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中国情缘
2012-12-21金满楼历史作家
金满楼 历史作家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现金矿,由此兴起了长达20余年的“淘金潮”。在此影响下,大批中国劳工也漂洋渡海来到美国,尽管他们在矿场或铁路上辛勤劳动并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影响到白人的就业机会,美国本土一些报纸不断丑化并攻击中国工人,由此掀起了阵阵“排华”浪潮。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当时也亲身参与了这场“淘金浪潮”,但他对白人的“排华”情绪很不以为然。在自传体小说《艰难历程》(又名《苦行记》)中,马克·吐温对他所接触的中国人做了公正客观而不乏感情的描绘。在他看来,“中国工人安静,平和,温顺,不会喝醉酒,一天到晚勤恳耐劳。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罕见,懒惰的根本不存在”;“一个中国人只要还有力气动手,他就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白人常常抱怨没有活干,而中国人却从不发这样的怨言,他总是想方设法去找点活儿做”。
成名之后,马克·吐温定居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1872年,清廷派遣的第一批留美幼童抵达康州,康州教育当局决定将这些中国孩子分散到美国人家庭中,当时至少有超过一百户的美国家庭提出了申请,马克·吐温的两个女儿也在日后成为了幼童们的同学。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好感和对中国事务的关心,马克·吐温本人也成了留美事务局的常客并与负责人容闳成为好朋友。
1881年后,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了清廷将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的要求(而日本学员却可以),加上美国西海岸的“排华”浪潮愈演愈烈,中美关系一时蒙上阴影,留美幼童计划由此面临夭折。在感到清廷极有可能裁撤留学事务局时,容闳忧心忡忡地向密友推切尔牧师求助,而后者在请求美国各大学校长写信给李鸿章之外,随后又约上好友马克·吐温前往纽约面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请求他的帮助。
“中国工人安静,平和,温顺,不会喝醉酒,一天到晚勤恳耐劳。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罕见,懒惰的根本不存在。”
——马克·吐温
但可惜的是,容闳等人的努力最终未能挽回这个意义重大的留学计划,在大多数人尚未完成学业的情况下,留美幼童相继被召回国。时隔近20年后,马克·吐温仍关注着中国。1900年的圣诞前夜,全美知名的《太阳报》刊载了一篇对美国传教士梅子明的采访记录。在采访中,梅子明竟声称对中国的劫掠是正当的,他一再引用了其他传教士的话:“美国人温和的手比不上德国人的铁拳,如果你用温和的手对付中国人,他们就会利用它”。
1900年盛夏,八国联军在攻入北京后曾公开准许士兵抢劫三天,当时连一些传教士们也加入了抢劫的队伍。据报道,有几个著名的传教士竟厚颜无耻地说,“收集那些被丢弃的东西不是抢劫,只有从所有者手中获得财物才叫抢劫。”
看到这些无耻的言论后,马克·吐温发表一篇名叫《给坐在黑暗中的人》的文章并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文中,马克·吐温以极其辛辣的笔调嘲讽了这类传教士:“梅子明牧师已为每一个被杀害者索到三百两银子,并强迫对所有被毁损的教徒财产给予充分的赔偿。他还征收了相当于赔款13倍的罚金”;“梅子明先生从贫困的中国农民身上榨取13倍的罚款,因此让他们、他们的妻子和无辜的孩子们势必慢慢地饿死,而可以把这样获得的代价用于传播福音。他这种搜刮钱财的绝技……正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其可怕与惊人,真是在这个时代或任何其他时代都是无可比拟的。”
事实上,每一次中国人民遭受劫难的时候,国际上都不乏正义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未必能变成强有力的行动,但对于像马克·吐温这样的国际友好人士,中国人民应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