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金粥”与中国式过马路

2012-12-18邓海建

商业2.0·豫商 2012年11期
关键词:车流中国式公约

邓海建

2012年的中国黄金周,是为名副其实的“黄金粥”。乱糟糟、闹哄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人遭罪,环境也跟着遭罪。10月1日早晨,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遍布50吨生活垃圾;北京11家公园7天收630吨垃圾,人均用1.4米厕纸;有网友吐槽,高速公路上五彩斑斓,报纸在车流中飞舞,还有人在路边小便,道路变成了“垃圾场+公厕”……想想挺有意思:穷的时候,这叫不拘小节;富的时候,叫钱壮人胆。有钱没钱,真的活该与素质无关?

英国媒体10月3日报道称,法国时尚品牌Zadig & Voltaire已表示,将于2014年在巴黎开张的新酒店不接待来自中国的游客。香奈儿公司的调查称,每年有超过90万中国人到法国旅游——但即便如此,“高雅”的地方还是对中国游客下了逐客令。这才是真正丢人丢到海外去了。

直至今日,微博上都在慨叹:中国游客这是怎么了?义愤填膺的没有答案,漠不关心的也没有答案。“中國游客”其实是个无比宏大又不着边际的概念,构成这个概念的,其实无非是千千万万的“你”、“我”、“他”而已。此前,我们在点评中国游客海外表现时,常会说如果中国游客到了海外时刻能将“众目睽睽”或“旁边有人”牢记于心,自然而然地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表现。但“黄金粥”的表现来看,这话显然错了:关上门,文明与公德一样经不起检验。

文明是个老话,听起来不痛不痒,做起来有时还真要命。这段时间很火的一个词汇叫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司机当然不能随便撞,因为中国的司法系统是保护这种组团过路大法的。早在2006年10月,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倡导各地游客遵守公约,争做文明游客。数年过去,行动也好,公约也罢,都被现实无情地证伪。不久前,美国最新发布的关于旅游的在线调查显示,中国游客被认为不讲卫生、不懂礼节、不遵守公共秩序。

没有天生的野蛮人,也没有天生的文明人。一切不过是制度与教化的结果。新华社评论称,免费通行考验政府的应急保障能力,也集中检阅着车主的行车文明。这话其实说对了一半,在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的背后,是三重缺失:一是制度缺失,在10多块名表撂倒了“表哥”、22处房产困住了“房叔”的背景下,教人守矩、约制欲望的底线已经疏漏百出;二是司法缺失,道德问题固然不能与法律混淆,各有各的边界,但整饬普遍性道德缺失,法律显然不能袖手。三是基础教育的缺失。

长假过后,也许我们都得“回到幼儿园”,就譬如我们听烂了的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在一次聚会上,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及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最主要的东西”,他的回答既非哈佛大学、也非世界上哪一个超一流的实验室,而是——幼儿园!因为他认为在幼儿园里他学到了人生根本意义上的全部东西:规矩、底线,珍惜、分享。公共管理也好,私人品德也罢,只有回到最初的底线上,有关长假带来的人流或车流的冲突,才不至于每次都成为一种“文明事件”。

面对“黄金粥”与中国式过马路,不知“元芳怎么看”?

猜你喜欢

车流中国式公约
图书借阅公约
中国式民主
道路躁动
故乡的车流(外一首)
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另类行为
参考答案
浮世绘
中国式性感
同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