要求,运用监督的武器推动工作,并分三个层次:政府监督,建设厅派出暗访组;舆论监督,新闻曝光;群众监督,公布举报投诉电话。

机会来了,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时机选择很重要,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着力推进的、群众迫切盼望解决的、基层个别干部顶着不办的”交叉点上开展舆论监督,效果最好。《广西日报》决定开展适度的舆论监督,在“八桂万里行”专版开辟“曝光台”,对各市个别地点清洁不力、“脏、乱、差”现象顽固的予以公开曝光,广受关注。

更贴近,转变作风革新文风

近年来,《广西日报》多次强调编辑记者要改作风出精品。《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对驻站记者更是提出“不到现场不写稿,不经采访不署名,不经审稿不发稿”的要求,驻站记者外出要有登记,发稿回来要注明采写过程。此次“八桂万里行”专版的开辟,报道“城乡清洁工程”,对编辑记者实践“三贴近”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说:“‘八桂万里行’就是要让记者深入八桂大地,行万里路,采写鲜活新闻。”“记者不愿下去,我就要拿鞭子赶着他们下去。”

为让记者跑动起来,值班主编在报道选题上做了巧妙设计。比如,“示范市场街道扫瞄”“一线英雄”“周年特写”等系列报道,均要求配发现场照片,要运用现场群众、干部的语言来反映变化,这逼着记者非深入现场采写不可。又如,舆论监督的稿子,记者哪有现成材料可抄?只能老老实实去现场认真采访,反复核实,否则监督类稿子稍有不慎,就会引火上身。事实证明,党报的记者是可以跑,也是善于跑动的。相继派出两批记者和有关部门督查各地,时间安排极为紧张,每天7点起床早餐,8点采访、赶路,午饭后不休息继续采访、赶路,一天行程数百公里,记者坦言坐车“腰都坐酸了”,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仍要采访、写稿,并且稿件质量很高,发回了“城乡清洁工程走笔”两个系列报道,以散文笔法写作新闻,现场感、可读性非常强。

为改变党报对中心工作报道“公文化”“材料化”的文风,要求记者“宏观选题,微观取材,抓细节写故事出思想”。在“城乡清洁工程”报道中,编辑要求,凡是没有故事内核的新闻,一律退回重写。在“示范市场街道扫瞄”“一线英雄”“周年特写”“城乡清洁工程走笔”等系列中,记者来稿均展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文章变得有趣、耐读。

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还要琢磨创新报道方式。在“城乡清洁工程周年特写”系列中,采用“新旧对比照片+第一现场+深度背景+记者点评”的方式,这种报道体例非消息、非通讯、非述评,而是一种“杂糅”,记者写起来很有劲,读者看来也很新鲜。我们还借签国内新锐杂志的一些手法,在“八桂万里行”专版也开辟了“画中有话”栏目。

猜你喜欢

专版万里行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后资源经营专版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一)
灵感日报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灵感日报
中国好人网:第四届“帮好人万里行”
品牌之窗——“五老”送法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