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的“心灵家园”
2012-12-21本刊编辑部
异乡人的“心灵家园”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当代中国迅速进入陌生人社会。在这一陌生的社会形态冲击下,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当地人、外地人,显然都没有准备好。
在这样的情势下,“异乡人心态”一时成为弥漫在社会上的一种乡愁。大量的异乡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尽管有的时间已经很久,但仍然生出很多隔阂,此处非故乡,心灵无处安放。外在的表现则是,在户籍、就业、入学、住房、社保等诸多方面,与本地人分出了亲疏彼此。即使在当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也常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态。前不久,一些地方接连发生摩擦事件。而在杭州图书馆内,农民工和拾荒者却可以自由进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全国范围内消除“异乡人心态”是流动时代的一个新课题。
最近有消息称,泛珠三角地区10省份签署一项协议,将共享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由流出地提供全员人口个案基础档卡信息,主要包括婚姻、孕情、生育、避孕节育、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基本信息。流入地则提供全员人口在现居住地的管理服务信息,主要包括现居住地地址、家庭成员、联络方式以及目前的生育节育、查环查孕、生殖健康服务情况等。信息共享仅仅只是消除“异乡人心态”的一个开始,其具体操作手法还是1.0式的初级版。
从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角度看,其信息的共享,不能仅限于计生信息,户籍、就业、入学等都应当纳入。信息共享也不能只是初级的区域性的相互交换,而应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只有建立了这种全国人口的基本信息库,才不会形成区域性的人口信息壁垒,生出对“流动人口”的陌生。
全国人口信息联网,将只是一个发端。核心问题则是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是中国人,由同一个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不能厚此薄彼。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诸方面,都应当逐步打破壁垒,实现待遇平等、服务均等、利益均衡。尽管从目前来看,在短期内还很难做到这种公共服务完全均等,但不能没有实现的时间表。有了这种国家制度层面的破除,外乡人融入本地才有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消除“异乡人”心态,还有赖于两个方面的转变。本地人不搞歧视,外地人适应本地人文环境。陌生人社会的来临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人将离开本地去到外乡,相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而“异乡人”对家园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情势下,只有及早调整心态,加强社会整合,才能减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国民的心灵交融。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诗人抒发乡愁后的感悟。现时代,这样让人心安的“心灵家园”,必得有国家、社会和本地人、外地人的共同建构与呵护。什么时候,能有不知身在异乡的感慨,能在异乡同样快乐、幸福生活,“诗意的栖居”才不会成为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