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关理念 民生情怀

2012-12-14宋建勋

浙江人大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公关情怀民生

宋建勋

当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做好人大的宣传工作,需要明确三个理念,即以公众利益为基石,以公关理念为手段,以民生情怀为核心。

为谁而宣传?

□目前,在公众心目中,人大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除了人代会期间“偶露真容”之外,公众对人大机构日常运作仍了解甚少。

■的确,人大工作的宣传,与社会公众的意愿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人大工作宣传在很大程度上还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综合性报道多,典型性报道少;程序性报道多,事件性报道少;会议式报道多,参与式报道少。其后果是报道呆板、枯燥无味,吸引不了受众,更谈不上感染读者。宣传的目的达不到,舆论引导更是无从说起。人民群众想知道人大在做些什么,我们却给了他们许多表面的、像“流水账”一样的事务性报道,其结果就是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不关心,不了解人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们了解到,在实际工作中,地方人大的同志们常常困扰于媒体对人大的报道不够,版面不多,版面安排不突出;或抱怨媒体只重视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活动报道,而缺乏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深度报道等等。

■这说明我们对人大宣传工作的认识高度不够,思维上还囿于把人大工作作为党政系列里的一个部门的工作来宣传,没有从党的宗旨观念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层面去理解这项有重大全局意义的工作。包括一些媒体记者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大宣传工作者,都只是为工作而宣传,为了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在写稿子,却没有把这项具体的工作上升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层面去理解它的意义。这是我们工作理念上的错位。为谁而宣传?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我们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宣传,为人民当家作主而宣传。

应有什么样的“媒体观”?

□不同的“媒体观”,导致不同的结果。您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人大宣传是否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媒体观”?

■我认为,人大应该树立现代“公关理念”,与媒体建立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的关系。作为权力机关,过去,人大与媒体或可以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但现在如果还是秉持这种思维的话,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国的媒体虽不像西方媒体那样是“第四种权力”,但它瞭望社会、监督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作用,是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全社会的期待和共识。而媒体的这些功能,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并完善了人大制度的功能。

□据悉,目前,全国人大已建立了三级发言人制度,并设立了新闻局。地方各级人大也大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及时向媒体和公众通报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活动,接受媒体的采访,为媒体提供相关的服务。这些举措,是否可以看作是对“公关理念”的积极实践?

■在我看来,“公关理念”不仅仅是人大这个权力机关里一个机构或部门的事,更应该成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机关全体同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只有真正从思想深处确立了“公关理念”和科学的“媒体观”,学会善于依靠并运用媒体主动“向人民述职”,接受人民的监督,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把人大的事变成全体人民共同关心关注的事,我们人大的工作才会做得更加风生水起,人大事业的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才会真正得到全社会和全体老百姓的拥护和参与。

向公众传播什么?

□有专家认为,“媒体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内容的价值,还应该是服务的价值”。对此,您如何看待?

■事实上,“内容+体验+服务”,正是新媒体能从传统媒体的重重包围之中异军突起的关键。互联网公司习惯把受众称为用户,而传统媒体则把受众称为读者、听众或观众。“用户”和“读者”,不同的界定和表述,决定了当下全媒体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本质上的差别。前者更强调用户体验。谁的产品更具有针对性、互动性、黏着性,谁就能更加吸引人,谁就争取到了更多的受众和商机,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那么,人大宣传应该提供哪种体验式服务来赢得更多的“用户”呢?

■在我看来,民众关注人大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人大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二是人大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三是人大的立法过程及其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四是人大对“一府两院”是怎么实施监督的?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五是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热点问题时,人大及人大代表能否及时回应,表达观点,表明态度?这些问题,其实是我们开展人大宣传最需要回答并解决的“内容”,也是我们需要提供给公众“可以体验的产品”。

换句话说,这些“内容产品”,无非就是要我们动态地展示人大的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公开、民主参与、社会公平公正等权益实现过程的渴盼。同时,民众希望看到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有人大代表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希望看到人大的权威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关切之情。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观念改变态度,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我们在组织人大工作的宣传中,始终把“人大工作与民生情怀”放在首位,从人大工作与民生利益的结合点上去策划报道主题,并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人大工作。在报道观念和报道的组织上,我们努力实践“五个转变”:变工作性报道为民生视角性报道,变程序性报道为解读性报道,变结论式报道为过程性报道,变单向表态性报道为“多向互动式”报道,变单一式宣传为全方位、多视角传播。

本届以来,浙江省人大新闻宣传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拓展了新的空间,舆论导向好,社会效果日益显现。每年都有一批好作品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和省人大新闻奖。这些经验和成绩,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坚持以“公关理念、民生情怀”引领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的信念。

□“公关理念、民生情怀”,具体落实到人大宣传工作中应做好哪些方面。

■具体而言:一、必须重视媒体。人大工作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利益的表达和实现必须让人民群众知情,并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监督,而媒体的传播是实现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二、必须树立公共关系理念,与代表公共利益的社会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要依靠媒体,尊重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通过媒体来实现人大工作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互信、互动,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境界。三、必须在报道中凸显“民生情怀”。人大报道只有把人大工作与百姓的利益诉求和权利保障结合在一起,把群众的关切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吸引群众,感染群众,感召群众,才能实现人大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体现并彰显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有序政治参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公关情怀民生
专题报道[公关“她”力量]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向“黑公关”说NO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农资届公关指南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公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