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时代意蕴
2012-12-18滕翠华
■ 滕翠华/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时代意蕴
■ 滕翠华/文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幸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望30余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历程,最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环节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最璀璨的光环就是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处的时代语境相结合,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仅让中国找到了一条独特而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之处就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和动力。中国是在不断探索和求解自身发展道路的历程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破除和革新了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的迷信,打碎和超越了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神话,又增添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风格的新元素,从而跳出“样板模式”的窠臼,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一、制度特色
在中国发展的市场经济最根本最显著的特色是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1]“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2]可以说,将市场经济引入到社会主义制度中,为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弊端,重新激发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活力,提供了重要契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从深层次上看,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制度规范赋予市场经济建设特殊的内涵,开创出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地迈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就是通过公有制的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灵活性有机兼容,既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保证在社会公平公正中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实践已证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会在不断超越传统发展模式与西方发展模式中,更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高,将为世界总的发展图景增添绚丽的色彩。
二、发展特色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引领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断走向健全和完善。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内在规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宗旨,是以经济发展促民生,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标。从理论上说,经济模式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不同经济模式反映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不相同。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与体制有机结合的优越性,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市场经济模式置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契机下,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维度之中,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协同推进。
三、实践特色
与波兰、前苏联采用激进型改革方式发展市场经济不同,中国探索市场经济模式在理论认知和目标定位上经历了一个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明晰的渐进性过程。在改革的顺序上,首先进行体制外的改革,通过体制外的增量发展促进体制内的改革;在改革的层次上,总体上是先易后难;在改革的方式上,采用以点带面,小试点、大推进的辐射效应;在改革的策略上,走的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改革路线。最富改革特色的是,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道路。之所以选择这种道路,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不是经过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而形成,而是借由上层建筑的政权力量强制转变和发展而来,所以实践中必须以渐进性的方式逐步引导经济改革走向市场轨道,保证政策和举措的妥协性和时效性,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
四、效应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秉承包容性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顺利完成了“苏东回归”的计划后,西方的“聚光灯”再次投向了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上,不少西方国家煞费苦心地先后抛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然而,中国并没有被打垮,反而保持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中国的壮大更成为一支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美国雷默提出的“中国模式”,再度引起西方高层和学者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和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产生着巨大的溢出效应。在金融海啸的奇袭下,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1.7%中,中国的增量贡献达到35.4%;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1.9%,因中国的拉动,世界经济降幅缩小了0.8个百分点,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奇迹”将犹如涟漪效应一般,引导着世界朝着更加繁荣和谐的方向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时代挑战与时代回应
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既赢得了“中国奇迹”的赞誉,但更面对着来自“全球化挑战”与“中国转型与发展”的双重考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时代挑战
从国际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TO,无论从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开放型经济体系方面都催生了新的改革要求,加剧了各国制度竞争、效率和公平竞争的矛盾。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宏观政策、机制运行还是微观基础方面都存在较大落差,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市场体制显得尤为迫切。尤其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世界经济正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面临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因此,影响中国经济走向的外部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期。可以说,全球化与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历史赐予中国市场经济模式重新自我审视和转型、全面洗牌和创新的一次宝贵机遇。
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中国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定型”的长期性、过程性和艰巨性,凸显了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凸显了农业和农产品的弱势地位、工业化道路的升级转化、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化和发展方式转型等问题。有学者分析,“目前,中国窄方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没有完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更大范围宽方式的总体发展方式转换又被踢出;不发达经济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发达阶段的问题又来临;中国的特殊问题尚未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又涌出来。”[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等也凸显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时代回应
坚持科学发展。这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市场经济在制度的完善性、体系的合理性、功能的互补性、举措的时效性上。从宏观层面上,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从中观层面上,必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信息调节机制、动力竞争机制等。从微观层面上,必须增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竞争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坚持和谐发展。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问题,这是科学发展之首,也是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坚持和平发展。在全球大变革大调整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层次,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要共同应对全球化中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也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趋于成熟化、国际化、全球化。
全球金融危机升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时代价值与时代使命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及当前的欧债危机,就其性质和理论背景而言,都是资本主义进入了新自由主义范式危机的结果。拉美主要“样板”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革带来的是“改革衰退”,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政策失效;“休克疗法”使原苏东国家经济积重难返,出现“转型衰退”,坠入深谷难以自拔。而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却以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等斐然成就展现了自身巨大的魅力。同一转型时期呈现出的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比,再次证明并没有普适性的模式可供选择,必须走具有本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坚定而稳步地推进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
无论是全球金融寒流,还是当前的欧债危机,都昭示着在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完全自由的市场价值准则和发展模式并没有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反而可能成为“毒药”。但市场经济仍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于一种市场经济模式的最好评价,不是仅仅依赖学理上的论证,而更要倚重于发展成果的证实。回望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形成、成熟的发展历程,使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至不到2000万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改革方向,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之中,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二、切实有效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事实证明,政府在治理危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那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曾公开指出:“中国如果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那么是非常大的错误。我认为,应该保持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在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减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周期性、滞后性、盲目性等调节弊端,以及在公共产品供给、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失灵”等问题,更需要发挥政府在规划、金融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等中的主导作用来“熨平”经济发展的波动,保证中国经济体制顺利地从“转型”到“定型”转轨。
三、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开放
汲取以往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及其运行的中心,金融政策与杠杠发挥着重要的经济调节作用。中国必须在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时刻保持高度的金融安全和金融主权的意识,审慎地推进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不断加大金融体制内部的改革力度,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实现信息资源最优化共享,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并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即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由此归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彰显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其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更肩负着一种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它深刻体现了我们对以往经验模式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突破超越,体现了对新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科学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伟大实践熔炼出来的清醒而深刻的把握。我们坚信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写上市场经济,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现代化篇章的序言,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系教育部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09YJA710039);教育部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与我国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10YJA710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娟娟)
[1]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3.
[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3.
[3]常修泽.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J].当代经济,2009,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