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外交的世界影响力
2012-12-18李德芳
■ 李德芳/文
英国文化外交的世界影响力
■ 李德芳/文
在西方大国中,英国是开展文化外交比较晚的国家,但是其文化外交模式独具特色,不仅成为文化外交领域的后来居上者,其与时俱进的文化外交战略、官方与非官方机构相结合的文化外交推介机制也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冷战结束后,面对国际社会软实力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英国更加积极地对外开展文化外交,努力借文化外交提升其软实力,以期继续发挥其“帝国余晖”的世界影响力。梳理英国文化外交的历程、总结英国文化外交的运行机制和主要方式、探讨其成功经验,有助于全面了解英国的文化外交模式。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外交的开展和文化外交模式的建构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英国文化外交的历程
20世纪之前,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其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覆盖了几乎全球四分之一的地区,英国文化随着英国的炮舰政策在广大殖民地被广泛传播和接受,英国政府不屑于在英国文化的传播上投入资本,因此,直到一战前,文化外交对于英国政府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文化关系在维持大英帝国的影响力方面的重要性,文化外交被提上英国外交的议事日程。
一战至二战期间,加强与殖民地的文化联系是英国文化外交的重点所在。1923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关于非洲殖民地和埃及的教育政策,并决定在拉美国家创办学校推广英语教学和传播英国文化。同时,英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组BBC广播公司,把BBC纳入到英国文化外交体系中。到二战结束时,BBC已经推出了44种外语广播。为了推动英国文化教育、建设英国与海外长期友好关系,英国政府于1934年成立了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1940年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致力于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开展文化关系,先后在埃及、刚果、加纳、南美、爱尔兰等国设立了代表处。
二战结束后,为了挽救和恢复二战中遭到削弱的国际地位,英国政府更加重视以文化软实力弥补硬实力的不足,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战略相配合,英国文化外交确立了以英联邦、英语世界和欧洲为重点的“三环”文化外交战略,英国文化外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外交部英国文化委员会事务科于1943年设立,1945年升格为对外文化关系司,专门负责英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对外文化协议的签订和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拨款。在英国文化外交“第一环”的英联邦国家,英国文化外交的重点放在“英语以及英国艺术和科学的长期对外教学(援助)”,大力推动英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在“第二环”的加拿大、美国等英语世界,重点放在发展国家间教育、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上,着力改善英国在英语世界民众中的“缺乏亲和魅力的祖父式的老古董”形象,推销英国“充满活力和具有创造性的形象”;在“第三环”的欧洲,文化外交项目则以教育、文艺交流为主。
随着欧洲联合步伐的加快以及英国加入欧共体受挫,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文化外交的重点开始转向欧洲。1970年英法两国政府建立了“希思—蓬皮杜基金”,向两国青年互访、奖学金及民间交流提供资助。同时,英国还借音乐、戏剧等艺术的力量打开了与东欧和苏联进行文化交流的大门,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东欧和苏联密集地举办了一系列文艺交流活动。1963年,英国在苏联举办了“英伦文化节”。1993年,在英国政府正式颁布的题为《创造性的未来》的国际文化发展“战略”中,进一步明确了欧共体是英国文化外交发展的重点地区。[1]
冷战结束后,随着软实力竞争的加剧,国家形象越来越成为一国国际影响力发挥作用的重要筹码。为了“重塑”英国在国际社会的新形象,1997年以建设“新英国”纲领赢得大选的布莱尔政府上台后,英国文化外交开启了向全方位的公共外交转型的进程。同年秋天,英国政府推出了推广英国新形象的宣传片“新不列颠”和摇滚版的英国国歌《天佑吾皇》,年轻和时尚化的英国新形象运动开始运作。1998年4月,“动力英国”大型展览在伦敦第二届亚欧峰会期间高调亮相,展示了一个英国“创意和革新”的形象。从2004年开始,英国开始大规模在中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启动了“创意英国”主题活动,向世界传递英国“创意、多元包容、自由开放”的新形象。
“9·11事件”后,英国追随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严重削弱了英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好感度和可信度。为了挽救英国在阿拉伯世界严重下滑的国家形象,英国文化外交的重点开始转向阿拉伯世界,致力于弥合双方认识的鸿沟,营造理解和尊重的气氛。2005年,英国面向国内及海外穆斯林,先后主办了“激进的中间道路”和“展现信仰伊斯兰教的英国人”等多场巡讲,澄清“基地”组织对英国穆斯林政策的抹黑。2006年,英国外交部赞助下的“巴基斯坦青年议会”成立,以培养受过民主熏陶、温和世俗的穆斯林领导人。2008年3月11日,在英国政府资助下,BBC阿拉伯语电视新闻频道正式开播,每天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和电视辩论节目,其目标是“成为阿拉伯观众的耳朵和眼睛”,“通过诚实的报道而非宣传,来对抗蔓延在中东的极端思想,方便我们今后制服它”。[2]
英国文化外交的成功经验
一、官方与非官方机构相结合的文化外交推广机制
相较于其他西方大国政府在推行文化外交中的主导作用,英国的文化外交则更多的是借助非官方机构的力量推行文化外交。其中,政府机构只是负责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文化外交的具体实施则由大量的非官方机构承担。这种官方与非官方机构相结合的文化外交推介机制不仅避免了因政府干预过多而产生“文化侵略”的嫌疑,也使得英国的文化外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英国对外文化关系司是专门负责文化外交的官方机构,其职责主要有三项,一是负责对外文化政策的制定、对外文化协议的签订和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拨款;二是“协调外交部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关系”;三是直接领导驻外使领馆文化教育处的工作,并“协调英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系”。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文化外交的主要实施机构,主要提供英式英语教学、英国期刊、留学情报以及各领域消息、免费咨询等服务,“其工作重点及使用资金和援助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英国外交政策的取向”。在一些国家,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代表同时兼任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以便于更加方便地开展工作。此外,大量的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英国文化外交活动中来,诸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英国电影协会、大英博物馆等都在英国文化外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吸引了大批的参与者和参观者。
二、与国家利益诉求相适应的文化外交战略
与英国国家利益在不同时期的诉求相适应,英国的文化外交也在不断改变战略和策略。二战结束后,为了挽救和恢复英国在二战中遭到削弱的国际地位,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战略相配合,英国文化外交的重心主要放在英联邦国家、英语世界和欧洲,并针对不同目标国家实施差异化传播策略,重点放在语言传播和吸引精英群体对英国的向往。冷战结束后,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的需要,改变英国在世界公众中保守、古板的老旧英国形象,继续发挥英国的“帝国余晖”,英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开始从狭义的文化传播向注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交流并重转变。
在海外塑造更多亲英的精英,使英国在国际社会中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一直是英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目标。在全球物色精英并为他们留学英国提供咨询和其他帮助是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英国政府设立的志奋领奖学金、马歇尔奖学金和英联邦奖学金则为他们完成学业提供保障。留学英国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培育与他国精英关系的过程,而且可以确保这些留学人员带走的和此后拥有的是这个国家真实的形象,从而从观念上认同该国的行为,这无疑是英国政府“最合算的交易”。冷战结束后,随着软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英国政府意识到仅仅局限于精英路线的文化外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于是开始注重文化外交的“平民化”。目前体育外交、创意文化产品等大众文化交流项目已成为英国加强与他国普通民众沟通的重要方式。英国是板球的发源地,英国在向世界推广板球运动的过程中拉近了与他国民众的距离。如今板球运动在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几乎成为最受欢迎的运动,随着板球走向世界的还有英国的文化大国地位和影响力。以创意产业为主的大众文化交流项目也成为英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方面。从“007”系列电影到小说《哈利·波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海外“邦德迷”、“波特迷”,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更是世界最畅销的工具书之一,随着它们走向世界的还有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甚或思维方式。
三、借助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推行文化外交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接受了一国语言就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该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而认同该国的政策和制度。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无疑为英国文化外交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支撑。不断向世界推广英语,传播英国文化,一直是英国文化外交的首要任务。仅2010—2011年度,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世界各地设立的109个英语教学中心就为29.4万人提供了英语学习课程,并为全球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130万课时的课程培训。[3]
英语推广已经成为英国开展文化外交的开路先锋,不仅增强了英语的吸引力,也大大提升了英国的吸引力,表现之一就是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数量连年攀升。1979年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仅有8.8万,而仅2009—2010年度就有36万外国留学生涌入英国,以至于英国移民事务官员戴米恩·格林(Damian Green)表示,到英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之多难以继续维持下去,英国开始考虑要限制到英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4]
四、借助英联邦实施文化外交
英国拥有一个由53个国家组成的“大英文化圈”——英联邦,英国与其他英联邦国家间固有的历史、语言文化纽带,不仅为英国提供了一个进入、影响其他英联邦国家的独特通道,也成为英国借助英联邦国家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自20世纪30年代文化外交提上英国外交的议事日程以来,英国就非常注重在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开展文化外交。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大量消减教育经费时期,英国在英联邦国家的文化外交项目也没有中断。冷战后,尤其是在布莱尔政府“枢纽外交”思想指导下,英联邦在英国外交中的地位被重新提升,成为英国“枢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从中得到的“回报”也相当可观——英国仍然发挥着远远大于其国力的世界影响力,“帝国余晖”犹存。
同时,英国还积极借英联邦之力扩大英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与英国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英联邦已经成为英国文化外交走向世界的独特跳板。路透社在分析伦敦申奥成功的原因时指出,英国2002年成功举办了由53个国家参加的英联邦运动会,这无疑为伦敦申奥成功增加了重要的筹码,英联邦在此次申奥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英国影响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英国已经开始考虑“组建一队文化大使”,积极利用伦敦奥运会开展文化外交。
英国文化外交的效用分析
文化外交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英国在90多年的文化外交实践中,在与时俱进的外交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灵活多样的外交方式不断推动英国文化走向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而言,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升了英国的软实力。
一、造就了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
英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对外文化传播,尤其是英语的教育和培训。英国文化委员会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当地设立英语教学中心,目前,遍及世界各地的100多个英语教学中心不仅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大量的英语教学、培训和交流机会,还管理每年45万次之多的职业和专业英语考试,[5]这不仅保证了英国教学年输出超过100亿英镑的利润,更造就了英语在全球不断扩散的优势——全球有近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还有7亿人程度不同地使用英语,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激增,据英国文化委员会的研究,预计2015年全球将有20亿人学习英语。[6]如今,国际互联网80%的网页是英文网页,英语成为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国际贸易合同文件几乎全部用英文拟订,并以英文为正本语言,其他语言文只供参考。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使得英国比其他任何国家(美国除外)更能够便利地推动英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巩固了英联邦文化共同体
英语教学和培训以及提供奖学金吸引英联邦留学生到英国接受教育是英国在英联邦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亲英的英联邦国家政治精英,如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马拉维总统班达、加纳总统库福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印度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马来西亚总理赫曼等都有留学英国的经历,英国通过文化外交不仅维系和发展了与英联邦精英间的长期关系,也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对英政策。而英国在英联邦长达90多年的文化外交活动,也使英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英联邦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英联邦国家,英语成为各英联邦国家的通用(官方)语言、绝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中学和大学建制几乎完全按照英国模式创建,而大部分通过英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项目在英国留学的人员,回国后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2008年英联邦奖学金委员会进行的一次对曾经获得过该奖学金的人员的调查中,一位来自斯里兰卡的学者说:“通过英联邦奖学金,我曾在牛津大学学习金融法。这使我现在可以对我国的财政和经济管理施加重要的影响。”[7]
三、塑造了英国“创新、活力”的新形象
尽管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得英国在国际社会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形象遭到了极大的削弱,但经过英国文化外交的努力,总的来说,英国在世界基本上还是维持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尤其是“重塑不列颠”文化外交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英国在国际社会的“古董”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示和传递了现代、文明、进步的新英国形象。历时一年,耗资400万英镑的“创意英国”项目从商业、艺术、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向中国公众展示了开放的、包罗万象的、充满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现代英国形象,后来的一项评估显示,高达71%的被调查者对英国存在正面的看法。[8]而耗资235万英镑的针对新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的以“观念的十字路口”为主体的系列活动和在北美开展的以“新世界中的英国科技”为主题的文化外交活动,也极大地改善了英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形象。2007年3月6日,布莱尔在参观泰特现代美术馆时发表讲演指出,“艺术塑造了一个积极的、富有国际形象的英国”,“关心艺术的国度不仅仅只是一个更美好的国度,在21世纪,它也将会成为一个更成功的国度”。[9]
四、保持了“帝国余晖”的世界影响力
英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开展,以软实力弥补了英国因硬实力下降而导致的国际影响力的不足,保持了英国的“帝国余晖”,使英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远大于其国力的世界影响力。在英联邦国家,英国通过积极开展文化外交,不仅维系了一个拥有53个国家、遍及世界五大洲的英联邦文化共同体,而且以英联邦为跳板成功地向世界“输出”了英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形象。在欧洲,英国从被欧共体拒之门外到成为欧盟“三驾马车”之一,英国文化外交功不可没。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将其文化外交的重点转向欧洲,不断通过各种交流项目增进与欧洲各国民众的关系,使得英国不但被接纳为欧共体成员,而且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在欧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评论英国在《欧盟宪法条约》制定中的作用时指出:“欧盟各国普遍认同英国在条约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为之感到自豪。”[10]在全球国际政治舞台上,英国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而且在国际人权、环境保护、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例如,创始于1919年的英国救助儿童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慈善组织之一,长期致力于儿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儿童的教育、健康和保护,目前在12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
当然,英国的文化外交也并非没有缺憾,尤其是英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这一方面是英国文化外交的一些策略失误所致,如过多的单向信息灌输而不是双向的对话,未能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的人们沟通中的差异等,但另一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英国追随美国在中东的军事介入抵消了英国的文化外交努力。换句话说,不是英国的文化外交做得不够,而是没有处理好文化外交与外交政策的关系,穆斯林民众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反感使英国在中东的文化外交活动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聊城大学政管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徐海娜)
[1]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9,120.
[2] Lord Triesman, “Minister backs BBC Arabic TV”, The Guardians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05/ nov/30/broadcasting.Iraqandthemedia
[3] British Council, “annual report 2010/11”, [EB/OL],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new/PageFiles/13001/2010-11%20Annual-Report2.pdf, p.7, 2011-12-14
[4] “英限制留学生人数引发热议”, [EB/ OL],英伦网, http://www.bbc.co.uk/ukchina/ simp/uk_education/2010/09/100907_edu_ visaview.shtml, 2011-11-15
[5] 同[1]。
[6] 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到中国推销英语教育,[EB/OL],新闻晨报, http://news.sina.com.cn/e/2005-02-23/01535172520s.shtml,2011-12-23
[7] Rachel Day and Norman Geddes,“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ommonwealth Scholarships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sults of the Alumni Survey”, November 2008, p. 8, http://www.cscuk.org.uk/docs/ CSCEvaluationv5, pdf
[8] Mark Leonard and Andrew Small with Martin Rose, British Public Diplomacy in the‘Age of Schisms',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5, p. 3.
[9] “英国文化部总结10年创意产业发展成果”, [EB/OL],中关村创意产业网,http://www.ce.cn/cysc/cycy/cydt/200706/ 07/ t20070607_ 11633401.shtml, 2011-12-13
[10] 胡文涛.英国文化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之路[J].太平洋学报,20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