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基因
2012-12-21李醒民
■李醒民
把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基因
■李醒民
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专著中,我在论及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时这样写道:“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撑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们紧密地依托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从中汲取足够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彰显和强化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们反映了科学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实、开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这一切要素,既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实际上也成为人的价值,因为它们提升了人的生活境界,升华了人的精神生命,把人直接导向自由。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
以科学精神的诸多内涵作为参照,纵观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匮乏乃至缺失的恰恰是科学精神这种文化基因;横看中国当代的社会百态,孱弱乃至背弃的也是科学精神的各种构成要素。正是出于这种明锐的洞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哲慧眼识真金,明智地把民主和科学请进古老的神州大地,不遗余力地鼓吹和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二者是相互渗透和彼此促进的;也正是出于改变现状、建设现代中国和塑造现代中国人的目的,在1980年代才涌现出以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旋律之一的思想启蒙,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才展开了关于科学精神的大讨论。
在20世纪初叶和末叶,所出现的这种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决不是偶然的,而是适逢其会、切中要害和时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科学精神不是缺损就是缺漏,这既是近代科学无法在中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中国经济落后、思想愚昧的根子。不是嘛,我们欠缺不计功利地追求“无用的”真理的精神,尤其是欠缺科学精神的根本支柱和鲜明特色即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这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地为牢,重复和诠释圣者之言;人云亦云,钻在故纸堆里做文章;难得以实证和理性面对自然和社会,致力于活生生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这种遗风在近年的复古热中又或多或少得以再现。放眼当今中国,现状也不美妙:贪污腐败层出不穷,挥霍浪费四处蔓延,法规政策朝令夕改,形象工程遍地开花,重复建设屡禁不止——这一切决不是个别现象与特殊个案。试问,要是有一点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面对它们,情况会如此积重难返吗?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一些官员露脸往往千人一面,开口讲话每每老生常谈,动辄坚信拥护——这哪有半点怀疑批判精神的影子?由此可见,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为思想武器改造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既是历史的补课,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和当务之急。
遗憾的是,从学理层面讲,现在有两股不大不小的势力和思潮阻碍科学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一是国粹派的倒行逆施:他们固守老祖宗的旧摊子,不愿意看到科学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基因。一是后现代主义者的极端观点:他们诋毁和摒弃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尤其是科学精神。尽管后现代主义也包含某些启发性的睿智和警示,但是它的极端观点是反科学的,实在不足为训。尤其是,它确实不适合中国当下的“国情”,是一种精神领域的高消费,无益于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中国人的思想现代化也是弊多利少,因而不宜大肆鼓吹和提倡。从现实层面看,是一些权贵或既得利益集团或明或暗地抵制和阻碍科学精神的启蒙价值和变革作用——明眼人对此早就心中有数,无须赘言。
把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使科学精神成为国民的自觉追求,乃至最终成为国民的集体无意识,中国的现代化才会面临光明的未来,中国人才可能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中国人就会以新的精神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