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茶花女的悲惨命运

2012-12-17李楠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茶花女妓女玛格丽特

李楠

一、《茶花女》故事梗概

《茶花女》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24-1895)的成名作。长篇小说《茶花女》通过一个出身贫苦、堕入娼门、苦于不能自拔的妓女玛格丽特的恋爱悲剧,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茶花女》是以自述的形式开始的,开场一幕便是绝代佳人玛格丽特去世后,其住处的物品被拍卖、还债。作者从参观茶花女的故居开始,一步步的了解她的故事并讲给读者。故事梗概如下: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因为她偏爱茶花,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摩里阿龙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玛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削减,玛格丽特入不敷出,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税务局长杜瓦先生的儿子阿尔芒·杜瓦,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阿尔芒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尔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阿尔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但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先生要求玛格丽特和阿尔芒断绝关系,为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

在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先生的要求下,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尔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生活。阿尔芒仍深深地怀念着玛格丽特,他又失魂落魄地来到巴黎。要玛格丽特与自己一同逃离,紧紧守着他们的爱情。玛格丽特说她不能那样,因为她已经起过誓,阿尔芒误以为她不愿放弃纸醉金迷的生活,便气愤地把玛格丽特羞辱了一番。

玛格丽特受了这场刺激,一病不起。阿尔芒伤心的离开她,出国了。新年快到了,玛格丽特的病情更严重了,但她始终没有再见到她心爱的人。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为她入殓。当阿尔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他。从日记中,阿尔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二、茶花女生活背景与命运

茶花女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展时期。在当时的环境下,尽管法律规定人人平等自由,但妓女,即使是时常穿梭于上流社会的高级妓女,交往的对象大多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其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很多上流社会的男人们都爱慕玛格丽特的美貌,想着如何让这世间尤物常伴自己左右;女人们也都羡慕她的美,有的人甚至羡慕她可以放纵自己,做八面玲珑的交际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亦可游刃有余的穿梭于不同的男人之间。但这些“上流人”却无法从心里真正接受玛格丽特这样的人,在他们眼中,无论多么爱慕或羡慕她,她也只是个妓女,是个玩物,她的地位是低下的,卑贱的。虚伪的道德、失业、饥饿使她接受贵族资产阶级的玩弄和蹂躏。由于虚伪的道德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深蒂固,即使出现了阿尔芒这样一个一度愿意对玛格丽特付出真心的人,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阶级思想的束缚和父亲的逼迫,放弃了爱情。当然,阿尔芒最初对于父亲的逼迫还是抵抗的,但他的父亲迪瓦尔是个彻彻底底的资产阶级顽固派,有很强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他一定要挽救儿子于“水火之中”。在严词开导儿子未获成功之后,他改变了策略。将目光转向玛格丽特,他把儿子支开,单独跟玛格丽特交谈,让她知道自己会破坏掉爱人的一切,名利、地位都会受她牵连,前程也会尽毁。这些话句句“在理”,使玛格丽特无法坚持己见,不得不怀着屈辱和悲愤,离开她心爱的阿尔芒,重回她刚跳出的火坑,“甘心情愿”地重操旧业。

一个穷苦的姑娘,孤身一人卖笑为生,她也曾放弃自己奢华的生活,打算与爱人过平淡、真诚的生活,但阶级隔阂不允许、命运不允许。正是这种资产阶级的道德评判标准,扼杀了玛格丽特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权利。美貌存在时,受到万千男人的追捧,而年纪轻轻就被生活所累,患病而死时却没有亲人、没有爱人、没有朋友,只有好心的邻居将她入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加上茶花女的“特殊”身份,必将注定她悲剧人生结果。

三、茶花女悲惨命运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玛格丽特生活的年代处于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末期。这是法国资本主义由上升转向没落的时期。此时资产阶级的思想膨胀,为了满足欲求,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妓女成为一种合法的职业。与此同时,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迫于生活压力,不少年轻的女孩儿堕入了妓女的行列。玛格丽特出身贫苦,当她初入巴黎社会时,在谋生中目睹了人欲横流的上流社会所过的奢华、淫靡的生活,她不得不满怀屈辱地穿梭于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终日被达官贵人的包围和玩弄。尽管玛格丽特凭着自己美丽的外表和出色的交际手段成为了有名的高级妓女,但终究也只是荒淫无耻的资产阶级贵族老爷们的玩物。正如玛格丽特对自己的描述:“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满足不了他们的虚荣,他们就会抛弃我们。”她在锦衣玉食的背后,忍受着资产阶级的阔佬们无法想象的辛酸苦楚。她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尽折磨。每天都要强颜欢笑的陪着似乎很需要她的达官贵人,一个一个地去迎合他们的喜好,讨他们欢喜,才能换来自己为了保持住高级妓女的排场所需的费用。但与此同时,她收获任何真爱和感情,阔佬们对她的需要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奢靡、荒淫的欲望。对于这些终日满足自己欲望的妓女们,没有几个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人能够真正看得起她们,别说朋友,有的人甚至都不把她们当人,而只是自己需要的货物,可以用钱来买的货物。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命运也有预言:“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之后,像一条野狗似的死去。”她言中了,在她饱受病痛折磨时,失去年轻的生命时,那些曾经好似离不开她、跟她说过无数甜言蜜语的阔佬们都不曾看过她一眼,没有对她的死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悲痛、惋惜、甚至些许的同情。

当然,有一个人听闻她的死讯后,是悲痛欲绝的,他就是她的挚爱、无法相守相伴的阿尔芒。阿尔芒在玛格丽特死后,由于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而替她迁坟,为了铺满了白色茶花。这是他唯一能为她做的。而她最想要的爱情和平凡生活,他却给不了。尽管他肯为爱同她一起生活;她肯为爱放弃奢华生活和达官贵人们的资助,但最终他们也没能真正在一起。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始终都无法摆脱阶级思想的束缚。阶级观念的根深蒂固使阿尔芒没有与玛格丽特结婚的想法,即使有爱,也只是可以一起生活,无法突破思想束缚,谈婚论嫁。而阿尔芒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卫道士,也亲手摧毁了这段爱情。他摧毁的不只是儿子的爱情,而且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

玛格丽特一生几乎全都笼罩在债主们逼债的阴影中,甚至在她弥留之际,债主们也不肯放松,只等她走就开始拍卖她的一切来收回自己的借款。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的铮狞面目。

2、个人因素

玛格丽特悲剧的造成除了社会因素外,也有她和阿尔芒的性格因素。玛格丽特堕入风尘后,长期受到各个达官贵人的资助,出入上流社会的活动,习惯了风花雪月、锦衣玉食的生活。当她收获真爱时,她确实试图放弃自己荒淫的生活,去过平凡的日子,但在受到阿尔芒父亲的阻碍时,她表现出了性格上软弱的一面,选择了放弃爱情,这一方面是由于她实在无法通过一己之力来抵抗顽固的资产阶级思想;另一方面在她受到逼迫妥协后,她也可以选择自己辛苦度日,而不是重返往日的奢靡、腐化的生活,这表现出玛格丽特对于昔日的生活多少还是有所眷恋的。这些都为她将来的悲惨命运奠定了基础。

玛格丽特的情人阿尔芒,用情来追求她,在金钱上是无法满足她的巨额开支的。但他的情,一方面出于对玛格丽特容貌的眷恋,一方面他又不十分信任玛格丽特,他很难相信一个像玛格丽特这样游走于上流社会的尤物会对他付出真心。当本身就不十分坚固的感情遇到阻碍时,阿尔芒选择了退缩,他认为是玛格丽特背叛了他。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推理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为什么他的情人会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他而去,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他轻易的相信玛格丽特的背叛是因为他对妓女的职业偏见和歧视。这些也为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总结

在当时的年代和阶级思想严重的情况下,当玛格丽特遭遇阿尔芒父亲的逼迫时,尝试寻找既不伤害阿尔芒及其家人又能保住自己爱情的两全方法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她再坚强一些,努力去尝试,或许她可以成功。而在经历了这种艰辛后,她收获的将不只是爱情,还有安定的生活,这样她可能会改变自己失去爱情和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当然,这种根深蒂固的阶级矛盾是不会通过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个人努力而改变的,但如果他们肯尝试,或许会是个革命性的开端。

猜你喜欢

茶花女妓女玛格丽特
逃家小兔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悲惨结局
玛格丽特拒绝给费雯·丽签名赠书
茶花女吊灯
歌剧《茶花女》剧照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受到皇帝褒奖的妓女将军
COME IN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