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鲁迅购房看民国房价

2012-12-18李开周

商业2.0·豫商 2012年11期
关键词:号院大洋郑州

李开周

莫言获奖了。奖金不少,折合人民币750万元。莫言说,想用这笔钱买套房,在北京买,最好离他的单位中国文联近一些。

网友们帮莫言算了一笔账:中国文联地处北京黄金地段,那儿的房子最便宜也要三四万元一平方米,档次稍微高点儿,得六七万元一平方米,对于一家好几口人同住的莫言来说,他那点儿奖金也就只能买120平方米左右而已。

奖金750万,乍一听,好像挺大的数,一说买房,就只能算一笔小钱了。这只能说明,现在房子是真的很贵。

很多年前,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知名度远远超过莫言的鲁迅先生,也跟诺贝尔文学奖有过“一面之缘”——瑞典的评委想提名他参加诺奖评选,他拒绝了。假如不拒绝,凭他犀利的文笔,凭他深邃的思想,凭他干净简练的白话文,凭他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获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当然,大伙对这个问题一向是见仁见智,有的朋友认为鲁迅文笔并不好,白话文很生涩,完全不配得奖,就像有的朋友认为莫言也不配得奖一样。

好吧,就算鲁迅不配得奖,他总配买房吧?今天莫言只能在北京买一套并不算大的商品房,当年鲁迅在北京能买多大面积的房子呢?

我们应该说,鲁迅比莫言幸运,他生活在一个房价低廉的好时代。

191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那年,鲁迅在北京西城区八道湾胡同买了一所四合院,前后三进,占地两亩,将近30间房,院子“大得简直可以开运动会”(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峨眉出版社1947年版)。就这么一所大宅子,鲁迅从购买到入住,总共花了4000块大洋,其中175块大洋付给了房产中介,180块大洋用来交契税和过户,为了装修和安装自来水,又花了145块大洋(以上花费均见于《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掰指头算一算,买房只用了3500块大洋。

那时候,鲁迅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里做佥事,行政级别略高于科长和一等科员,相当于现在的副处长,从1918年到1920年,他的薪水雷打不动,每月都是300块大洋。同时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课,还给出版社翻译书稿,给报社写文章,每月收入平均在500块大洋左右。假如不吃不喝不花钱,只需要攒上大半年的收入,他就能买一所相当大的四合院!

当然,鲁迅不可能不吃不喝不花钱,他的日常开销还是很大的。工作之余,他喜欢去琉璃厂购买拓片,搜罗古书,为此每个周末都要花上二三十块大洋。他还要寄钱给绍兴老家的母亲,每月邮寄100块大洋左右。他还要资助准备成家的二弟周作人。周作人留学时,学费和生活费主要由鲁迅提供。他在机关上班,又在大学兼课,同事多,朋友多,难免有一大堆应酬,碰上红白喜事,都要出钱随份子。所以鲁迅收入虽高,攒钱很慢,以至于他购买八道湾胡同那所四合院的时候,不得不把绍兴老家的宅子卖掉,最后还贷了一笔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贷款。但是,这笔贷款只能说明鲁迅花钱的地方多,不能证明那时候北京的房价贵。

笔者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历史所的图书馆里见到过一批民国房契,上面很详细地记载了民国前期北京城区的几宗房产交易:

1918年10月,宣武门外菜市口53号院出售,9间房,售价680块大洋。

1918年11月,朝阳门外内水关鼓手胡同1号院出售,6间房,售价640块大洋。

1918年12月,安定门板厂胡同16号院出售,31间房,售价3600块大洋。

1919年12月,宣武门外校场四条胡同14号院出售,5间房,售价750块大洋。

1920年8月,宣武门内太仆寺街烟筒胡同2号院出售,12间房,售价1200块大洋。

1921年5月,朝阳门内豆瓣胡同11号院出售,6间房,售价420块大洋。

由此可见,那时候一所小型四合院的房款,只相当于鲁迅一个月的收入而已。

鲁迅属于民国时代的高收入阶层,他的收入不能代表普通大众,不过跟当时房价比起来,普通大众的收入也并不算低。您还记得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吧?这位年轻力壮的人力车夫努力打拼的时候,一年也能存上五六十块大洋,只要花上3年时间,他就能买得起一所三间房的小院,要是花上六七年,就能买到一所像模像样的小型四合院了。

在靠劳动吃饭的中低收入群体当中,人力车夫的收入并不算高。1920年,北京城内熟练的泥瓦匠平均月收入超过12块大洋(参见孟天培、甘博在北洋时期所做的调查报告《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及生活程度》),换句话说,他们一年就能挣一所小型四合院。当时北京房价之低,诸位想必已经可以想见了。

北京是首都(民国后期降级为故都),首都房价尚且如此之低,中小城市的房子就更便宜了。

现在郑州有一条苑陵街,位于二七区,离火车站和二七塔很近,差不多算是郑州城区最繁华的地段,商品房均价起码在一万元左右,普通工薪阶层攒钱去买,假如不按揭的话,得努力几十年,而且还得保证房价不会进一步上涨。

而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北洋军阀张敬尧在苑陵街的房产被国民革命军拍卖,一所拥有39间瓦房的大院落,只卖了4000块大洋。还有一所6间房的小院落,以130块大洋成交(《点收张敬尧逆产地亩方尺及房屋间数地址清册》,原载于1928年《郑州市政月刊》)。

那时候工薪阶层一年能挣多少块大洋呢?据1929年统计数据,郑州铁路工人平均年收入在45块大洋左右(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调查结果),攒上3年工资,可以在苑陵街买上3、4间瓦房。您可千万别说苑陵街今非昔比,要知道,早在1920年,苑陵街就已经是一条很繁华的商业街了,其繁华程度仅次于德化街而已。

我承认,民国时的郑州始终是个小城市,虽然以铁路交通枢纽自居,但城市面貌相当落后,民国媒体调侃郑州,常说“郑州三不”: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截至1930年,市区常住人口也只有10万人左右。

这10万人当中,买得起房的并不多。

那位说了:“你刚才不是还说当时郑州的房价很低吗?”没错,如果单算房价收入比,民国郑州的房价是很低,一所普通瓦房的售价只相当于一个工人几年的收入。问题是,工人的收入主要都用来维持生活,一年到头不欠债就不错了,很难结余什么钱,于是攒钱买房就成了难以实现的梦想。

举个例子,1930年,郑州一个工人家庭,全家年收入160块大洋,而食品开支109块大洋,衣服开支7块大洋,燃料开支11块大洋,租房10块大洋,看病10块大洋,红白喜事随份子10块大洋,一年下来只能积攒3块大洋(参见《社会科学》1931年6月第2期),要想买一所100块大洋的小院子,仍然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跟今天一个样。

也就是说,民国前期的房价确实很低,但是当时工薪阶层攒钱的能力更低,这样一来,就显得民国房价跟今天一样贵了。

进一步说,评价房价是高还是低,不应该只看房价收入比,还应该看看人们可以拿出多少比例的收入来买房。

猜你喜欢

号院大洋郑州
悬浮屋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郑州擂台赛纪实
晴日梦里听雨声
离奇的凶宅案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