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工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2012-12-19曹建平谷江波

水电站设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卸荷裂隙断层

曹建平,谷江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1 前 言

表1 地表小断层一览表

据勘探平硐揭示及相关地质调查,该边坡强卸荷水平深度一般为51~66m、弱卸荷水平深度一般为110~167m。边坡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和覆盖层孔隙水。

2 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工程边坡以上的自然边坡坡度45°~55°,岩性以斜长花岗岩为主,弱风化、强卸荷,无规模较大的控制性软弱结构面分布,边坡内发育f4、f5、f6、f38、f39、f40断层及4组NE、NW走向的优势裂隙。此外,坡体内部分布一条宽约10m的辉绿玢岩岩脉破碎带,呈北西向延伸,倾角65°~75°。地表、平硐地质调查及结构面发育特征显示,该边坡岩体完整性差,主要呈镶嵌结构、部分为块裂结构、局部为次块状结构,断层带、岩脉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附近岩体为碎裂或碎块状结构。

经分析,除f38、f39外,该自然边坡地表所发育的断层多倾向坡体内部,且发育部位相距较远,延伸长度有限,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以f38断层与4组NE、NW走向的优势裂隙为例,对自然边坡进行赤平投影图分析(见图1),结果表明自然边坡局部存在以下变形破坏类型:

(1)以f38断层为底滑面,J1、J3等陡倾角结构面为后缘拉裂面,J4组裂隙为侧向切割面,构成潜在平面滑移拉裂破坏;

(2)沿J1、J3等顺坡陡倾角结构面发生倾倒拉裂,甚至崩塌破坏;

(3)(J3,J4)、(J2,f38)、(J3,f38)、(J4,f38)构成楔形滑移拉裂破坏的不利组合。

综上,该工程自然边坡整体基本稳定,但浅表层卸荷岩体由于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存在滑移(压致)拉裂、倾倒拉裂、崩塌等多种破坏型式。这对下部工程边坡、建筑物施工及运行安全有不利影响,需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编号边坡和结构面产状不利组合交棱线产状J1N19°W/NE∠85°J2,f38N41°E/NW∠35°J2N37°W/SW∠73°J3,f38N39°W/SW∠28°J3N34°E/NW∠61°J4,f38N35°W/SW∠30°J4N63°E/SE∠76°J3,J4N36°W/SW∠32°f38N10°E/NW∠39°自然边坡SN/W∠51°

图1该工程自然边坡优势裂隙赤平投影

3 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该工程部位工程边坡总体走向为N22°E,基岩边坡设计开挖坡比1∶0.5。

3.1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该边坡岩性以斜长花岗岩为主,岩石以弱风化、强卸荷为主,部分弱卸荷。地表断层不发育,可见f1断层,由于发育高程低,且倾向坡内偏,不影响边坡稳定性。据平硐揭示,卸荷岩体中的小断层和挤压破碎带较发育(见表2)。此外,坡体内部分布一条宽约10m的辉绿玢岩岩脉破碎带,呈北西向延伸,倾角65°~75°。边坡中裂隙发育组数、方位及性状与自然边坡基本一致(见图1)。

地表、平硐地质调查及结构面发育特征显示,该工程边坡岩体完整性差,主要呈镶嵌结构、部分为次块状结构、块裂结构,断层带、岩脉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附近岩体为碎裂或碎块状结构。

表2 勘探平硐小断层及挤压破碎带发育特征一览表

3.2 边坡稳定条件

经地表及平硐调查,该工程边坡坡体未见规模较大的断层分布,边坡及平硐岩体变形破坏迹象不明显,边坡整体基本稳定,但由于受地形地貌、岩体结构的控制,局部存在岩体拉裂~崩塌,以及受中、小断层、挤压破碎带等构造控制的小规模潜在不稳定块体。

3.3 边坡稳定性评价

结合平硐内卸荷岩体中结构面发育部位、性状及该工程相关横剖面,选取代表性的结构面对该工程边坡进行赤平投影图分析(见图2),结果表明边坡局部存在以下变形破坏类型:

编号边坡和结构面产状编号边坡和结构面产状J1N19°W/NE∠85°g01-3N20°W/SW∠20°J2N37°W/SW∠73°f08-1N30°E/NW∠10°J3N34°E/NW∠61°g08-3SN/W∠40°J4N63°E/SE∠76°f03-3EW/N∠40°工程边坡N22°E/NW∠63°

图2工程边坡优势裂隙赤平投影

(1)以g01-3、f08-1、g08-3断层或挤压破碎带为底滑面,J4、f03-3等结构面为侧向切割面,J3组裂隙、f8-2或其它卸荷带内随机分布的拉张裂缝为后缘拉裂面,构成潜在平面滑移拉裂破坏;

(2)沿J3等顺坡陡倾角结构面发生倾倒拉裂,甚至崩塌破坏;

(3)(J3,J4)、(J4,g01-3)等构成楔形滑移拉裂破坏的不利组合。

综上,该工程边坡整体基本稳定,但在浅表层卸荷岩体因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存在滑移(压致)拉裂、倾倒拉裂、崩塌等多种破坏型式,对其下方的建筑物施工及运行安全有不利影响,需采取处理措施。

4 自然边坡及工程边坡稳定性计算

该工程计算剖面选取勘探平硐纵剖面(图3),采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岩质边坡稳定分析程序(EMU),对该工程自然边坡及工程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边坡破坏控制面及其组合模式见图3,结构面连通率按40%~73.5%考虑。岩体及结构面计算参数:Ⅳ级斜长花岗岩体(天然状况、地震、暴雨三种工况):φ′=38.7°,c′=0.5MPa,ρ=2.60 g/cm3;结构面(岩屑夹泥、天然状况、地震两种工况):φ=21.8°,c=0.0MPa,ρ=2.35 g/cm3;结构面(岩屑夹泥、暴雨工况):φ=19.3°,c=0.0MPa,ρ=2.35g/cm3;地震烈度按Ⅷ度考虑。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见表3。

图3 边坡计算剖面

边坡类型不同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天然暴雨Ⅷ度地震(0.22g)自然边坡1.251.240.97工程边坡1.151.150.89

计算结果表明,该工程自然边坡及工程边坡在天然状态及暴雨工况下基本稳定,但安全储备较小,在Ⅷ度地震烈度下不稳定。为了提高工程建筑的施工和运行安全,需对边坡采取适的支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 陈祖煜,汪小刚,杨健,贾志欣,王玉杰.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卸荷裂隙断层
采煤机扭矩轴卸荷槽数值模拟分析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安全卸荷减速顶的研制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外啮合齿轮泵卸荷槽结构优化设计
断层破碎带压裂注浆加固技术
关于锚注技术在煤巷掘进过断层的应用思考
非完全充填裂隙的应力应变特性研究
岸坡应力场及卸荷带划分量化指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