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材料滋味 关注现实冷热
2012-12-14杨红兵
杨红兵
【试题比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012江苏卷)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011江苏卷)
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高考,是人才选拔考试,必须“命题”。有了“命题”,就得“审题”,即依照考题的指向去写作:叫你向东不得向西,叫你“踢足球”不得“打排球”。否则,就失去了同一条“起跑线”,就无法比较和鉴别了。
何老师的话生动而发人深省,无数的正反事实已证明:失审题者,失天下;得审题者,得成功。因此,考生要咬定题目不放松,打破定势思维的习惯,把握题目变与不变,揣摩变的意图,一字一句把考题咬一咬,尝一尝,弄清它到底包含了哪些滋味。
【材料解读】
材料一:“临行密密缝”的慈母之爱,源于对游子“迟迟归”的忧虑。慈母不忍游子远行,又必须放手任其远行,这是亲人间忧与爱的交织。
材料二: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面上是生灵对环境的忧与爱,本质上是儿女对故乡、民族、国家的忧与爱。
材料三:是对所写伟人经历和品质的某种概括。其中的爱和忧,超越种族、 国界和故土,带有全球视野和宇宙情怀。
综合起来看,三则材料分别从亲情之爱、山河之爱、宇宙生命之爱三个不同角度切入,从日常亲情到大好河山再到生命忧患,爱与忧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爱与忧的对象越来越丰富,爱与忧的程度越来越厚重。
【微调背景】
作文材料微调似乎传递着命题者的机智与“圆滑”,以往的提示语都是专家们所思所想所写,社会对此褒贬不一,有的提示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提示效果,反而是束缚考生思维的框框条条,甚至是一种信息误导。今年命题者学“聪明”了,摒弃单独出提示语的做法,将提示的话融入三种材料中,请考生自己咀嚼、体味三则材料,如果你有不同意见,那就去找孟郊、艾青、罗曼罗兰去理论。提示语变动虽微小,但微动中可见命题者的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一种灵动命题品质。
【微调价值】
一是提示语的变动带来一定的审题障碍。如果考生不能随机应变,不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材料中的忧与爱的内涵,而是习惯性地依赖命题者提供提示,这势必给考生带来一种心理冲击。这样的变化虽然是微细的,但却是年年都在微调着,这也体现了江苏高考稳重求变,变中求新的执著理念。同时,这也给我们平时教学与命题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学生随意应变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引领功能发挥程度和渗透意识的落实是否到位。
二是引领一线教学回归课本。第一则孟郊《游子吟》小学就学过,艾青《我爱这土地》初中教过,罗曼·罗兰那句话出自高中教材《巨人三传》序言。三则材料覆盖了不同学段、人物涉及古今中外,思维富有张力。
同时,如果细致分析盘点,你还会发现该题与苏教版必修三的“祖国土”专题、必修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具有紧密关联(专题内的《肖邦故园》《发现》《北方》《祖国土》,以及《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等,均或隐或显体现了“忧与爱”的深情)。这是回归教材的表现,源于教材的材料给一线教学带来挑战,更是契机。这也给我们一线教学一个提醒,现代文、文言文不仅仅要着眼于字句的理解,还应抓实思想内容和情感体验的教育,扎扎实实利用课文挖掘写作素材,在素材的分析中培植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应对策略】
一是培养学生对材料多元解读的习惯。今年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这一题型之所以如此青睐,是因为材料解读往往角度很多,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考生对材料有不同解读,更容易实现命题“人人有话说”的要求。
二是竞争梯度性。材料中隐射提示,但需要考生品读、体悟,所以分水岭的设定没有“对”与“错”之别,只有“高”与“下”之分,这更有利于竞争公平化、梯度性。
三是命题保密性。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担忧是被师生“猜”中题目,高考组织最大的事故是“泄题”,而新材料作文就大大减少了泄密的可能,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安全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