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从宏观系统与微观教学的角度看

2012-12-21樊建政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年1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教材

● 樊建政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从宏观系统与微观教学的角度看

● 樊建政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处于(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之中担当特定功能的特定结构,而且它自身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包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的子系统。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仅需要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为前提,而且需要在微观的教学实施上坚定“照本而不宣科”的教学理念;解决好教学内容构建;完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深化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创设更为良好的外围社会环境,并将以上诸多因素协调推进。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统;教材;教学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意见》的鲜明特点是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体系)来看,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放在抓好“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上。结合笔者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全国六所重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研及对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别访谈,本文拟就当前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的途径与措施作些探讨。

一、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结构-功能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的结构,从纵向的层次角度看主要包括初级层次(小学、初级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等层次(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层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横向的规模角度看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以结构为附载,同样具有相应的规模和层次,在规模上主要呈现为知识功能、价值功能这两个互相依赖的方面。初等层次(小学、初级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功能主要是传授基本的公民意识、品格修养、行为规范等;其价值功能主要是引导少年儿童初步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中等层次(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功能主要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哲学基本常识及其方法论;其价值功能主要是引导高中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高等层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功能主要是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价值功能则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以上对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文本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明显具备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主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征,整体呈现出既前后区别又相互衔接,并逐层递进的阶梯样态;从规模角度来看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功能发挥上既强调知识基础的表层奠基作用又强调价值承载的深层导向性。

但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情况看,纵向层次上,小学、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处于仅仅“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距离预期效果甚远;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在“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氛围下从高中二年级(甚或高中一年级)文理分科开始即在高中理科班级“名存实亡”,最多以不受人重视的“副课”形式存在,在文科班级则因是“高考必考主科目”而不得不死记硬背。横向层次上,由于社会实践“缺位”,小学、初中及高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本上处于“从理论到理论”的僵硬状态之下,与鲜活实践“老死不相往来”。初级、中级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被“虚无化”,可以说直接导致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鲜活的层次感、立体感荡然无存,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孤独存在”。

总之,由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中初级、中级层次及其相应功能的实质性“虚化”;由于社会实践环节的“缺位”,理论无法与实践形成有效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施不仅缺乏必要的前期基础知识准备,而且根本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与回馈,尽管奏响的是“阳春白雪”而回馈的却是“曲高和寡”,理论应有的魅力自然无法得到受众的“动心”。

因此,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找到其“宏观系统瘫痪”这一体系性病灶,从有效落实初级、中等两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社会实践环节这两个方面入手,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二、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重点抓好教学体系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生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系统之中,还取决于自身微观系统中诸多因素、环节之作用的发挥及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如果说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宏观系统结构-功能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之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而言,是从外在的前提基础的角度进行某种努力与尝试;那么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观系统内在关系的协调,则更多强调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出发来探寻进一步提升其有效性的措施与途径。

(一)准确把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精神实质,坚定“照本而不宣科”的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系统是由诸多点状要素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以整一面貌显现的集合体。系统的系统性尽管离不开个体要素的功能履行但又不仅仅取决于要素个体的“单打独斗”,更多则体现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及其“集体行动”。

从微观的教学实施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应该首先明确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预设是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总体教学要求而言的,绝非是要求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具体教学都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主观意识上摆脱单门课程教学中唯恐不面面俱到、不照本宣科可能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精神羁绊与恐惧,切实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赋予原则以充分的灵活性,放心大胆地发挥实施教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非被动、简单的充当“传话筒”角色。反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仅需要教师“照本宣科”而不需要其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与物力,只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采集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视频然后在全国高校巡回播放即可,甚或只需教会每一位大学生受众认识方块字会阅读即可。显然,这样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它不仅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明显违背教育规律,现实当中也未被采用过。

同时,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两者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必须以教材为其基本依据并紧紧围绕其而展开;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两者各自的建设又有其各自的规律性,譬如说教材编写必须照顾到知识体系的完备性、一定程度的史与论分述,而教学则必需避免内容重叠所引发的“接受疲劳”、必需史论结合以避免空泛说教。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内容重叠、偏重史实或偏重理论等特点实质上是由其教材体系建设的必然规律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而非人为臆造的;教学中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也是由教学规律决定的。这两个规律分属不同的体系,各自发挥效用的“领地”是有限的,其间有联系但并不存在必然的前者决定后者或后者必须服从前者的绝对统属关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实质上也蕴涵着“教材体系的建设规律向教学体系的建设规律的转换”。因此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微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也必须“放弃”教材体系建设规律,遵照教学体系的建设规律,重组教材内容,重新分割教学任务,避免教材内容重叠所引发的“接受疲劳”,避免“史”与“论”的“老死不相往来”、“单打独斗”,尤其在《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的教学上。

简而言之,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就微观教学的实施理念而言,应该也必须摒弃“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的错误观念,牢固确立“照本而不宣科”的正确理念。

(二)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教材与教学的规律性、教育受众的既有知识结构等因素,探索符合教学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有品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在微观教学实施环节中除了需要解决好“由谁教的问题”,打造具备丰厚综合理论知识储备的过硬教师队伍之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必须重点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构建,构建怎样的教学体系”的问题。

从微观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主要取决于教学大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大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社会热点焦点这五大因素。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宗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是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前期铺垫,大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则是重要参考,社会热点焦点是教学得以维继与保持向心力的焦点、难点所在。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应该以“形散而神不散”、“避免简单重复”为指导,在教学内容上至少纳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比照初级、中级层次上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所独有的、深化的部分,(2)大学生既有知识结构中不具备的而教材中独有的部分,(3)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即便它是现有教材体系尚未写入但又为理论所必需且亟待关照的部分,(4)(现在与将来)国家社会生活中必不可避免的关键性理念的教育与引导,诸如自由、民主、平等、权力等等。

就短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至少应做到两点:(1)做好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上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尽量避免因教材内容重叠所引发的简单重复教学的可能性;(2)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微观教学内容上的重组与衔接,避免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内容的重叠而可能导致的简单重复教学。就长远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应该走教与学的交互回应中不断累积的建设道路,具体来说可尝试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综合考量教材、学生实际知识结构的总体状况、初级与中级层次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状况、现时社会热点与焦点等诸多因素,创设若干专题展开教学,再辅以教学前后学生的回应度测试,经由“教学-回馈-调整-再教学”的往复过程,最终确定、积累教学内容。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上“一条道走到底”,不懈推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完善与创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应该说已经成功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包括多媒体现代技术、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链模式”等。这既是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陈出新的重要基础。

实际运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方法有其长处也多少有其弊端,如果我们能够因地制宜地综合加以运用,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调制出鸡尾酒”也是不无可能的。譬如说,将通行的以教研室为单位针对某门具体课程开展的专题教学方式提升到以整个思想政治教学实体(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单位来展开,对教学任务进行通盘重组,打破教研室的自然建制限定,虽说仅仅是提高了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范围和管理层级,但却可以更好地避免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能出现的交叉与重叠,还可更好地发挥不同教研室,特别是不同教师之间分工协作的优势,最大地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

(四)把握课程设置特点、认知的逻辑性,进一步理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部关系。现行高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为四门主干必修课和若干门选修课,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的这种陈设布局既突出了核心所在又主张全面铺陈,既注重了不同课程的不同功能的特别定位又强调了不同课程功能之间的互补与协调。就其功能的特别定位而言,《中国近代史纲要》侧重于“史”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国史、国情,从历史事实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双重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论”的教育,强调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教育。就其功能间协调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个核心课程而言应该说发挥的是相对基础性、辅助性的功能,前后两者间应该说存在着轻与重、次与主之分。

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产生、发展、完善及其丰富无一例外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国际国内格局变换等诸多因素相互激荡、共同作用的产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发展逻辑实质上决定了以此为教学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的内部逻辑,必然要求微观的教学实施也遵循这样的认知逻辑,合理安排具体课程教学的先后顺序。

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从微观教学的规划与管理角度来看,还应当在教学时间编排上应注重孰先孰后的秩序排列。譬如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安排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前,从而使得受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之前能够打下一定的认知基础以便更好地接受、领悟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思想。

(五)充分了解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存状况,摈弃“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的简单评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意味着对教师教学责任心的强制性约束,而且意味着对努力搞好教学的鞭策和激励。反之,如果教学评价不合理,往往会打击教学的积极性,并束缚教师的手脚,甚或导致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课程性质、教材编写、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社会氛围、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等。在当前大的教学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责任单纯归咎于教师,简单认定“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显然有失偏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评价应该照顾到这样的特殊教育氛围,适时做出恰当的调整和完善,既强调对教师教学的约束又应充分尊重教师课堂管理的权利,既鞭策教师迎难而上、勇于教学改革又充分宽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佳并不完全是教师的责任的客观事实,避免把教师逼上“为了得到学生好评,不得不迁就、姑息学生”的歧路上去;至少应刹住盛行于某些学校的以“学生评教论教学成败”的粗暴做法。

三、不断推进改革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打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这样的理论气质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刻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焦点,关注受众心中的社会疑团,而且相当大程度上启发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自身所处社会的实际状况进行比照。当前大学生之所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可度、感兴趣度不高,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他们简单对比书本与社会现状而得出的“有相当距离”的简单结论。面对这一代,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教育力度的加大外,我们党和国家牢抓“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进一步深化发展与完善制度来解决既有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显然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认可度、实效性的外围重要因素。毫无疑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推进,一系列党、国家、社会难题的攻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可度及其有效性也势必得到更大提升。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

[2]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01年修订)(教基[2001]25号).[Z].2001.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基[2004]5号).[Z].2004.

[4]遭遇前所未有尴尬,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思政课[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9/5669243.html,2007-04-26.

[5]李辉,许浩.青年忌言理想反思: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J].人民论坛,2009(9).

G411

A

1009-928X(2012)12-0040-04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

■ 责任编辑:古悦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教材
坚持理论创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