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理论与方法*

2012-12-21张利群

广西民族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共同性比较文学视域

王 艳 张利群

桂学是一个地域性的广义文化概念,是指以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具有岭南特色的一种理念、理论、学说的总和,是一种民族地区的地方学。桂学是广西文化的名片[1]。就桂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而言,桂学同样具有学术、科学共同体的普遍性,以及现代学科、学术研究及其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术范式特征。桂学研究应充分考虑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应合理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夯实桂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建立桂学研究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一、广西桂学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广西桂学研究文献和地域文化资源中早就带有这种跨文化、跨地域比较的因素,自从秦始皇进军岭南、统一中国后,中原文化影响岭南文化并与岭南文化在交流中形成了跨文化、跨地域的文化交融格局,广西地域文化发展及其文化研究就具有跨文化比较的特点。不仅在一些迁徙人口的流动中形成跨文化比较与交流因素,而且在外来和本地官吏、文人的著述中也不乏跨文化、跨地域比较的因素。如刘恂的《岭表录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张鸣凤的《桂胜》与《桂故》、徐霞客的《粤西游记》、赵翼的《粤滇杂记》、李调元的《粤风》等,这些外籍作家在对广西地方文化风俗的描述和评价中,显然带有中原文化视域及其比较视域来审视这片异域之地,神秘、边远、怪异的猎奇眼光和选择视角不言而喻;桂籍作者吴震方的《岭南杂记》、祁永膺的《岭西词诸先生事迹学术考》等对本土广西文化研究,也会因其所接受的中原文化教育和知识,在其文化研究中带有跨文化比较与交流的视域;一些在外地生活的桂籍作家文人,如石涛的绘画及其《画语录》、陈宏谋儒学研究著作及其“五种遗规”,“临桂词派”领袖王鹏运的《养拙斋诗》、况周颐的《蕙风词》与《蕙风词话》等,虽然其创作和学术研究并非广西本土资源,但因其桂籍文化身份所在必然也会形成跨文化、跨地域比较和交流视域。同时,广西处于南方沿边、沿海地区,其跨文化、跨地域交往和比较范围更为扩大和深入,其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丰富性特征更为明显。故而,广西地方文化及其古代桂学从这一角度而言,可以说既是源自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又是跨文化比较与交流的产物。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早已有之,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法,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方法,都在最古老和经典的文献中有所体现。如《左传》“季札观乐”中就含有比较因素,季札出使鲁国,请观周乐,先《国风》,后《周南》、《召南》,称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其后所观乐之赞也都是通过比较而获得美感之辞。现代西方兴起并传入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虽然与比较法并非同日而语,但其方法论功能意义则高度一致,比较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成为一门学科、学问和知识体系,其理论与方法论意义更为凸显。当然,作为方法论的比较,并非仅仅指比较文学学科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而是渗透到任何学科之中,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诸如比较文化学、比较社会学、比较人类学、比较民族学、比较美学等。因此,跨文化比较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常态,也是各学科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尤其在全球化与多元化语境下的学术研究,更需要具有跨文化比较的视野、思维和方法。

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发端于西方列强殖民主义侵略和西方文化引进,满清政府大一统闭关自守政策泡沫的破灭和国人反省自觉意识的强化,导致中西比较思潮兴起,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现代学术发展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在自强自立、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不乏中苏合作背景下的社会主义联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引进和推出的力度比任何时期都得到空前强化,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等学科发展成为一股强势的学术潮流。方汉文指出:“近年来首先要提到的是季羡林、乐黛云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方面的论著,他们结合文学与文化,注重原理建设,成就突出。乐黛云主编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就把跨文化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新阶段,而季羡林先生为这本书所写的序中,就说明自己要谈的是‘中西比较文化’的研究。”[2](P25)因此,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学,成为比较学界的一大特点和趋势。

现代桂学及桂学研究更应该建立在跨文化、跨地域比较和交流的基础上。自近现代以来,广西就处于近现代运动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其新文化特征在马君武、雷沛鸿、梁宗岱、梁漱溟、王力、秦似等的学术研究中就包含有跨文化比较因素。新时期以来地域文化研究更是形成跨文化比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桂学研究的重要视域和方法。

二、跨文化比较理论

比较文化学是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新兴学科。方汉文在其《比较文化学》中界定为:“比较文化学是对于不同类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所谓不同类型的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文化发展史和文化形态等。比较文化学的特性是通过不同文化的同一性和各自的差异性的辩证认识,达到发现和掌握文化发展规律的目的。比较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方法为特征的研究学科,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比较或比附,这就是比较文化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统一。”[3](P29)显而易见,比较文化学是由比较文学发展而来的,但比比较文学有了更大的拓展和发展,尤其在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转型的背景下,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学发展已成为趋势。因此,比较文化学从狭义而言,以其对象性质而确定了它是一门有别于其它对象类型比较,如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等的独立学科;从其广义而言,以其跨文化比较性质和定位,也就包括了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等各种对象类型比较在内。同时,作为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学学科,比较文化学理所当然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密切关联,也可作为它们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由此可见,比较文化学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跨越性、综合性、辩证性、典型性特征的学科,其跨文化比较理论与方法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普适性意义。

一是可比性。比较文学非常强调可比性原则,比较文化学亦如此。因为任何比较,无论是影响比较还是平行比较,也无论是类型比较还是形态比较,都是在两者之间或两者以上多者之间的比较,必须保证对象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或逻辑关系,确立比较的可能性、合理性与逻辑性,只有在可比性得到保证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保证比较结果的可信度和合理性。因此,并非任何对象之间都会具有可比性的,也并非任何对象都可以任意、随意作为比较对象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倍尔西阿尼所以是一位无比的歌唱家,正是因为她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在这里也可以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唯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4](P517-518)这既说明了比较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也说明比较的原因、理由、目的和意义。当然,可比性也并非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外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实质的内在逻辑的可比性,因此,在遵循可比性原则的形式逻辑基础上,还应该遵循可比性的辩证逻辑,有些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在宇宙时空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综合性中可能会有某种内在或潜在的关系,人类思维及其思维发展也会有殊途同归、约定俗成的某些交叉点、契合点和暗合点。这就为可比性拓宽了视野和思维,也为比较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是文化通约性。通约性指相同和不同事物之间因为某种联系与关系而具有相互沟通、对应、比较、交流的属性和可能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既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共同性;既具有文化多样性,也具有文化共生性,这就为文化通约性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之所以能够通约,主要是因为人类及人类文明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历史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都体现出殊途同归、多元共生的人文精神。文化通约性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体现:其一,语言的通约性。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工具表征,语言文字的翻译其实就是基于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通约性才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符号、文化载体在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后面都有语言文字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在起作用,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心理、行为、需求等要素作用,作为不同文化符号的语言文字之间是具有通约性的,也是可以翻译从而通过语言文字工具交流沟通的。《礼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鞨,北方曰译。”[5]因此,比较文化学及其跨文化比较方法首先表现为跨文化语言比较,以奠定文化比较学的基础;其二,物质文化及其科学技术的通约性。从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关系看,更为侧重于共同性,所谓全球化及其工业文明、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技术标准等均已说明其文化通约性道理;其三,精神文化的通约性。从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关系而言,显然侧重于差异性和多样性,但也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或者具有文化发展的共同指向性和趋向性。对于文学而言,无论黑格尔还是席勒,也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曾相对于民族文学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我国学界现在也将外国文学研究确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这充分说明最能体现出精神文化本质特征的文学是具有人类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文学是具有文化通约性及其可比性的。

三是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发生、变化、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地域、环境和时空背景下人类某一群体的存在、生存、生活及其行为活动而形成的,当然也是在文化传播、交流、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共同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也会形成差异性和共同性。文化差异性和共同性的辩证法在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6](P253),跨文化比较的原因和依据在于此,其作用和意义也在于此。从比较的发生学和动机论而言,为什么需要比较,究竟是因为文化差异性还是共同性,其实差异性和共同性都应该成为比较的理由,共同性从可比性和文化通约性角度确立了比较的合理性根据;差异性从他者对象身上反窥和自省以确立自身特点和特殊性的同时,也在认清比较双方之间的差异性中确立各自特点与优势,从而为交流互补创造条件。从比较的功能、作用、意义而言,比较的目的究竟是要找到差异性还是共同性,其实应该是在找到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关系基础上达到交流互补的目的,其作用意义在于增强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更好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历史证明,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推动力上,即文化自身规律及其内在的因革、通变的推动力;社会综合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外部推动力;文化形态之间交流互补的推动力。从这一视角看,通过文化比较以达到推动文化发展的目的,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充分体现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更有利于文化发展和繁荣。

三、跨文化比较方法

一是比较方法的内涵。比较作为方法早已有之,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其交往中就形成比较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往往在比较中鉴别、区分和分类,以确立事物类型与性质特征。文学创作更是大量使用比较方法,从《诗经》到《楚辞》,从文人诗词到民间歌谣,文学表现手法常用的比兴方法中就含有比较因素。文学语言修辞方法的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转喻等修辞格,也含有比较因素,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文学表现方法上,在类比、对比、正比、反比等比较中塑造人物典型形象,凸显人物性格特征。从广义比较含义出发,或者说从比较视域出发,作家创作应是其生活体验、经验与创作体验、经验的综合与积累的结果,是在比较和选择基础上的创造行为;读者的阅读效果也是在阅读体验、经验积累以及前阅读所构成的阅读间性和文本间性中实现的,其中不乏比较因素;批评家的文学评价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经验,从而在比较中确定作品价值及其特点的,评价中不乏比较因素;文学史对于作家作品的历史评价和定位,更离不开作家间、作品间的比较和选择。从这一角度而言,比较是文学的基本思维与方法。跨文化比较方法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和文学中的比较方法大量运用的基础上拓展、扩大和转移、挪用的结果,其比较方法的普适性作用价值是一致的,其方法论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

二是影响比较方法与平行比较方法。比较文学方法在可比性前提下,一般运用影响比较与平行比较两种主要方式。所谓影响比较主要指历时性过程中的比较双方具有影响与被影响因子的逻辑联系,构成比较的可比性依据,从而立足于其影响进行比较的方式;平行比较主要指共时性或历时性语境下,比较双方具有某种普遍性与相似性,或者立足于比较双方的某一共同角度及其研究视角,以此形成逻辑和辩证逻辑统一的内在逻辑性,保障平行比较的可比性原则,形成一种基本的比较方法。跨文化比较方法在影响比较与平行比较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为跨时空、跨地域、跨文化比较视域、思维和方法,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从文化所包含的对象内容来看,不仅文化在传播、传承、发展中必然会有异质文化之间的影响、交流、渗透、变化和融合,从而进行自然而然的比较;而且也会自觉从源流、规律、特征、观念、思维、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升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三是跨文化比较视域与比较思维方法。比较作为方法受制于思维、观念、逻辑,因此比较更重要的表现为视域。也就是说,比较作为学术知识背景和语境,成为研究视野与学术规则,形成科学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外国文学研究,尽管在研究中并未刻意进行中外文学比较,也并未着意采用比较方法,但却不能不具备中外文学知识背景,也不能不具备跨文化比较的视野,将外国文学研究放置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视域中才能更为准确把握外国文学。从这一角度而论,其实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研究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具备跨文化比较视域及跨文化学科知识背景,才会更有利于研究。同时,这种跨文化比较视域也是与思维方式、观念方法紧密相关的。比较思维既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形象思维方式;既是源于原始表象思维而着眼于具体现象、形象、形式的直观感悟的对比、类比方式运用,又是通过思维发展过程进而通过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与分类、类型、整体、系统的抽象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更深层次的比较思维。因此,比较思维建立在思维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基础上,集中、融合、整合了各种思维要素,成为学科研究和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比较视域、比较思维、比较观念和比较方法。黑格尔说:“我们今日所常说的科学研究,往往主要是指对于考察的对象加以相互比较的方法而言。不容否认,这种比较的方法曾经获得许多重大的成果。”[7](P252)

今天的全球化视域和语境其实就包括了跨文化比较的视域、思维、观念和方法,所谓的世界文学,其实也包括了跨文化比较的视域、思维、观念和方法;所谓科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就更是包括了跨文化比较的视域、思维、观念和方法。要提升桂学的学术品质和研究层次,桂学研究必须纳入包括跨文化比较研究在内的诸学科研究范围。桂学研究的比较视野与方法可以在以下5个方面展开:一是广西与周边省域的文化比较;二是广西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比较;三是广西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比较;四是广西区域之间文化比较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比较;五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与全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比较。此外,广西区域文化及其文化类型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历时性发展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比较等都将是桂学研究的文化比较学的重要领域。

[1]潘琦.关于桂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3]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郑玄注.礼记·王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6][7][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猜你喜欢

共同性比较文学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