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诺水电站导流(放空)洞闸门竖井边坡开裂变形分析及处理措施
2012-12-19李廷友
黄 刚,李廷友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1 前 言
多诺水电站位于四川省九寨沟县白水江流域一级支流黑河上游,属黑河~白水江水电规划一库七级方案中的龙头电站。首部枢纽由112m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取水口、泄洪洞、导流(放空)洞等建筑物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2 370m,总库容5 622万m3。电站利用水头350m,装机容量100MW。
导流(放空)洞布置于黑河右岸,竖井布置于若九公路内侧5m,边坡于2008年1月开挖完成,2008年5月系统支护完成,采用喷锚支护。边坡最大开挖高度53m。2009年4月27日,发现竖井上、下游边坡及内侧边坡混凝土喷层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开裂前连续3天强降雨。2010年8月6日,上游侧坡发生垮塌,塌方前连续两天强降雨。
2 工程地质条件
闸门井竖井平台高程为2 375m,其上游侧边坡坡高一般为7~12m,最大坡高15m,走向N20°W,坡体上部有少量强风化岩体,厚0.5~1m,以下均为强卸荷岩体,开挖坡比为1∶0.5~1∶0.6。边坡中上部岩性为中厚层砂岩夹少量薄层板岩,中下部为薄层砂岩与薄层板岩互层。岩层产状为N15°W/ SW∠75°。边坡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岩体为碎裂~层状结构,局部散体结构,层面陡倾上游,边坡为逆向坡,层面对坡体稳定不具控制性,边坡稳定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
内侧坡坡高约50~55m,顶部0.5~1.0m为块碎石土,结构松散,强度低,自稳能力差。2 400~2 428m高程开挖坡比为1∶0.75,边坡岩体总体以强风化、强卸荷岩体为主,结构松散,为碎裂~散体结构,岩体自稳能力差;2 400m高程以下至闸门井平台开挖坡比为1∶0.35,边坡岩体以强卸荷为主,除层面裂隙发育外,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即①N80°W/SW∠80°和②N80°W/NE∠35°~40°,间距20~40cm,迹长1~3m,个别长5~7m,大多张开,开度一般3~5mm,个别张开大于1cm,多充填次生泥。层面产状与坡面大角度相交或近于垂直,内侧坡为横向坡,边坡稳定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
下游侧坡坡高15~20m,上部有部分强风化、强卸荷岩体,下部以强卸荷岩体为主,坡体结构以碎裂~层状结构为主,岩体破碎,层面与坡面小角度相交或近于平行,边坡为顺向坡。局部有倒悬体。
3 裂缝性状特征
2009年4月27日,发现竖井上、下游边坡及内侧边坡混凝土喷层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其裂缝分布见图1,性状描述见表1。
4 裂缝开裂原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1)上游侧坡岩体风化卸荷强烈,碎裂~层状结构,局部散体结构,层面陡倾上游,边坡为逆向坡,层面对坡体边坡稳定不具控制性,边坡稳定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三条裂缝为纵向缝,与上游坡小角度相交或近于平行陡倾闸门井(下游),向竖井方向和公路外侧产生张开变形。由于上游边坡及公路开挖后,边坡表浅部松散岩体在雨水等作用下强度很低,自稳能力极差,边坡表浅部松散岩体向闸门井和公路外侧变形张开,直至垮塌,边坡的稳定性由岩体强度控制。
表1 导流(放空)洞闸门竖井边坡裂缝性状特征
图1 闸门井边坡裂缝调查平面示意
(2)内侧坡2 400m高程以上为强风化、强卸荷岩体,结构松散,为碎裂~散体结构,岩体自稳能力差,开挖坡比较陡,1∶0.75;2 400m高程以下岩体多以弱风化、弱卸荷岩体为主,局部强卸荷,层面与坡面大角度相交或近于垂直,层面对坡体稳定不具控制性,坡体整体基本稳定,开挖坡比较陡,1∶0.35。施工过程中在高程2 407~2 409m产生了两条近水平延伸的裂缝,长约6~7m,张开约0.5~2cm,走向为N75°E,至2009年4月27日,裂缝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边坡表浅部为强风化、强卸荷岩体,裂缝在雨水作用下进一步扩张,边坡的稳定性由岩体强度控制。
(3)下游侧坡上部有部分强风化、强卸荷岩体,下部以强卸荷岩体、碎裂~层状结构为主,层面与坡面小角度相交或近于平行,边坡为顺向坡,局部有倒悬体。下游侧两条裂缝,陡倾闸门井内(上游),一是因为上部岩体破碎强度较低,在雨水作用下有可能开裂变形;二是因为岩层层面陡倾坡外,坡体为顺向坡,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差,层面蠕滑也可能使边坡变形开裂。因此下游侧边坡开裂是二者联合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上游侧坡及内侧坡的裂缝开裂,是由于边坡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岩体强度较低,自稳能力差,在长期自重作用及雨水作用下,产生的开裂变形。边坡稳定性主要由岩体强度控制,边坡稳定性较差。下游侧裂缝一方面是由于边坡表浅层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强度较低,自稳能力差,在雨水长期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开裂变形;另一方面岩层层面陡倾闸门井,边坡为顺向坡,层面可能产生蠕滑变形。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差。
5 支护处理措施
由于该边坡总体不高,最大坡高仅有50余米,经过定性分析判断,2009年5月对闸门井边坡增设了如下支护处理:
(1)上游侧坡削坡与公路平顺连接,挂钢筋网φ6.5@0.15m×0.15m,喷混凝土0.12m,布置锚杆φ25,L=4.5m,间、排距3.0m,梅花形布置;布置排水孔φ48,L=3.0m,间、排距2.5m,梅花形布置;在下部设置高3.0m的浆砌块石挡墙。
(2)内侧坡2 385~2 400m高程增设间距2.5m的混凝土框格梁,节点布置锚筋束3φ25,L=9.0m。
(3)下游侧坡削坡与公路平顺连接,挂钢筋网φ6.5@0.15m×0.12m,喷混凝土0.12m,布置锚杆φ25,L=4.5m,间、排距3.0m,梅花形布置;布置排水孔φ48,L=3.0m,间、排距2.5m,梅花形布置;布置锚筋束3φ25,L=9.0m,间、排距2.5m,梅花形布置。
针对2010年8月6日上游边坡塌方,对该边坡增设如下处理措施:
(1)上游侧坡按1∶0.75进行削坡处理与公路平顺连接,挂钢筋网φ6.5@0.15m×0.15m,喷混凝土0.12m;布置锚杆φ25,L=4.5m,间、排距1.5m,梅花形布置;布置排水孔φ48,L=3.0m,间、排距3.0m,梅花形布置;在下部设置高3.0m的浆砌块石挡墙。
(2)内侧坡2 375~2 400m高程布设间距2.5m的混凝土框格梁,节点布置锚筋束3φ25,L=9.0m;2 394m和2 399m高程各布置一排锚索共13根(L=20m,P=1000kN,间距5.0m);2 400m高程以上布设间距2.5m的混凝土框格梁,节点布置锚杆(φ25,L=6.0m,梅花形布置)。
(3)下游侧坡继续按2009年5月的设计通知执行。
6 监测成果分析
(1)导流(放空)洞闸门井边坡布设了4套三点式位移计:P1(孔口)、P2(5m)、P3(17m),从监测成果和物理量过程线变化规律分析,位移量小,未见异常。
(2)导流(放空)洞闸门井边坡埋设10支测缝计:J1、J2、J3、J4-1、J4-2、J5、J6、J7、J8-1、J8-2。从监测成果和物理量过程线变化规律分析,测得最大开合度是J3为-9.4mm,与上月-9.4mm对比保持一致,没有出现异常开裂。
(3)导流(放空)洞闸门井边坡埋设3支锚索测力计:PR1、PR2、PR3。从监测成果和物理量过程线变化规律分析,成果线呈水平走势,锚索张力损失小,未见异常。
综合以上监测成果资料分析,导流(放空)洞闸门井边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
7 结 语
(1)上游侧坡及内侧坡裂缝开裂,是由于边坡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岩体强度较低,自稳能力差,在长期自重作用及雨水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开裂变形,边坡稳定性主要有岩体强度控制,边坡稳定性较差。
(2)下游侧裂缝一方面是由于边坡表浅层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强度较低,自稳能力差,在雨水长期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开裂变形;另一方面是岩层层面陡倾闸门井,边坡为顺向坡,层面可能产生蠕滑变形,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差。
(3)边坡支护处理至今已两年有余,各种监测数据表明,边坡无异常变形迹象,边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