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毅夫:世行“取经”归来

2012-12-18小康苏枫

小康 2012年7期
关键词:林毅夫世行经济学

文|《小康》记者 苏枫

在世行的4年,林毅夫看到了世界经济从繁荣鼎盛到爆发危机,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

身着条纹衬衫,金丝边眼镜下,目光犀利,不寒暄,直奔主题。6月18日,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了其“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演讲。从世界银行卸任后,这是林毅夫回国后的首次公开演讲。

顺利完成在世界银行4年的任期后,林毅夫于2012年6月10日载誉归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人员晓峰对《小康》说,林毅夫将在休息一段时间后,继续从事北京大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另外,有未经确认的消息称,林毅夫将担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主席。

世行的“毕业论文”

林毅夫的开场白是:“4年前我参加完北大的毕业典礼,马上到世界银行就职。当时,我的心情很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高中生,考上了大学,可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读书了。现在4年过去了,总要交一份毕业论文。我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就是这4年的毕业论文。”

何为“新结构经济学”?就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结果的决定因素和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以及政府、市场在此过程所起的作用,以弥补当前发展经济学的不足。林毅夫认为,从1950年到2008年,世界上只有28个经济体能够以十个百分点或者更快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其中只有12个非西方经济体。与此同时还有150多个国家被困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的状态中,其原因就是没有有效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一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其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要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要素禀赋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发展。

林毅夫用370页共计七个章节的著述《新结构经济学》推翻了结构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他认为那是发展经济学1.0版本和2.0版本,他说世界需要发展经济学3.0。而他的人生历程,也经历了由1.0版本向更高版本的过渡。

从台湾到美国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父亲林火树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林毅夫据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派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

按其时媒体的报道,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其实,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下达宵禁令的林毅夫。林毅夫失踪的那天晚上,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

林毅夫于1980年在给表兄第二封长信之中,详细道出他为何要到大陆的心情以及到大陆后的观感:“虽然总的来说,大陆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相当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准也还很低,但基本上每个人是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的,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项突出的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中国应该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使整个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现在中国从上到下正在实事求是地检讨建国三十年来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以便为现代化的中国之建设而努力。自从四人帮倒台以后,整个大陆正在以一个飞跃的速度向前进步,人民充满朝气和信心。”

投奔大陆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专业。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林毅夫用370页共计七个章节的著述《新结构经济学》推翻了结构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他认为那是发展经济学1.0版本和2.0版本,他说世界需要发展经济学3.0。而他的人生历程,也经历了由1.0版本向更高版本的过渡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 舒尔茨。当时,林毅夫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鉴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独到研究和见解,以及他在世界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著名学者预言,他将是中国最有可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从“林比较”到“林发展”

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0年,林毅夫关于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

四年后,林毅夫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

作为政府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林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林毅夫曾说:“从1994年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后,国内主要政策的制定与讨论我们都参与了,包括电信改革、加入WTO、金融改革、农村发展、社保体系、农民工、粮食问题,等等。由于研究中心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独树一帜,一直都是比较受重视的声音,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成为改革的主要内涵。”

鉴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独到研究和见解,以及他在世界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著名学者预言,他将是中国最有可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峰说,林毅夫最早讲比较优势,被称为“林比较”,到马歇尔讲座(2007年年末林毅夫成为首个登上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的中国学者),又将其升级为理论,现在新结构经济学又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将这个理论变为诺贝尔奖项。

卢峰说:“马歇尔讲座几十位主讲人中,有十几位后来荣获经济学诺贝尔奖。因而从统计相关性证据看,毅夫教授向诺贝尔奖走近了一步,也是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中国经济学家。从林比较到林结构再向林发展转变,就功德圆满了”。

世行四年:“好戏连台”

2008年5月31日,林毅夫上午出席北大毕业典礼,下午就径直飞赴华盛顿就任,成为世行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2008年赴任之时,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挑战,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可以“看到很多,想到很多”。“在世行可以用国际视野了解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然后思考应对之策,这对我个人来讲非常难得。”林毅夫说。

带着对中国30多年经济发展的深入了解,林毅夫开启世行历程。4年任期里,西方对中国乃至亚洲经济的种种误读时常让他反思。例如,过去30多年,国际经济学界不时预测中国经济何时崩溃,但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测中国经济崩溃的是著名经济学家,不能说他们不了解经济理论,关键是他们的理论有没有问题?”

2008年,上任不到10天,林毅夫就去了非洲。在莫桑比克的农贸市场,一个卖芒果的小女孩眼见警察来了,撒腿就跑,篮子里的芒果撒了一地。他伤感地说,“一个未来这么好的企业家,只能卖芒果?世界银行就是要帮助这样的穷人。”去非洲之前,他曾广泛阅读相关书籍,亲自去过后,发现书本与现实差距很大。上世纪60年代,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非洲比亚洲更有希望,但半个世纪过去了,非洲还在原地踏步。这种现实,让林毅夫慨叹,他说,“我发现全世界的穷人都一样可爱,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非洲人民和中国的农民一样,他们那种期待的眼神,让我震撼。”

早年间很多经济学家相信亚洲是最没有希望的一洲,认为非洲比亚洲有希望,拉丁美洲更有希望,结果却是亚洲国家经济普遍发展得较好,将拉美和非洲甩在身后。林毅夫说,这些误读让他推动后者反思,因为“世行的目标一直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多年来取得不少成就,但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今年3月,林毅夫在任内最后一次访问非洲。

展望即将“重启”的北大生活,林毅夫说4年前自己以了解中国经济为主,即使试图了解世界经济,也是从中国视角出发,而今可以站在世界经济舞台,带着中国过去积累的经验了解世界。

“我在世行这4年,看到全球经济从繁荣鼎盛到突然爆发危机,我想回国后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也可以帮助国内学者及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国外的经验教训。”林毅夫说。

林毅夫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保持其惯有的乐观。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林毅夫表示,未来20年中国有潜力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长。他从历史的角度解释说,目前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状况仅相当于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韩国和1975年的台湾地区。在随后20年中,这三个经济体保持了9.2%、7.6%和8.3%的增速。无论是实际状况还是发展潜力,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似,所以未来20年中国有潜力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

林毅夫还列举了现实的理由:中国有较强劲的投资、广阔的国内市场,以及充足的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所以有条件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林毅夫认为,中国现在面临最大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经济结构,使收入分配趋于公平。

北大演讲结束后,记者问林毅夫给自己的世行4年打多少分,他说:“打分应该由别人来打,我只能说,我已经尽力了。”

林毅夫简历

林毅夫,1952年10月生,台湾宜兰县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毕业,博士学历。1978年取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8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990-1993年, 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200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8-2012年6月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

责编 罗屿 LuoYu7788@126.com

猜你喜欢

林毅夫世行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持续跟踪 精准发力 充分发挥世行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引智引资作用
“世行管理项目”提升养管水平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经济学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经济学的优雅
世行贷款改善湄洲湾航道
亚行与世行选聘工程咨询顾问的方法比较研究
林毅夫案,台“国防部”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