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学传统与“我们”*

2012-12-18王光东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民间现实

王光东

传统就像一条绵绵不尽的长河从“我们”身上流过,我们身处其中,根本就无法逃离它的浸润,因此从理论上讨论“我们”与传统的关系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它本来就是我们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再提起“传统”的问题呢?“传统”一旦成为“问题”被提出来时,它往往是与社会的变化发展相关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天再一次提起传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汇入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着改变,中国之外的文化力量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传统”问题的提出就是这种民族文化自觉的结果。二、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乡土社会”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巨变,大批农村人进入城市改变着乡村社会的结构形态,而且也在改变着乡村文化的构成因素,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观念”在今天生活中的意义的重新思考。如上诸方面都是在今天我们重说“传统”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中,我想重点从民间文学的角度谈谈文学与传统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与二十世纪不一样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八○后”和“九○后”的一些年轻作家的文学观念和文学表达方式都呈现出某种“反叛传统”的因素,另外由于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张炜、格非等人的创作都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面对这样复杂多样的文化格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文学的传统在今天文学中的意义呢?在我们面前横亘着多样的文学传统,既有古代文学的传统、民间文学的传统,又有现代启蒙文学的传统、左翼革命文学的传统,这多样的传统都会和我们今天的“文学和文化生活”发生关联,但我更愿意看到民间文学的传统能够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延续和呈现。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民间文学在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当一个时期的文学出现凝滞、缺乏活力的情况时,民间文学往往成为“文人文学”的资源。胡适就认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五四知识分子不仅重视“引车卖浆者”之流的民间语言,以适应传播新思想﹑新文学的需要,而且还在一九一八年发起了征集近世歌谣的运动并创办了《歌谣》周刊杂志。像刘半农的《瓦釜集》就是用民歌的形式仿作新民歌,把民歌的有益成分纳入到新诗的创作中。并且把对民歌的理论思考纳入到新诗理论的建设过程中。沈从文是位自觉地把民间审美资源纳入到创作中的作家,他对民间方言﹑歌谣﹑传说﹑故事在小说创作中的意义特别重视。一九四○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则是从民间立场展开乡村社会的叙述,并且由“下”而“上”地沟通民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达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目的。民间英雄叙事之于当代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传统戏曲改编中传达出的民间文化及其审美特点等等,都证明了民间文化﹑文学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进入新时期以来,民间文化和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就更为突出。汪曾祺的《受戒》和阎连科的《受活》就直接能看到“桃花源记”、“烂柯山的传说”等民间传说﹑故事在小说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张炜一系列描写人和自然关系的小说就联系着民间有关人和动、植物的幻化故事和传说,王润滋﹑贾平凹的某些小说与过去的“道德训诫”故事分不开,莫言的《红高粱》之于英雄传奇故事,《生死疲劳》之于民间想象的关系就更为明显,甚至可以说复苏了民间想象的传统。既然文学历史的发展证明“民间文学”与新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我们就没有理由忽视民间文学传统在今天创作中的意义。其次,从现实的角度看,民间文学中包含着我们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思想智慧。在中国当代社会“现代性”展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自然、人与道德、人与生命的关系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为了现代化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已严重威胁着自身的存在空间;在人与道德的关系上,人们趋利的物质化冲动已带来道德伦理精神的萎缩;在人与生命的关系上,技术理性对于人生命的压抑已使人们日益感到生命的困扰与焦虑。如此种种必然引起作家对于“现代性”的反思,而民间文学中呈现出的“万物有灵论”的特点,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那些“感恩的动物”又闪耀着忠义仁厚的道德伦理的光辉,在民间文学中“感恩的动物”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往往化为人形或以人的方式去拯救危难中的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想象。张炜在批判当代社会问题时,就不止一次地呼唤人与自然要重新建构新的伦理关系,人不能为了所谓的“现代性”的发展,只相信用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一切,他认为人是不可能只依靠自己就能生存的,大自然的荒芜必然带来人类心灵的荒芜。张炜这种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必然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与民间文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相遇,在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中发现思想的力量。也许有人会说传统民间文学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思想不适应今天现代化的生活,但是任何有价值的思想都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失去其伟大的光辉,人与自然、人与道德、人与生命这些在任何时代都会遭遇的问题必然促使人们从以往的历史中寻找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法。民间文学恰恰在这一点上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资源。第三,从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想象方式上看,民间文学对于今天的文学也有重要的意义。新世纪以来文学的想象力问题一直被大家所重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许多小说的叙述-想象的动力是与“欲望”密切相关的,当“物欲”成为想象的推动力时,小说也就在欲望产生、升腾与宣泄的过程中得以完成,生命的感性体验、本能直觉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而那种飞腾的想象力也就被“物欲”挤压在沉重的肉身周围不能自由驰骋。苏童在《文学想象力的民间资源》(《作家》二○○六年第十一期)中谈到民间文学的想象时说:“文学想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现实,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生活本身不提供彻底排遣的出口,只有寄托在想象上,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无望的现实,然后制作出一个有希望的现实。”这样的民间想象一方面与民间的底层社会生活有关系,另一方面又对抗现实,依靠想象完成有希望的人生,浸透着浓郁的审美化人生精神,具体在民间文学中就是人、神、鬼以及动、植物可以相通共生,人间、地狱、天堂可以自由来往,呈现出圆融博大的想象空间。民间文学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今天的文学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传统永远和我们生命相关,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它的力量。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民间现实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漫画:现实背后(下)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