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2-12-14姜伟红
姜伟红
【摘 要】 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贸易形式,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以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因素研究
产业内贸易是基于规模经济与需求偏好相似以及产品差异性国际贸易理论,也被称为“重叠贸易”或者“双边贸易”,它是某一特定产品类别的贸易现象,也是指同一国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别的产品。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某一产业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而产业内贸易本身也可以增加社会福利,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 国家规模
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国的经济水平。GDP是一个国家市场规模的近似指标,GDP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大。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市场规模越大越接近,那么兩国的资源禀赋、需求结构越相似、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
例如,费斯特纳(Forstner)和赫尔姆特( Helmut)选取47个国家的90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GDP绝对差额的负数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表明国家规模的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且产业内贸易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2. 人均国民收入
在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中,林德(Linder,S.B.)、库莱姆和兰德伯格等西方学者早就阐述了人均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相同的收入水平和均匀的收入分配容易导致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消费偏好,从而为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的人群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从而推动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微观上看,收入分配的非均衡性使得人们面对预算约束有着不同的反应,将促进垂直差异产品的相互流动。从宏观上看,两个国家中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收入差别越小,则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大,所以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普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
3. 一体化程度
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最早分析产业内贸易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与其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不能很好地说明消费偏好多样化,产品差异,以及规模经济诸现象,把市场的不完全置于关税同盟理论是十分困难的。
从自由化产生贸易扩大效应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而且,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在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使得跨国公司的作用得到加强,产业内分工与交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区域一体化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成员国消费偏好的分布和强烈程度对产业内贸易也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例如,2002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制定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减少自由贸易障碍,极大的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从自由化产生贸易扩大效应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
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在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使得跨国公司的作用得到加强,产业内分工与交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区域一体化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成员国消费偏好的分布和强烈程度对产业内贸易也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
4. 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是和产品的偏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产品差异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偏好,从而成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同一产业内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同一产业内产品越是趋同,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低。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出现差异化,导致其消费行为也随之改变。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不同的消费产品也越来越体现了消费者的品味和个性,这也是当前消费的总趋向。产品任何细节上的变化,可能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变化,使其获得不同的消费效果,从而由一种产品而演变出来的差异产品可以形成各自的消费群体。面对稀缺的资源,人类的需求总是无止境的,当一个国家不能满足其国内的多样化的需求时,就需要从国外进口,同时,也会将本国在相同或相似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到别的国家,从总体上看,满足了
5.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前提,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而对于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当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后,交换和分工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改变生产成本仍然可以导致比较优势的发生,从供给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6.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相对价格差异,而且只能来源于各国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新贸易理论提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少数企业在某一产品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下进行生产,通过差异产品生产,提高市场进入壁垒,获得市场垄断地位,改变由单一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间比较优势和分工格局。
不完全竞争市场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对于市场结构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垄断程度越高的市场结构,行业企业数越少,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从而减小了产业内贸易的总体规模;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垄断程度高,企业数虽然减少,但是剩下的企业规模经济变大,而且在产品差异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进出口的差异产品越多,产业内贸易必然增加。因此,市场结构与产业内贸易之间存在正的或者负的相关性
7.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也就可能成为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内贸易可能存在替代关系,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跨国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以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占据当地市场份额,而不再从本国出口产品到国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可能建立专门生产某种特殊产品的子公司,这种特殊种类的产品可能被运输回国,以满足本国国内的需求,从而增加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作纵向投资,一般在母国设立总部和关键性的生产环节,从事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而海外子公司从事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种纵向分工是典型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方式。往往母国和东道国存在要素禀赋,母国会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输出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以后再输回母公司。由于加工产品和中间产品视为同组产品,产业内贸易计量的结果表现为该类贸易规模的扩大。水平一体化直接投资也称作横向投资,以生产为导向的国际直接投资,倾向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差别产品交易。这种水平一体化的产业内投资,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把产业链各个阶段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效的把厂商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