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年代的情爱及其限度:以1950年代婚外恋题材小说为中心的考察

2012-12-17肖进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李克丽亚情爱

肖进

1950年婚姻法颁布之后,全国掀起了反对封建包办,争取婚姻自由的热潮。这一现象自然引起了文学上的关注。在建国初期以婚姻题材为主题的创作中,以马烽的《结婚》和谷峪的《新事新办》为代表,大多从对婚姻法的宣传、呼应上着手,用文学手法对人们群众行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是,也有一些描写婚外恋情的作品把思考的触角伸向婚姻的深层,从家庭婚姻的矛盾、分裂中寻求意义。其中,以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和丰村的《美丽》等小说较具有典型性。这些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主线,即着重体现出革命、婚姻与“情爱”交错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给我们留下了50年代婚姻的复杂图景。

一、“新的人物”:情爱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夫妇之间》并非一篇直接表现革命年代中的情爱的小说。但这篇小说中塑造的“新人”形象以及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描写,已经为情爱的出场做好了铺垫。不过,这显然不是萧也牧的本意。在他的检讨《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中,他这样回顾写作的缘起:

写《我们夫妇之间》的原来企图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来表现一个新的人物,这个人物有着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旧的生活习惯不可调和;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倔强的,直爽的,然而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有些急躁,有些狭隘。但这些缺点并非是本质的,这个人物就是小说中的张同志。为了烘托这个人物,拉了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李克来作陪衬。①

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中,作者所倾力表现的“新的人物”并不是张同志,而是处处受到批判的李克。李克是一个十分符合革命日常化的真实人物。他在城市接受教育和熏陶,在烽火中从事革命工作,当最后归来的时候,他的所言所感所为所喜,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他与城市的内在关联。

李克的新人形象主要体现在,作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他对新鲜而陌生的城市生活充满热切的向往和期待。小说的第二部分写他们进城,作者通过李克的眼睛述说他所看到的城市:“这城市,我也是第一次来,但那些高楼大厦,那些丝织的窗帘,有花的地毯,那些沙发,那些洁净的街道,霓虹灯,那些从跳舞厅里传出来的爵士乐……对我是那样的熟悉,调和……好像回到了故乡一样。这一切对我发出强烈的诱惑,连走路也觉得分外轻松……”以至于“我暗暗地想:新的生活开始了!”

当然,作为“陪衬”,作者并没有在李克身上花费太多的笔墨,都是把他放在与张同志相对比的状况下进行叙述的,在几件日常琐事上,比如吃饭,抽烟,稿费事件和跳舞,都是与张同志的行为有鲜明的对比。不过,也正是在这几件事上,李克对吃饭、抽烟的讲究,对稿费的预算(买皮鞋,纸烟,看电影,吃冰淇淋),对文娱活动(跳舞)的爱好,充分地表现出他从战争年代的革命者向建设年代的日常生活中的“城里人”的转变。也就是说,李克的“新”,并不是建立在同张同志的落后作斗争和努力改造她的行为上,而恰恰是落实在看起来似乎与这些并无多大关联的“负面”表现上,正是借助于这些“负面叙述”,李克的“新人”形象逐渐的站立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正是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面,李克同张同志的感情有了裂痕。因为他们的“感情、爱好、趣味……差别是这样的大”。这说明,在进城后的日常化环境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张同志成了一个永远都走不进去的陌生人,而作为情爱产生的场所的城市日常化环境已经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克和张同志之间的隔膜已经不可避免的产生。因此,他们婚姻之间出现裂痕也是自然而然了。这样,在对“新的人物”的处理上,萧也牧的写作企图和文本叙述实际上形成了一条裂隙:创作企图上力求树立的“新人”在文本中却成为“落后”的典型,作为“陪衬”人物的李克在读者面前却愈加生动起来。这也是这篇小说日后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二、婚姻内外:“情爱”的发展及其限制

较之于《我们夫妇之间》“情爱”缺席在场的朦胧状态,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则是有意识的把“情爱”作为考察的对象。他在创作谈中明确的指出:“有好久了,我想写一篇反映夫妻生活中的道德观点、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作品”,并且“要按着生活本身的样子把它再现出来”②。

如果说在李克和张同志那里,进城后的革命日常化环境中,“情爱”的表现还相当“暧昧”,李克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还只是在内心盘旋不定,从而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弱化了“情爱”的力量的话,那么,到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在“我”(技术员)和妻(团支书)之间,已经有了一个第三者的存在。“情爱”不仅有了实质性的变化,而且更指向了人物的内心。“我”通过同第三者的密切交往,达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了将“情爱”观念转换成现实的情感基础。而在第三者加入情感博弈之后,以革命道德为价值主体的女性又将怎样守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婚姻?

作为革命干部,团支书已经与刚刚进城时的张同志形象大为不同。虽然她也很质朴,在家庭生活上勤俭节约,追求政治进步,有很强的党性原则,不太讲求生活情调,但她已然走出了张同志在进城之初的陌生和不适应,融入了城市的日常生活,在新的岗位上享受生活的乐趣,并且收获了爱情的成果。这样的生活对团支书这样的革命者来说应当是美满的。但是,加丽亚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世界的均衡。加丽亚是设计院的雕塑师,刚从艺术学院毕业,年轻,漂亮,有风度,富于艺术气质。加丽亚的这些特点引起了作为设计员的“我”的注意。在与加丽亚的接触交往中,爱情逐渐转移,家庭生活的危机开始出现……很明显,在《在悬崖上》中,邓友梅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质朴的革命干部和富有风度的艺术家。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定位。在团支书那里,她所接受的革命教育和所从事的革命事业,都塑造了她处处追求革命的进步,政治的进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这样来要求自己。因此,她在无形之中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政治化了。而对于加丽亚来说,她的出身(父亲是音乐家,母亲是个德国人)就足以保证她能在一个充满温情、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下成长,这是一个完全和革命无缘的环境,造就了她个性上的自由,放任,艺术学院的学习又赋予她艺术家的气质。她对生活的态度自然吸引周围的人的关注,但她对生活的随便又引起人们对她“轻浮”的指责。

虽然从个人趣味和价值取向上,“我”和加丽亚都有走到一起的可能性,但是,作者既然把写作《在悬崖上》的主观意图落在“我”的应该回头上,那么,加丽亚就必须在叙述层面上成为大多数人谴责的对象。小说对加丽亚设计了一系列的限制,以达到最后问题的解决。如科长透露加丽亚曾在艺术学院受过处分,周围同事们对加丽亚道德堕落的议论,最后作者让“我”受到加丽亚的拒绝而感受到加丽亚对生活的轻浮态度,从而回心转意。如果从这个结尾来看,“我”与妻子的和好似乎显示了革命道德对“情爱欲望”的胜利,但在实际上,“我”并未曾在思想上主动回头,“我”的回头是被拒绝后的无奈之举,在内心的情感、兴趣,审美观点上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与其说这个结果是证明革命道德力量之强大,还不如说是“情爱”欲望在发展中自我调控的结果。

虽然如此,“情爱”还是遭遇了挫折。“我”被拒绝之后又回到家庭。表面看问题是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假如加丽亚不拒绝呢,假如她答允他的求婚,那以后会怎么样呢?”

在谈及《在悬崖上》的写作动机时,邓友梅曾经明确地点明原因:“有一个时期我在党内担任了一点工作,直接间接处理了好几件离婚事件。每接触一次这种事件,都在我心中留下一道隐隐作痛的痕迹。……我体会到了夫妻生活对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深刻的影响。我懂得每一张申请离婚的纸条后面隐藏着多少辛酸、失望、眼泪和痛苦的不眠之夜。”“我……觉着没有替那些女同志呼喊出来时一椿罪过……豁出去被人说我思想有问题,也要按照生活本身的样子把它再现出来。”③在这个交代中,邓友梅是将“情爱”的问题放在现实离婚事件和女性因离婚带来的痛苦问题上,似乎只要干预了这种离婚行为,就能够解决家庭婚姻方面的问题。然而事实并不如此简单。

50年代中期,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和宣传,婚姻自由成了人们追求真爱和幸福的法律根据。在受夫权、族权压迫的农村妇女要求离婚的潮涌下,另一股暗流也在波动,那就是城市干部离婚现象。“早在整个《婚姻法》起草和修改过程中,争论最大的是有关离婚自由的问题。有的人反对离婚自由,一是怕离婚太自由了必定因触动到一部分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而遭到反对,不利于社会稳定;二是怕一些干部进城后,以‘离婚自由’为借口,另寻新爱,抛弃原配”④。这两个问题如何应对是立法者首先要考虑的难题。婚姻法颁布后,农村妇女离婚情况最多……⑤,其次就是干部离婚现象比较严重。如河北省博野县法院对1950─1952年11月间离婚案件统计表明,农民离婚最多,共199人;干部次之,共21人;其下依次为军人12人、反革命9人、工人8人、商人7人、知识份子4人。

如果将上述现象和邓友梅的担忧结合起来读解的话,大概可以理解作者在处理“情爱”与婚姻问题上的多重顾虑。一方面,对第三者的明确的批判态度,仍然相当明显地体现出作者试图以革命、家庭资源去批判“情爱”对象的自私和道德堕落,以挽救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另一方面,从文本的推进中似乎又不难触摸到,“情爱”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某种情感的正当性——如果将对幸福爱情的追求视作人性的本源的话,那么现实中的“加丽亚”也许更可能会接受“我”的求婚。实质上,这样的一种拒绝所显示的,并不是“情爱”本身的力量,而是社会、政治、家庭与文本合谋的结果。

三、守望:爱是不能忘记的

也许是对邓友梅在《在悬崖上》中对“情爱”浅尝辄止的不满足,1957年丰村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美丽》。某种程度上,《美丽》可以说是《在悬崖上》的续篇:它对“情爱”已经发生却又不能结合的情况作了更大限度的挖掘和探索。

如果说在李克和加丽亚那里,“情爱”环境(机关、舞会、电影院、音乐会等等)的设置和“情爱”对象的形象诱惑(美丽、有风度、有艺术气质)是构成“情爱”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的话,那么,到了《美丽》中的季玉洁这里,对“情爱”的理解显然更加深入:“情爱”不仅涵盖了上述两者,而且更指向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一个革命女性为革命忘我的工作,在对首长的工作协助与生活关怀之中,逐渐地萌发了爱情的根芽。在这里,第三者是以一个忘我工作的革命者而不是生活“腐化堕落”的“小资产阶级”形象出现的,“情爱”所由发生的原因产生于工作、生活之中的协助、关怀。在这种情形下,“情爱”似乎有了较为正当的理由和较为深厚的根基,似乎可以顺理成章的走向婚姻的殿堂。而且,季玉洁的爱不是加丽亚式的“虚浮”的浮在表面的,也不是为了“获取”而去爱,而是发自内心的质朴的、全身心的奉献的爱。我们可以看到,季玉洁与秘书长的爱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第三者的“情爱”观念,诠释了全新的“情爱”内涵:爱并不只是获取,也可以是给予。季玉洁在可以实现自己爱的希冀的时候选择放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颗美丽的爱的心灵。而《美丽》对“情爱”的守望姿态的处理最终导致了革命年代“情爱”内质的蜕变。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小说中体现的这种“情爱”蜕变?

首先,作为50年代描写婚外恋情的小说,《美丽》第一次把第三者作为正面人物进行叙述,并且着重表现了季玉洁在整个“情爱”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在此之前,作为党的干部,季玉洁曾向机关支部书记汇报自己的这种情况,希望得到党的帮助。支部书记在听取她的报告时,怀疑她这样对秘书长的态度是存在一种向上爬的思想,要她检查自己的思想动机,并向党保证。因此,道德十字架之外,党在政治上对她的不信任是季玉洁所承受的第二重压力。当季玉洁向党保证不对首长有任何不良的想法时,她已经开始关上与何秘书长结婚的这扇门。不过当她想放弃自己的职责,不再去照顾秘书长时,她的良心又不允许她这样做,她在他的面前会忘记自己,忘记一切。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面对“合情”,但不“合理”“合法”的爱情,革命者季玉洁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爱情之于她,既是一扇幸福的柴门,又横亘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当秘书长向她求婚时,她选择了拒绝。虽然她还深爱着这个人,但只能把这份爱压入心底。用繁忙的革命工作来冲淡自己爱的痛苦。

作者丰村在自述中说,自己之所以会写这篇小说,是因为“1955年,周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著名报告,启发、教育了我”,小说写的“仅仅是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工作,勇于生活的普通青年知识分子。小说里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件,只不过写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⑥如果将丰村的自述与小说《美丽》结合起来解读的话,我们大概可以理解小说中的季玉洁形象的复杂性。一方面,作者对她的塑造,是以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定位来完成的,季玉洁身上负载着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似乎又不难看出,季玉洁与加丽亚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可以说,作者在处理季玉洁这个人物时,写作的企图和文本的叙述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作为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在开篇就说“这是今天现实中的一个故事,自然它是真实的”),文本又不可能不对当时的现实置之不顾,这就在某种意义上反而体现出文本的丰富性。而小说对“情爱”的结局的处置,更进一步呈现了50年代家庭婚姻与“情爱”关系的多重面向。

在50年代狂热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婚姻对于一个家庭固然重要,但是婚姻的取舍却总是以政治标准为导向,这种革命/政治产生的婚姻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情感基础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当革命进入日常化生活之后,婚外感情的介入对“革命婚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基于50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无论是作为文本中的叙事发展还是现实中的真实反映,“情爱”的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甚至可能会到来严厉的惩罚。文本的限度受制于特定年代的政治文化环境约束,虽然给我们呈现出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却也留下了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譬如对于如何理解革命社会中“爱情”与“革命”的关系,“情爱”在特殊年代的合法性等问题,尚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考察分析。

注释:

①萧也牧:《我一定要切实改正错误》,《文艺报》第5卷第1期,1951年10月25日。

②③邓友梅:《致读者和批评家》,《处女地》1957年2月号。

④王思梅:《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党的文献》2010年第3期。

⑤参见肖爱国《建国初期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和被杀现象研究》,《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

⑥《丰村小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页。

猜你喜欢

李克丽亚情爱
良相的标准
40年前他在战火硝烟中收发电码 40年后他在关爱事业中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情爱永恒
人在何时最清醒
亡命鸡礼花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
我的莫丽亚
情爱感怀
告别“文战”,来一场情爱“野战CS”
Method of military software security and vulnerability testing based on process mu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