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澳大利亚工党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的转型*
2012-12-15赵婷
赵 婷
二战后澳大利亚工党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的转型*
赵 婷
澳大利亚工党是澳大利亚政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党,历史悠久,执政经验丰富。自1891年成立以来,工党一直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由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的转变。随着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工党相应地对其指导思想、群众基础、与工会的关系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这些改革举措也是工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型的具体表现。通过转型,工党在联邦大选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增强了政党适应性,扩大了选民基础。
澳大利亚;工党;群众型政党;全方位政党;政党转型
澳大利亚工党成立于1891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党。自成立以来,工党在澳大利亚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与自由党轮流执政。1983—1996年工党曾连续执政13年,且自2007年以来蝉联执政。
工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其政党的转型是分不开的。一般而言,转型意味着变革,是指在形态、外观、结构、性质、倾向、特性、背景等方面的变化和调整。目前,工党已由一个成立之初的群众型的政党,逐渐成长为一个现代性的全方位政党②本文中使用的“群众型政党”、“全方位政党”都是政党类型学研究中的名词。在关注组织形态的政党类型学研究成果中,迪韦尔热、基希海默尔、维尔、卡茨以及梅尔等政治学者的研究影响是比较大的。虽然他们对“群众型政党”、“全方位政党”的论述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说,对其基本特征的描述还是一致的。。
群众型政党指的是既具有群众性成员基础又具有明确永久性组织的政党组织形态。群众型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党章和党纲,其中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对党组织以及党员参与决策和党内选举的程序,对党的目标包括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都有正式的规定;普通党员对所属政党有高度的认同且积极地参与党内生活;议会党团、基层组织要明确地服从于党中央①参见徐峰《当代西方政党组织形态变化述评》,载《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柴宝勇《西方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关系》,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2期。。全方位政党是随着公民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日益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政党组织形态。它可以被认为是全力追寻选票的政党,以领袖为中心的政党,与利益集团捆绑在一起的政党,或者是三种特点都具备的党。
全方位政党与群众型政党的主要区别在于:全方位政党不再单单以某一特定的阶层为阶级基础,而是广泛吸收各阶层的选民;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选票,全方位政党往往要根据最大多数选民的要求和利益来制定政策和纲领,不能只根据党的利益和要求;全方位政党的基层党组织不再是它唯一依靠的对象,其他各种更为灵活和方便的选举组织及群众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②参见李路曲《论欧美政党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的变迁》,载《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一、澳大利亚工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型的动因
政党转型是政党增强自身适应性的必然结果。二战后爆发的规模空前的新科技革命,引发了澳大利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工党的传统形象和政策遭到许多批评,在与自由党的竞争中也处于劣势,1949年工党下台后连续在野23年,直到1972年才又重新上台执政。这些因素都促使工党对自身作出了一系列改变和调整。
1.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澳大利亚经济结构有很大变化。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从战前不到20%升至1960—1961年的约29%,并在60年代一直保持这个水平。农业生产虽继续有所发展,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却猛烈下降,即从战前约占23%降至1960—1961年约占13%,而且60年代继续下降,到1970—1971年约占7%。矿业部门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原先就不大,长期约占2%,在60年代末出现矿业景气后才迅速上升。服务业部门一直稳步上升,到1970—1971年上升到约占63%。从就业结构变化来说,农业部门所占总就业比重早就开始下降,从农业部门流出的劳动力几乎全都流入服务业部门。战前1940—1941年,农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为19%,20世纪50年代降到13%,以后20年再从11%降到6.5%。制造业部门50年代就业比重为28%,60年代变动不大,70年代降到20%。由于其他产业部门流出或节约的劳动力都流入服务业部门,所以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50年代占57%,60年代末升到65%,70年代末再升到72%。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越来越高③以上经济数据参见陈国庆《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二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经过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白领阶层越来越多。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的变化。1966年,蓝领工人在就业人数中大约占到55%,但是这个比例逐年呈下降趋势,到2011年,只占就业总人数的30%左右。而白领工人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则是递升的,从45%上升到到70%。可见,传统的蓝领阶层是不断缩减的,而白领等新兴阶层的人数是逐年上升的。
图1:1966-2011年澳大利亚总就业人数中蓝领职业与白领职业人数比例
如何巩固自己的群众基础,如何更广泛地代表中间阶层党员利益,如何扩大自己的选民基础,是澳大利亚工党战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澳大利亚工党不得不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型的重要原因。
2.工党和自由党竞争执政权力的需要
1949年工党下台后,在政坛上就丧失了执政权,很多次选举均失利,连续在野23年,直到1972年才又重新上台执政。20世纪70年代末,工党接连输掉了1975年、1977年的大选,陷入危机状态。为了能够上台执政,与自由党竞争执政权力,必须对自身作出改变。
战后工党的一些领导人也积极推动政党转变。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和西里尔·温德姆(Cyril Windom)都认为,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使工党失去了它原先的显著地位。对工党来说,阶级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惠特拉姆表示,增加工资已不再是争取平等最主要的方式了,新技术革命在改变这个世界,白领工人正在大规模的增加①E.G.Whitlam,“ Address to Melbourne Trades Hall Council,Labor Day Dinner”,ALP Papers,11th March 1967,pp2-3.。蓝领工人正在失去他们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上的中心地位。温德姆在党的一次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这个观点,他说:“在现代社会谈到‘工人’,‘工人阶级’或者‘社会下层’,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时候会有些攻击的意味。税务委员会的报告显示,不是所有的汽车、轮船和度假村都是归‘老板’所有的。”②C.Wyndham,“Party Reorganisation- Recommendations of the General Secretaty”,ALP Papers,11th March 1967,p19.传统的工党观点(指工人阶级受资本主义剥削)受到冲击,因为现在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像19世纪那么贫穷了。他们拥有自己的住所,有不错的收入,有车子,有股票。所以,工党如果再宣传工人阶级受资本主义剥削已经不太能深入人心了。早在1963年,惠特拉姆就批评工党在“制定和宣传政策的现代化”方面的失败。在1964年,温德姆指出工党需要“向前看”。1965年在党的改组会议上,温德姆建议工党的政策制定方式要发生大的改变③Terry Irving,Sean Scalmer,“The Public Sphere and Party Change:Explaining the Modernisation of 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in the 1960s”,Labour History Review ,Summer 2000,Vol.65 Issue2,pp227 -246.。
3.工党的传统政治遭到诸多批评
对于工党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党老化,政策形成机制被批评为缓慢和不灵活。特别是在专业管理阶层的期刊上,比如《异议》(Dissent)和《澳大利亚季刊》(Australian Quarterly),工党的思想被描述为“脱离当代社会的现实”,“只与50年前的时代相联系”④Jupp,“The Base:a symposium on ALP Policy”,Dissent,Winter1963,Vol3,No2,p8;D.Rawson,“The ALP Federal Machine”,Australian Quarterly,Vol.37,No.3,September,1965,p32.,而各阶层的公民已拥有独立的政治观点。(2)效率低下。正如评论家克莱顿·伯恩斯所说:“工党享受合理的国家权力分配的前景主要取决于……放弃传统,建立高效的现代化政治机制。”⑤Creighton Burns,“Labor Traumas”,Dissent,Vol.4,No.1,Autumn,1964,p9.(3)工党的政策实践使其在选举中处于弱势,不切合变化着的社会。
工党还被认为是一个工会主导的党,这被用来解释工党多次选举失败的原因。工党历史学家罗森(Don Rawson)认为,这是一条铁律,即“工党由工会主导的话,它很可能在选举上失败;而工党是由政治家主导的话,在选举上就有可能成功”⑥Creighton Burns,“labor Traumas”,Dissent,Vol.4,No.1,Autumn,1964,p8;D.Rawson,“Bringing Back the Pollies”,Dissent,No.18,Spring1966,p31.。
二、澳大利亚工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型的主要举措和表现
根据上文对群众型政党和全方位政党的界定,笔者认为,澳大利亚工党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在指导思想方面,逐步淡化其意识形态色彩;在群众基础方面,逐步扩大选民基础,大力吸收各阶层党员;在与工会的关系方面,逐步减少对工会财政的依赖,更多寻求社会捐赠等。
1.淡化意识形态色彩,逐步走向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工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工会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再到“第三条道路”的一个过程。总的来说,也是其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一个过程。
工党成立之初,受工会主义影响比较大。工会在工党的建立和发展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强大的工人运动的支持下,工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几个小联盟发展为在议会中拥有众多议员,在社会上拥有广泛支持的大党。虽然工党也吸收个人党员,但数量有限,90%以上的党员是工会会员。
二战后,工党在意识形态上的立场逐渐后退。其主要表现是努力淡化工党对国有化的允诺,宣布国有化不合乎宪法要求,或者是与澳大利亚的社会实际情况不符合。工党在1957年的大会上明确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其目标和纲领逐渐温和化,一步步放弃了对国有化和社会化的追求。在经济上也由直接控制改变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在政治上主张机会平等。
20世纪80年代,工党重新掌权之后,吸收和借鉴了同一时期新保守主义者所称道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并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和经济理性主义作为指导自己进行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①在《澳大利亚政治指南》中,它被称为“economic nationalism”或者“new right”,认为其实践始于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在各自国家执政。。在1982年的工党代表大会上,工党进行了自1921年以来对它的目标最根本性的重新修订。新纲领明确规定:“澳大利亚工党是一个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它的目标是在工业生产、分配交换领域实现民主的社会主义化,从某种程度上,消除剥削和上述领域中其他反社会现象。”②秦德占:《塑造与变革:澳大利亚工党社会政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在霍克和基廷当政时期(1983—1996),工党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始追求经济理性主义,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削减关税、重要部门的私有化、紧缩财政、外国投资法规自由化,及加强对福利资格的管理等等。
从工党指导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工党已经不再是最初成立时的样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色彩被大大减弱,突出了党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色彩,追求更实用主义的理论政策。这样,在制定政策和纲领的时候,工党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选票和选民,就要注重最大多数选民的利益和要求,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单单把工会的利益放在首位。
比如说,在1983—1996年工党执政时期,工党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原有高度集中化的强制仲裁劳资关系体系进行改革。结果是仲裁制度被大大削弱,雇员可直接与其雇主谈判,工会的权利也被大大削弱。劳资关系向自主协商的方向发展,改革后的劳资关系体系有助于维护劳资双方的利益,减少劳资纠纷和摩擦。另外,工党也改变了一味偏袒工会的做法,有助于其吸收更多阶层的选民。
2.面向全社会发展党员,扩大选民基础
工党成立之初,以工会会员为集体成员,这样长时期内工党在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经费支持方面都受到工会运动的严格控制。另外,工党成立之初就接受“白澳政策”,有色人种、妇女被排除在外。一定程度上来说,二战前的工党是有组织的澳大利亚白人男性工会会员的利益表达和实现机构。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吸收更多的选民支持,工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废除“白澳政策”。“白澳政策”是对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1901年通过的《移民限制条例》(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的代称。“白澳政策”排斥和歧视有色人种,限制和禁止有色人种向澳大利亚移民,是为了维持一个白种人澳大利亚的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极端的种族主义政策。1972年,工党在全国大选中大获全胜,惠特拉姆作为工党领袖受命组阁。上台后,惠特拉姆首先在种族问题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采取措施消除对待土著人的不公正待遇,且在移民问题上公开申明,政府的政策是“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①郑寅达、费佩君:《澳大利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4页。。澳大利亚工党为废除“白澳”政策所作的努力得到了澳大利亚人的肯定,也增加了选民对工党的好感。“白澳”政策废除后,澳大利亚实行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强调文化认同、社会公正和社会效率,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注重保护移民的权利,推进各族群之间的真正平等。
工党及工党政府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是适应二战后社会发展、顺应澳大利亚社会意识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工党重塑自身形象、争取选举资源,向全方位政党转变的需要。这是符合广大选民利益的一项举措,促进了移民地位的平等,保障了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权益。工党的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传统形象,由之前的一个比较保守的党逐渐转变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党。
其次,大量吸收中间阶层成员,着力打造工党“全民党”形象。1954年澳大利亚工党党员有7.5万人,工人占40%,附属的联合会代表占工会会员的75%②A.Scott,Fading Loyallties,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and the Working Class,Pluto Press,Sydney:1991,p28.。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蓝领工人缩减,新兴产业阶层人员增多。工党为了扩大自己的选民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开始吸收知识分子和白领工人。1961年到1981年间,工党中知识分子和白领工人的人数比传统蓝领工人的人数多了将近四倍③Leighton James,Raymond Markey,“Class and Labour:The British Labor Party and 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Compared”,Labor History,No.90,May 2006,pp23-41.。
另外,工党开始大量吸收妇女选民。妇女选民增多,很多女议员进入工党高层。苏珊·赖安(Susan Ryan)是工党联邦政府的第一位女参议员,她在推进代表制的性别平等改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大量女议员进入前座议员席,身为女性的詹妮·麦克林(Jenny Macklin)在2001成为党的副领导人①Leighton James,Raymond Markey,“Class and Labour:The British Labor Party and 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Compared”,Labor History,No.90,May 2006,pp23-41.。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这种趋势,那就是各政党为提高自己竞争力,扩大选民基础,纷纷大量吸收妇女选民入党。1972年众议院选举中工党党员只有四名妇女侯选人,而到1998年已增加到51名。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这个数字还在逐步增加。
表1:1972-1998年澳大利亚众议院选举妇女议员侯选人的党籍统计表
3.党费筹集方面摆脱对工会的财政依赖,转向寻求社会捐赠
从工党成立到现在,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几经变化,由最初的严重依赖演变到现在的一般性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工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是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党由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变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讲,澳大利亚的主要大工会都是工党的集体党员,工党与工会在经济上和组织上有着制度化的联系。在经济上,从工党成立之初,工会就设置了专门的政治基金,向工党提供财政支持。这其实是一种政治投资,他们希望工党更好地开展议会活动或者上台执政,以保障或扩大工会的权利,使工会获得更大的实惠和好处。工会实际上是通过对工党提供经济支持,从而对工党政策选择施加压力,要求工党采取对工会有利的政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工党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追求实用主义,开始由一个阶级党向全民党转变,一个纲领型政党向选举型政党转变。若想获得执政权,争取更为广泛的支持,由阶级型的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变,调整与工会的关系,摆脱对工会的财政依赖,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惠特拉姆时期起,工党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工党受制于工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财政上受其牵制较大,于是开始广开门路筹集资金,从而减少对工会的财政依赖。筹集政治资金的方式分为两种,直接募集政党资金和通过中介筹集。直接募集一般是通过举办一些晚宴、活动来直接筹集经费。比如,工党运营了一个名为“开拓进取公司”的机构。该机构的网站称其主要目的是为工党和工商业界构建关系,如果加入该机构将可以参与到决策中来。它把会员分为三类:社团、企业和个人,每年的会费分别为1400澳元、880澳元和295澳元①Sally Yong,Joo- Cheong Tham,“Political finance in Australia:A skewed and secret system,for the Democratic Audit of Australia”,School of Social Science,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Draft available athttp://www.democraticaudit.anu.edu.au/papers/focussed_audits/20061121_youngthamfin.pdf)。另外,工党也接受一些国外机构和企业的捐款。
通过这些举措,到21世纪初,在工党的经费中,来自工会的资金数额已降低为9.33%左右,高达90%左右的资金来自党费、工商企业捐助、社会捐助及联邦提供的资金(参见表2)。这样,工会在经济上对工党的施压能力明显减弱,使工党得以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施政方略,不必过分忧虑工会的反应及其后果,也使双方关系向大众化、社会伙伴关系转变。
表2:2001-2002年各政党资金中企业资金与工会资金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Sally Yong,Joo-Cheong Tham,“Political finance in Australia:A skewed and secret system,for the Democratic Audit of Australia”(Draft available at http://www.democraticaudit.anu.edu.au/papers/focussed_audits/20061121_youngthamfin.pdf)
另外,政府补贴的增加,也使澳大利亚工党的选举资金有了更多的来源,减弱了其对工会的财政依赖。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凡在联邦选举委员会登记的政党和独立候选人,都有资格向政府申请资金补贴。联邦选举资金是1984年开始实施的。政府对于政党选举的补贴是逐步增加的,1996年每张选票资助1.57594澳元,到2007年增长到每张选票2.10027澳元,补贴总额也有1996年的3215万澳元增长到2007年的4900万澳元。
三、澳大利亚工党转型的效果
澳大利亚工党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的转型大致完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1983—1996年,澳大利亚工党取得了很好的选举成绩,连续执政13年。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党在联邦大选的成绩看,澳大利亚工党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的转型是成功的。
1.澳大利亚工党在1983—1993年联邦选举中连续获胜
工党在连续的五次联邦选举中所获得的议席数远超自由党。在1983年的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工党获得议席75个,自由党只有33席,工党比自由党多出42席;在1984年的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工党获得82席,自由党只有45席,工党比自由党多出37席;1987年的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工党获得86席,是自由党的两倍;1990年的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工党获得78席,比自由党多出23席;1993年的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工党获得80席,比自由党多出31席。
从这五次联邦选举的得票率来看,工党的平均得票率为45.43%,自由党的平均得票率为34.99%,国家党的平均得票率为9.95%。单从平均得票率来看,工党比自由党高出约10.43个百分点,比国家党高出35.48个百分点(参见表3)。
表3:1983-1993年澳大利亚联邦众议院选举得票及议席情况
2.2007年至今执掌政权
2007年11月澳大利亚举行了第42届联邦选举。陆克文领导的工党击败了自1996年以来连续执政的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工党在联邦众议院和参议院及各州的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终结果是工党得票率为52.7%,而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得票率为47.3%①http://www.aec.gov.au/Elections/federal_elections/index.htm。
在这次联邦选举中,工党一共赢得了140个议席中的83个议席,以绝对优势(多出自由党国家党联盟18个议席)赢得组阁机会,自由党国家党联盟一共才赢得65个议席(参见表4)。
表4:2007年众议院选举中政党主要得票率
表5:2010年8月澳联邦众议院选举各政党所获选票及议席情况
2010年8月,澳大利亚举行了第43届联邦选举。由吉拉德总理领导的工党政府获得连续执政机会。工党获得了50.12%的支持率,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获得49.88%的支持率(参见表5)。虽然在众议院选举中,工党和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均获得72个议席,均未能过半数席位。但最后工党争取到了三名独立议员和绿党的支持,最终以76个议席组成政府,击败了艾伯特领导的自由党国家党联盟。①在澳大利亚历史上,自由党经常与国家党组成执政联盟。自由党崇尚“自由与平等”,主要代表金融、工商界、城市中产阶级及部分大农牧场主利益;国家党原名乡村党,主要代表农场主利益,推崇保守主义,反对工党的社会主义。两党都属于中间偏右翼政党。1949年,国家党(当时还称乡村党)与自由党就组织联合政府达成协议。之后,两者一般都组成联盟,与工党竞争。
3.选举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从1984年开始,每届的澳大利亚联邦选举都会进行至少一次的候选人电视辩论(1987年的联邦选举除外)。电视辩论是工党选举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一方面,政党及其候选人可以通过电视辩论更详细、更直接地宣传和表达自己的理论政策;一方面,也由于电视已经在人们社会生活当中普及开来,它有更多的受众,借助于电视辩论,工党能更广泛地影响潜在的选民。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报刊、电台、电视,以及因特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进入21世纪,互联网络开始成为西方政党选举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政党希望利用互联网在选举中达到说服选民、募集竞选资金以及动员选民投票等目的。他们的方式主要有通过在网络上管理选举信息资源,开设个性化的政党候选人的博客以及与选民之间进行在线互动等等。在这些方面,工党做得比较好,主要领导人专门开辟了博客,及时向选民传达工党的相关政策,也在博客上搜集选民建议;工党的网站设计也很人性化,为选民提供了专门的意见表达渠道、与总理的交流渠道。
结 语
工党在新时期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在政策上与其他主要政党趋同,比如工党和自由党现在都奉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社会政策,主张私有化和民营化;其次,国家补助金在工党资金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使政党与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党的公职部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工党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型,核心是争取选民。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环境调整选民结构,不断吸收新阶层、多样化的选民,使自己的选民基础最大化,才能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和支持。
工党从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转型,实质上是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是政党增强适应性的必然结果。政党适应性是政党与时俱进的能力,是政党协调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张力的能力。一个政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结构和功能上不断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增强政党适应性,政党才能保持活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政治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D0;D5
A
1001-5574(2012)02-0106-11
赵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李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