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序格局”打破后的“文革”悲剧——论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

2012-12-18杨剑龙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支书贾平凹秩序

王 童 杨剑龙

在当代文坛上,贾平凹是一位勤奋踏实、不断探索的作家。继完成长篇小说《高兴》后,他把目光重新投向熟悉的乡土,怀着探究“文革”历史悲剧的强烈使命感,竭尽四年心血,写就长篇新作《古炉》。贾平凹以记忆中故乡小山村的“文革”生活为原型,以“密实的流年式”①贾平凹:《秦腔》,第518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的写实笔法叙写“文革”背景下古炉村村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心态。小说把古炉村作为整个中国的缩影,通过真实叙写古炉村的“文革”悲剧,冷静回眸整个中国的“文革”历史,深刻反思“文革”,反省人性和国民性,思考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问题,是一部真实朴质、发人深省的写实力作。

一、历史回眸和“文革”反思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第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这种格局实际是一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③梁海明译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83页,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的乡村伦理秩序,它以儒家伦理体系为根基,古炉村的社会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差序格局。“文革”结束三十多年后,贾平凹以《古炉》冷静地回眸历史、理性地反思“文革”。小说叙写“文革”给古炉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文革”对乡村“差序格局”伦理秩序的冲击和破坏,揭示村民人性的异化和道德的沦落。

古炉村山清水秀却极度贫穷,全村有朱、夜两个大姓和一个烧瓷货的窑厂。狗尿苔是婆抱来的孤儿,他喜欢霸槽,但霸槽不安分、不合群,得罪了支书等人。“文革”爆发,霸槽纠集秃子金、迷糊等夜姓村民“破四旧”,支书定下计谋准备收拾他,霸槽连夜逃脱。霸槽请来县造反派“联指”撑腰,成立红色榔头战斗队,以调查村干部贪污为由,封窑厂、查账目、打骂支书。天布投靠“联指”的死对头“联总”,成立红大刀革命造反队。榔头队与红大刀斗了起来,榔头队抢下窑厂,天布率红大刀围攻,善人、狗尿苔推下蜂箱搅乱了一场武斗。红大刀放火烧了榔头队总部,榔头队砸烂了窑厂,两派武斗死伤惨重,马部长带领县“联指”进驻古炉村,下令炸掉古炉村的宝树,善人万念俱灰自焚。天布、灶火营救被关押的红大刀骨干,混战中马勺、迷糊、水皮、灶火都丧命。解放军进村包围“联指”和榔头队,霸槽、马部长被捉。全村人参加公审会,霸槽、天布、守灯、麻子黑被判处枪决。

《古炉》细碎的情节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贾平凹在后记中说,《古炉》写的是记忆中故乡小山村的“文革”,“古炉村里的人人事事,几乎全是我的记忆”①贾平凹:《古炉》,第60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作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故乡小山村,也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记忆的摹写上,而是将古炉村作为整个中国的缩影,通过形象叙写古炉村的“文革”悲剧,冷静回眸整个中国的“文革”历史,深刻反思“文革”,反省人性和国民性,思考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重大问题。

小说生动地叙写“文革”到来后,古炉村民生活、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文革”兴起后,古炉村民忙于造反,很少有人下地干活,大片庄稼荒芜;古炉村基层政权被颠覆,支书成为挨打受骂的靶子,队长沦为毫无作用的摆设;造反派变得极端冷酷、精神麻木,把他人之苦看成自己之乐,视人命如草芥;村民之间关系极度恶化,姓夜的和姓朱的彼此仇恨,榔头队与红大刀不共戴天……小说真实揭示“文革”引起的巨大灾难,反思整个中国的“文革”历史。

小说以“文革”为背景,深刻地反省人性的异化,深入探索国民性问题。在作家看来,“文革”是一个导火索,它打开了封锁着人性丑恶的“潘多拉魔盒”,使人性之恶泛滥肆虐。小说写“文革”对罪恶的诱引:“文革”之火点燃了霸槽的恶,使素不安分的他恶胆包天,成为古炉村伦理秩序的疯狂破坏者。小说写人性之恶的步步膨胀:“文革”给满腹怨气的守灯提供了泄愤的机会,他公然报复村支书,借造反之名抢劫信用社、打死营业员。小说写人性善恶的突变:“文革”使老实巴交的牛路变得凶神恶煞,他不但残忍地虐待马勺,还对前来劝解的狗尿苔拳脚相加。小说既写人性丑恶的一面,又写人性美善的一面,但在那个异化的“文革”年代,善的处处被欺压,恶的始终占上风。作家以“文革”中的古炉村民为典型,揭示国民性的病态。小说写古炉村村民的“落后”、“残忍”、“惊惊恐恐”、争吵不休,写支书的小农意识,写穷困的霸槽为建立自己说了算的古炉新秩序而“革命”,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作家对国民性的深入探索。

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特点的家族社会,几千年来有着其独特的伦理秩序。小说以“文革”为背景,叙写“文革”带来的家族矛盾和伦理秩序的沦毁。古炉村的“文革”带有浓厚的乡土宗族色彩,榔头队和红大刀的争斗,更多地表现为夜姓和朱姓两个家族的争斗。小说描写夜姓家族在霸槽率领下挑战朱姓家族的统治:他们借“破四旧”打砸朱姓村民的房子,借清查账目打倒朱家的长者村支书,最终彻底颠覆了对朱家有利的古炉村差序格局、伦理秩序。朱姓家族则在天布领导下对抗夜姓家族的威胁:他们为报砸房之仇定计收拾霸槽,成立红大刀造反队和夜家的榔头队处处作对,为保住朱家的威势与夜姓家族流血武斗……“文革”之火,点燃了古炉村一直潜存的家族矛盾,使夜姓和朱姓家族拼死相斗不共戴天。

小说还探究“文革”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探索乡土文化的古老神秘。小说叙写“文革”带来古炉村窑业的衰败,反映乡间传统文化的消逝:以盛产瓷器闻名的古炉村,不仅再也烧不出艾叶青、天青之类的细瓷,就连残存的最后一口窑炉也被榔头队彻底砸烂。小说写乡土文化的神秘和诡异,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痴迷:狗尿苔能和动物植物说话、能闻气味判断哪户人家有祸患,霸槽从土里挖出传说中的灾星“太岁”,蚕婆立筷子驱赶迷糊妈的鬼魂,善人劝走附在六升身上的刺猬精……小说以“文革”为背景,既写乡土文化的古老神秘,又写乡村社会的现实残酷,成为真实反映“文革”生活并且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乡土史诗。

二、叙事视角和叙事风格

贾平凹在《古炉》后记阐释其以实写虚的观念:“在《秦腔》那本书里,我主张过以实写虚,以最真实朴素的句子去建造作品浑然多义而完整的意境,如建造房子一样,坚实的基,牢固的柱子和墙,而房子里全部是空虚,让阳光照进,空气流通。”①贾平凹:《古炉》,第60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古炉》在叙事上努力以实写虚、虚实结合。小说密实的流年式的叙事方式和冷静客观的场景展示为实,透过狗尿苔的复杂眼光的陌生化叙事为虚,如此虚实交织、以实写虚,既真实形象地展现出古炉村“文革”生活的复杂与荒诞,又含蓄地表达出作家对人性和乡土的思考,构成小说既细密又厚重、既明了又含混、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特点。

作家不精心设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努力把“文革”背景下古炉村村民的心理心态和所作所为琐琐碎碎地展现出来,使小说成为一幅如实勾勒乡村“文革”历史、细腻描摹乡村“文革”生活的画卷,这构成小说的叙事风格之一。小说情节没有经过作家的刻意杜撰和雕琢,情节线索若隐若现,呈现出生活本身的混沌、模糊和复杂。贾平凹说:“古炉村里的人人事事,几乎全部是我的记忆。”正因如此,作家对笔下的人物事件非常熟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他了如指掌,于是,他“用具体的事情来展示人物”②陈思和、杨剑龙等:《秦腔:一曲挽歌,一段情深——上海〈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5期。,用密实的流年式的写实笔法,努力把记忆中故乡的“文革”生活,通过这种有血有肉、充满乡土气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说叙写古炉村琐碎的家庭生活:缺衣少食、贫穷病苦、夫妻打架、婆媳不和、求诊问药、说病驱邪、怀孕生产、喜庆丧葬。小说描写接二两三的政治运动:破四旧、审查、批斗、造反、武斗。记录平凡日常的生产劳动:犁地、插秧、扬场、捉虫、磨面、烧窑。反映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姓夜的迷糊、秃子金对夜霸槽言听计从,姓朱的灶火、磨子唯朱天布马首是瞻,夜霸槽与朱天布水火不容,朱杏开却对夜霸槽爱恨交加。小说还描绘五味杂陈的情绪体验:分肉的欣喜、受气的愤怒、丧亲的悲痛、蒙冤的委屈、绝望的空虚、受难的苦楚;展示丰富复杂的心理心态:自私、狭隘、猜疑、嫉恨、博爱、宽容……作家把这些丰富芜杂的元素汇成生活的河流,用密实的笔法写出“文革”历史的原貌,用“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③杨剑龙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第27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叙写乡村生活的流动与变化,使小说有血有肉、真实厚重。

美国文学理论家利昂·塞米利安谈到小说创作时指出:“小说有两种写法:场景描绘和概括叙述。场景描绘是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概括叙述则是叙事陈述的方法。”④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第6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从某种角度说,《古炉》更注重场景的展示。在描写古炉村村民吵嘴、开会、武斗等群体活动的场景时,作家主要采用客观冷静的场景展示手法,他似乎不对所写的事件做任何伦理道德的评判,而是“让人物直接站到读者面前,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外部动作和内心活动”。⑤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第15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作家就像搭建了一个舞台,让古炉村村民纷纷登台表演“文革大戏”,自己则静静地坐在角落,不评价、不议论,使读者得以观摩审视这场“文革”闹剧。小说开篇就展示了一幕可悲可笑的生活闹剧,闹剧的主角是行运、护院老婆、狗尿苔、秃子金,配角是长宽、灶火等村民。闹剧开演,叙事者几乎完全消隐,这群活生生的古炉村民则直接出现在读者面前,你争我吵、互不相让:山门前,护院老婆和行运为一元八角钱吵得不可开交,双双发下毒誓;杜仲树下,秃子金百般欺负狗尿苔,狗尿苔又气又恼,还嘴顶撞。贾平凹对这场闹剧的展示是成功的,颇像鲁迅的小说《风波》土场上“辫子风波”①见鲁迅《风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的展示,让七斤一家、赵七爷、八一嫂等村民在土场上演一场滑稽愚昧的闹剧。这种颇具“鲁迅风”的冷峻展示,在《古炉》中不时可见,比如,在叙述榔头队同红大刀流血武斗的事件时,叙事者冷眼旁观,读者则直面古炉村“文革”暴力的仇恨相残、人性丑陋。在描写群众性场景时,作家主要采用这种不动声色、冷眼旁观的展示手法,戏剧性地呈现出古炉村“文革”的混乱与荒诞,给读者留下审视和反思的空间。

“文革”爆发时,贾平凹只有十三岁,四十多年后,在《古炉》中,他更多地透过小孩子狗尿苔的眼光,把自己当年的记忆和感触通过狗尿苔的所观所感表达出来。小说总体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但又依附于狗尿苔的视角,常常通过狗尿苔这个被人忽视甚至歧视的孩子的眼睛观察生活、叙述故事。然而,狗尿苔的眼光既纯净又混沌、既单纯又精怪,他眼中的古炉村真实中蕴藉含混、现实中夹杂离奇,使小说具有一种陌生化意味。首先,狗尿苔的眼光是纯净的,这个纯真善良的小孩子,虽然也是“文革”的受害者,但更是旁观者,作家利用狗尿苔的这种特殊身份,透过狗尿苔的纯净眼光,真实地再现“文革”、客观地叙述古炉村的人和事。其次,狗尿苔的眼光还是似懂非懂、迷迷糊糊的,他站在善的角度看古炉村的“文革”,却始终看不懂:人和人的关系何以越来越紧张?善的为何被欺负?恶的为何得不到惩处?老实巴交的村民为何变得凶神恶煞?……作家站在善的角度,利用狗尿苔似懂非懂的眼光去叙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黑白颠倒、善恶倒错的混沌世界,把“文革”的复杂性展现了出来。最后,狗尿苔的眼光又是精怪的,在他眼中,自然万物皆有生命,都能开口说话,有它们自己的喜怒哀乐:黑公鸡追求母鸡未果恼羞成怒;母鸡下了一颗蛋向红公鸡报喜;小猪为离别伤心流泪;被锯倒的桐树流出红红的血水……透过狗尿苔的眼光,我们看到一个神秘和谐的自然世界,这个自然世界与混乱残酷的人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使我们强烈感受到“文革”的混乱、人性的异化。小说偏重透过狗尿苔的复杂眼光,叙写古炉“文革”的复杂与荒诞,使作品在陌生化意味中更加厚重蕴藉。

三、差序格局和人物类型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文革”爆发后,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的古炉村村民,面对同一个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构成作家笔下的三种人物类型:乡村伦理秩序的维护者支书、善人,要打倒一切伦常秩序的颠覆者霸槽、麻子黑、秃子金,对社会秩序既无维护之力又无颠覆之心的调和者狗尿苔、蚕婆。

支书和善人都是乡村伦理秩序的坚决维护者。支书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党的干部,又是宗族长者。作为古炉村的最高领导,支书以精明威严“降服”村民,坚决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他精明强干,雷厉风行地抓生产、抓治安、抓社会风气。他严肃威严,“平日是个老虎,批评过这个也训斥过那个”,长期震慑了村里的不安分子。作为宗族长者,支书依靠道德伦理“感化”村民,努力巩固宗族伦常。他有人情味,操心开石的伤情、关心满盆的丧事,为村民树立了道德榜样。他爱护晚辈,村民欺负狗尿苔,他却对其关爱有加,叮咛他“不要惹事,乖乖的,爷就对你好”,显出长者的温和方正。从根本上支书还是一个不脱小农意识的农民,在制定政策、处理村务时,始终存有私心,比如他私买公房给儿子结婚、偷吃应当分给村民的牛肉。支书对乡村伦理秩序的维护,多少带上几分利己色彩,因为作为古炉村的领导者,维护既定的伦理秩序,也就等于保住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说支书对古炉伦理秩序的维护尚存几分利己色彩,那么善人则是完全无私地为维护伦常尽心尽力,在小说中,善人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象征。他本是出家人,不属于古炉村,是作家把这位佛家子弟送到古炉村。善人不但能治病接骨,还会给村民们说病,这实际是对异化心灵的疏导和救治。善人说病,说的是他誓死捍卫的伦常道,讲的是他笃信不疑的善孝德;他用善和爱感化村民,努力维护古炉村的伦常秩序,竭力修补千疮百孔的伦常道德。善人喋喋不休地说病,不知疲倦地救人,可是很少有人理解他的良苦用心:霸槽嫌他糊弄人,支书批他装神弄鬼,秃子金恼他封建顽固……在那个人性异化、是非颠倒的年代,善人注定维护不了善,维持不了每况愈下的伦理秩序,保护不了日益颓败的“差序格局”。小说末尾,目睹传统伦理道德的沦毁,善人万念俱灰怅然自焚,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作家对异化社会、异化时代的深刻批判。

霸槽是乡村伦理秩序的颠覆者。似乎天生就具有造反“气质”的他,把古炉村的秩序、道德、伦常搅了个底朝天。霸槽野心勃勃,竭力颠覆社会秩序:“文革”之前,我行我素的他拒不服从支书、队长的管理,不交提成不出工,干扰村务,引得一帮不安分子侧目;“文革”初始,野心勃勃的他把“文革”当成千载良机,借黄生生之威震慑支书、打砸抢烧破坏治安秩序;阴谋夺权的他借口瓷货账目有问题,拷问和诬陷支书,彻底颠覆“支书说了算”的社会秩序,正式确立唯我独尊的新格局。霸槽为所欲为,颠覆道德规范:为使自己的补胎生意兴隆,他竟然在公路上摔酒瓶子让过路的车刺破车胎;霸槽目无尊长,颠覆宗族伦常:面对祖父辈的支书,他不讲伦常直呼其名;他和杏开私下相好,让杏开未婚先孕,却目无尊长对准岳父满盆使强用恨。霸槽身上带有一股浓重的流氓气,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霸槽和阿Q,这两个时间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农民,同样的落后和异化,同样在困窘难耐的时候,“英武”地喊出“革这伙妈妈的命”①鲁迅:《阿Q正传》,《鲁迅全集》第1卷,第53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然而若论两人最为相似之处,恐怕要数他们造反的目的:阿Q幻想“革命”后成为未庄主宰,杀王胡、打小D;霸槽期望通过颠覆古炉村的旧秩序,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新差序格局。阿Q、霸槽抱着同样的利己目的,革他人的命,进自己的爵,为我们表演出何其相似的“革命”闹剧。

狗尿苔是乡村伦理秩序的调和者,贾平凹以长在臭墙角或干大粪上的一种有毒蘑菇给主人公命名,因其生长的是狗常抬腿尿尿的地方,因此被冠名为“狗尿苔”,小说中的狗尿苔地位之低下就可想而之了。他既听不懂善人口中的伦常道,也不理解派系间的勾心斗角,但他依照良心行事,遵守着伦理道德,调和伦理秩序。狗尿苔只重视人、不在乎派,在他看来参加榔头队、红大刀的都是人,没有派系分别、没有高低贵贱,他用发乎天性的善良调和两派的仇恨:榔头队发现灶火把毛主席塑像吊在脖颈,密谋以侮辱领袖罪揪斗他,狗尿苔得知后火速通知红大刀,救灶火一命;红大刀、榔头队为争夺窑厂真刀真枪地对峙,他不顾安危放出蜜蜂驱散众人,化解一场恶斗。狗尿苔忠厚善良,本能地调和人与人的紧张关系:看见天布在霸槽祖坟钉木橛子泄愤,他悄悄拔出木橛子,免去祸根;发现守灯刀割天布家的藤蔓解恨,他静静地平息风波。狗尿苔发自内心地尊老爱幼、遵守道德,某种程度上修补了伤痕累累的伦理秩序:支书被榔头队斗倒,村民或看热闹或落井下石,他却始终把支书当爷爷敬,不是冒着危险送东西,就是省下粮食给支书当口粮。狗尿苔迷迷糊糊地调和派系的仇恨、缓和人与人的紧张关系,这种调和注定无济于事,因为在“革文化命”的年代,作为儒家文化一部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势必被碾得粉碎;然而他从不计较得失,只是懵懵懂懂地做着利人利村的好事,成为异化社会一个充满人性光芒的“天使”。

“文革”的熊熊之火,“成就”了差序格局的颠覆者,吞噬了乡村伦常的维护者,困惑了伦理秩序的调和者。异化时代的劫难,将古炉村的伦理秩序碾得粉碎、“差序格局”彻底颠覆,也使古炉村村民本就落后、荒诞的人性变得更加异化和残忍。于是,古炉村像狗尿苔、善人、蚕婆一样人性健全的村民越来越少,而极其自私、争斗不休的异化村民却越来越多。这种人性的集体异化,正是那个异化年代的“杰作”。

贾平凹早期的创作受到过孙犁的影响,“用清新抒情的笔调描写乡村社会中人性人情之美,在情景交融中充满着诗情画意”,①杨剑龙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第26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抒发对乡土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抒情风格。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贾平凹发现“以往那些引以为荣的作品,是那样的如水般清浅,而社会生活和生活中的人也不是自己以往认为的那样单纯,那样美好”。②贾平凹:《贾平凹精选集》,第9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因此,他开始用写实的笔调叙写乡土,揭示乡村的丑陋和人性的丑恶,探索针砭国民性的病态,逐渐踏上鲁迅开创的乡土写实之路。在叙事方式上,《古炉》延续了《秦腔》以实写虚、虚实结合的写法,既以密实的流年式的笔法叙写乡村生活的原生态,又以似疯似傻人物的复杂眼光描述“文革”的荒诞性,《古炉》所揭示的人性丑恶和国民性病态,是作家亲身经历并已成为刻骨记忆的民族灾难的写照。

如果从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来看,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文革”的表现血淋淋的控诉多、理性的反思少;贾平凹在“文革”结束三十多年后,冷静回眸、理性反思,《古炉》用形象生动、富有乡土气息的笔触叙写出那“混沌的令人迷惘又迷醉的东西”,③贾平凹:《古炉》,第60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从文化伦理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可咀嚼的反思。在《古炉》的创作中,贾平凹坚守自我、独立思考④贾平凹在《长篇小说〈古炉〉后记》中说:“我感激着我的字画,字画收入使我没有了经济的压力,从而不再在写作中考虑市场,能让我安静地写,写我想写的东西。”见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后记》,《东吴学术》2010年创刊号。的创作方式,在这个商业化时代迎合市场迎合读者的倾向中,值得钦佩推崇。

《古炉》以细碎纷繁的生活故事、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叙写了一幕“差序格局”被打破后乡村的“文革”悲剧,成为一部真实朴质、发人深省的写实佳作。

猜你喜欢

支书贾平凹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秩序与自由
秩序
西安这座城
沈腾香:让“难坑”变“富谷”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