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十年“转型”路

2012-12-21陈海保

中国记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南昌传统媒体转型

文/陈海保

(作者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先后任《财经时报》记者编辑,《中国房地产报》总编助理。2009年从北京回到南昌,在当地报纸负责地产广告经营,现为南昌搜房网主编。)

我为何要转投网络?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新媒体是未来发展趋势。

从北京到南昌,从《财经时报》到《中国房地产报》,再到南昌几家主流报纸任职,我在媒体圈整整呆了十年。

2011年5月,我首次触“网”,加盟搜房网——全球最大的房产家居网络平台——就职于南昌分站,统管后台内容中心与客服策划工作。尽管远离了报社记者的身份,工作性质和内容与以前大不相同,但我并没有远离对新闻的关注与追求。

我为何要转投网络?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新媒体是未来发展趋势。

从学新闻起,就酝酿转型

其实,关于记者转型,13年前,新闻学课堂里就已给出了答案。老师们常说,中国的记者是青春饭,年纪大跑不动只能改做编辑,或者转型。当然,常常还会补充一句,国外记者越老越吃香。

然而,这是在中国,很现实。实则,从那时起,我就在为今后的转型铺路——可能我在大学班上年龄偏大,危机感更强些。

上个世纪末的新闻教育,大多是以培养党报和都市类新闻记者和编辑为主,知识领域偏向时政和社会新闻。因而,此类媒体人注定是靠吃青春饭的。

上大学寒暑假实习期间,我目睹了许多社会新闻记者骑自行车走街串巷跑新闻的场景,不禁想,如果他们到了30岁和40岁,还跑得动吗?——比速度,逊色于年轻记者们。如果没有职位上的上升通道,他们该转型何方?

由于媒体“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导致传统媒体里存在有两种身份性质的人——体制内和体制外。前者是事业编,后者是报社聘用工,往往被自嘲为“新闻民工”,靠码字赚取工分,在升职上的机会渺茫。

毕业后挤破头去争体制内身份,毫无“背景”的我毫无把握。于是,我选择了做一名相对市场化的财经记者。2001年在《中国经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毕业后在《财经时报》上班。

2、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我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是,做财经记者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到商界精英、经营管理和商机。而且,即便从商不成,财经类记者也可以像国外的记者一样,越老越值钱——做个财经类自由撰稿人也能养家糊口。

工作三年之后,我逐渐发现,财经类报道领域依然很宽泛,需术业专攻,只有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记者,才会更加有利于今后的转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报道上市公司转为报道房地产领域。那是在2005年,楼市波澜不惊,而后,楼市风起云涌。

一年之后,我跳槽担任《中国房地产报》总编助理,开始创办旗下一本高端地产杂志。在这个更为市场化的媒体里——以经营为导向,我尝试让新闻与经营打通,开始接触到媒体经营管理,开始有点转型从商的味道。

在我所受的新闻教育里,媒体经营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因为,但凡有点新闻理想的新闻系学生,都想未来有一天能成为“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名记。但是,我在2006年就开始转变观念,认为媒体经营、甚至品牌策划等都是未来转型的好行当。一次拜会从媒体人成功转型为著名策划大师的王志纲先生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在工作五六年后,我已不算是一个纯粹的新闻记者了。那时,上级考核我的标准已不是稿件质量,而是如何拉动媒体经营。从一个纯新闻业务的记者向一个新闻与经营业务双栖的媒体人转变,这是我后来转型的关键。

跳上新媒体“高铁”

我转型之后,最大的不同是考核的对象不同,前者是稿件或版面的质量,后者是财务数据。2009年从北京返回南昌后,在所呆的几家主流媒体里,我都是负责地产广告经营,所从事的工作远不只为追求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和一个好的新闻策划,而是挖空心思如何为地产商们提供媒体增值服务,为报社创造利润。

体制问题仅仅是我离开传统媒体转型网络的最直接因素,更深层的原因有四点:首先,传统媒体的企业文化是抵触商业文化,而网络媒体则是十分强调投入与产出比,迎合用户的需求;其次,传统媒体内容丰富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差,不如新媒体拥有文图、音响等立体传播方式;第三,网民的年龄层覆盖面越来越广;第四,网络媒体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以及财务上的改善和灵活。

和很多传统媒体人加盟新媒体一样,我在搜房网主要负责内容建设,但此“内容”非彼“内容”。以搜房网的新房集团而言,仅内容上就分了新闻、新房、论坛和博客四大频道,而在报纸时只做新闻。这点,让很多平面媒体人很难适应网络的节奏、技术以及传播方式,最终离开传媒彻底转型。俗话说,转型总是阵痛的,但多一份经历,总是多一份收获。

加盟搜房网的8个月里,能深切感知它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其最大优势是有客户终端,能黏住网友——开发商所需精准的购房人。而很多成功的专业网站也是依靠精准的定位生存下来。相比之下,大部分报纸的传播则是泛众的。

我很推崇著名媒体人方三文先生的I美股网,为中国投资者提供美国股市,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实时股价行情、新闻信息、财报数据和评论的专业网站。它赢在专业上,更赢在市场空白点。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我在转型的路上,但并没有离开传媒,只不过选择了另一种媒介。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我在传统媒体呆了十年后,怎么还会去一家专业类网站上班,甚至会被笑称是事业的低谷。但我却持保留意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平面媒体人转型成为趋势。

最近,一家报社总编辑希望我能重操十年前的旧业,并许以高薪,我委婉地拒绝了。原因很简单,网络快速的技术更新、传播方式和营销手法,让人充满刺激与挑战。比如房产电子商务——仅把这个产品玩转,就能够实现多年前梦寐以求的转型夙愿。

在新媒体日益崛起、传统媒体空间趋窄的时代,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媒体人,我有幸能搭上这趟列车,即便它可能不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猜你喜欢

南昌传统媒体转型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南昌护桥记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