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重要性

2012-12-21薄明华

党政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中华民族

薄明华

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重要性

薄明华

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精神依托,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精神支柱,就必然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就会使党、国家、民族陷于灾难。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历史使命的完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景。

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建设;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就业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总体上是积极的、进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但毋庸讳言,这种变化也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剧烈的震荡,给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巨大的冲击。全面、综合、客观考察30多年来我国思想信仰领域的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国际国内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自发地得到人民群众越来越坚定的信仰,反而在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群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精神支柱的动摇必然导致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乘虚而入,这些有害思潮的泛滥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了人们信仰的危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当前要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历史使命的完成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党。至辛亥革命前后,新出现的大小党派有300多个。历史经过大浪淘沙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之所以抛弃了无数政党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信仰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近代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形成了成熟的、先进的、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接受的政治信仰,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有如此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指出:“共产党能够建国执政,其信仰和意识形态制高点当推首功。”〔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正如列宁所说:“要知道,只是自称为‘先锋队’,自称为先进部队是不够的,——还要做得使其余一切部队都能看到并且不能不承认我们确实是走在前面。所以,我们要问问读者:难道其余各个‘部队’中的人物都是些傻瓜,居然是单凭我们空口说白话就会相信我们是‘先锋队’吗?”〔2〕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保证,能否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是衡量共产党员是否“确实是走在前面”的根本标准之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引导中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参加革命,建立工农联盟推翻旧制度、创建新中国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一句话,共产党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维持和巩固靠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党的信仰的认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情。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旦共产党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会对内失去凝聚力而陷入分裂、混乱,对外失去感召力而丧失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成为孤家寡人。日本学者堺屋太一曾说:“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的大变革。那就是丧失维持治安的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他认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向崩溃的其实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就是人们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的观念、理想和领导层的决策与人品。”他警告说:今天的“中国也由于冷战的终结和经济差距的扩大面临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崩溃”〔3〕。堺屋太一的警告尽管有点危言耸听,但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将来拥有。一旦人民群众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的观念、理想和领导层的决策与人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就有被颠覆的危险。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无论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凝聚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先进人物,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和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和工作热情。无数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之所以能够抛头颅、洒热血,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成功,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国内发生的剧烈变化,在各种挑战、困难、考验和诱惑面前,确实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精神空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他们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品质败坏,走上了人民的对立面。一部分党员干部淡化了理想、弱化了信仰、动摇了信念,甚至少数党员干部和党员学者最终背叛、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俘虏。这些情况已经严重败坏共产党的形象,影响了一部分群众对党的信仰的认同,危及了党的执政地位,危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搞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我们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奋斗纲领,是鼓舞党和人民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多年的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的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4〕但是,“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5〕。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制定了每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纲领。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就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绕过一切暗礁,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是中华民族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完成这样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凝聚全国的人心和智慧,没有举国一致的“国魂”,不可能成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近则影响效率,远则影响稳定。人心不稳,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难以成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6〕

美国著名资产阶级学者塞缪尔·享廷顿就曾经明确地讲过:“前苏联败在了意识形态上,败在了对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上。”〔7〕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也认为:“苏共丧权、苏联解体,当然有体制僵化、经济缺少活力、决策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精神信仰的崩溃,在‘西化’、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冲击下,党和人民的思想陷于混乱,则是更为深刻的根源。”〔8〕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又有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产生疑虑。一些人甚至公开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怀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质疑党执政的合法性。在这种复杂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吸取苏联解体教训,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否则,“如果任凭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替代马克思主义或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中国共产党就将丧失维系自身团结统一的思想纽带,同时必将失去号召群众、引导群众的精神力量,自然的结局就是脱离几代共产党人选择的正确道路,滑进西方敌对势力的陷阱,使我们的国家陷入动乱、停滞和倒退,使中华民族重新沦为西方的附庸”〔9〕。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就是要使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10〕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华大地面貌焕然一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11〕从而更加坚定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景

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昌盛的文明。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经济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繁荣,一直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国家贫弱、人民贫困,跌到了文明发展的谷底。从此时起,摆脱贫困落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复兴的前提,而拥有共同的信仰则是产生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在人类历史上,因精神支柱垮塌、民族凝聚力瓦解而灭亡的民族并不少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断繁荣兴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代又一代先人创造了绵延不断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信仰体系。中国古代有延续数千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我们的先人为了实践这一信仰,有人做到了“富贵而不淫,贫贱而不移,威武而不屈”;有人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做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人做到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尽管儒家信仰到了近代逐渐式微,但中华民族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奋斗中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作为团结斗争的旗帜,从而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柱。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可谓是历经艰辛、前仆后继。但直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算真正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复兴。邓小平指出:“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12〕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李政道时再次指出:“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13〕江泽民也强调:在中国“如果不进行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人民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不可能把黑暗的中国变成光明的中国。如果新中国成立以后,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不可能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如果今后不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像有人主张的那样退回走资本主义道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去重新培植和养肥一个资产阶级,在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只能使大多数人重新陷入贫困的状况”〔14〕。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当今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进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给中华民族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正确的思想和路线保证。失去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失去社会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政局动荡、社会混乱、民族分裂,则中华民族复兴无望。

〔1〕华生.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高点〔J〕.红旗文稿,2010,(3).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7.

〔3〕盛邦和,何爱国.正视日本学者的警告:“文化比经济更重要”〔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27296/2804058.html.

〔4〕〔6〕〔12〕〔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190, 206, 326.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3.

〔7〕许志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上〔N〕.解放军报,2000-07-06.

〔8〕 〔9〕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04-04-2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6.

〔11〕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9.

〔1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7.

【责任编辑:陈学明】

D64

A

1008-9187-(2012)04-0054-0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YJC710001);湖南省教育工委委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薄明华,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湖南 长沙 410083。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中华民族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