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与共赢机制研究*

2012-12-14敏,何

重庆行政 2012年1期
关键词:经济圈重庆利益

卢 敏,何 伟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与共赢机制研究*

卢 敏,何 伟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西三角”经济圈打造的过程,实质是实现经济圈内各经济体一体化,达到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与繁荣。本文分析了“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龙头博弈、政绩博弈、产业博弈、人才博弈、枢纽博弈,探讨了共赢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自由流动机制、旅游合作机制。

“西三角”经济圈;利益博弈;共赢机制

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需要相应的增长极作为平台和支撑。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1]。“西三角”经济圈打造的过程,实质是打破现行行政区划下的资源要素配置,进而形成经济圈内资源要素的重组,实现经济圈内各经济体一体化,从而达到各地区之间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与繁荣。正确认识与处理“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构建共赢机制,对“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

经济圈合作从来都是伴随着参与各方利益的博弈。“西三角”经济圈的利益博弈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龙头博弈

1.“龙头”城市在经济圈构建中起着引擎作用

“龙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区域经济在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下去。而“龙头”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引擎作用,承载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任务。

在当前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中,上海毋庸置疑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广州成为珠三角地区“龙头”城市的趋势也日见明朗;北京成为环渤海地区“龙头”城市的地位则非常明显。而目前,我国提出设想的区域经济合作圈达42个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开会签字、制定规划阶段,没有实质性的运作和推进,缺乏“龙头”城市的引导和驱动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西三角”经济圈的有效启动需要“龙头”城市来进行引导和推进。

2.“龙头”博弈的核心是西部金融中心之争

中国有28座城市要建金融中心,13个城市争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战从金融机构到优惠政策吸引,从金融前台到金融后台服务展开竞争,由政策层面转向地方立法层面。重庆打造“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其核心都是“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博弈将是重庆、成都、西安“龙头”博弈中的重中之重。

重庆凭借综改区和“两江新区”的政策叠加,具有政策优势。重庆的金融商务区位于两江新区的核心位置,重庆比西安甚至成都享有更加有利的支持,比如离岸结算中心的设立、保险的创新试验区等等。成都除去同样国家级的综改区政策支持外,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金融外包基地已成规模,且已具全国影响力,是国家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第四大城市,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西安相比成渝两地的“金融先行传统”,具有“深层传统优势”,但尚未彰显。一是西安具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二是从国际上发展金融中心的人文地理渊源上看,能形成金融中心的,实际上它的基础不是自然地理学,而是人文地理学。

(二)“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政绩博弈

1.政绩博弈源于官员晋升机制

政绩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地方政府官员如何演绎地方发展的乐章,要看对他们进行考核的政绩制度及其官员晋升机制。一些考核排名靠前的同级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有可能进入到上一级党委的常委中,而经济发展排名靠后的同级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则很难进入。

在“西三角”经济圈内,地方政府的竞争存在内在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官阶的上升;二是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的经济激励。一个地方政府越努力(比如加快制度创新、扩大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成就或GDP就越大,这样一方面财政收入就会增长,另一方面自己能在晋升中取得有力地位;同时,另一个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他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这样就形成了竞争。地方政府只有在互相博弈中才能进行取舍。

2.政绩博弈导致地方市场分割

现有的政绩考核机制过度依赖于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税收等经济发展指标,导致各级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保、教育、民生、党的建设、社会和谐等指标。假设“西三角”经济圈内存在着几个同级地方政府,一般来说,上级政府会根据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判断各自的管理能力。地方政府独立地选择策略,其策略空间包括实行市场分割与市场开放,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必然是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一种市场分割的囚徒困境局面[2]。

(三)“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产业博弈

1.政府间产业博弈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

地方政府间有关产业调整的博弈行为是在追求地区利益中开始和结束的。“西三角”地区的市场,还是个不完全的市场,主要表现在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不对称,由此形成了“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和市场恶性竞争的现象,进而导致了市场合理配置的失灵。地方政府从各自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往往优先选择利润率较高的产业,而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导致重复建设。[3]

2.城市间产业重合导致经济要素博弈

重庆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为三大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电子信息、金融和商贸等重要产业:成都以航空、机电、冶金、化学、轻纺为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酒业、中药业等;西安以能源、机械、电子、纺织、航空航天、食品、烟草、医药和化工等为支柱产业(见图1)[4]。三地许多支柱或重要产业是重合的,这势必导致三城市在相应经济要素争夺上展开博弈。

图1 “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

(四)“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人才博弈

“西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提供动力支撑,人才的聚集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水平,而目前大量的区域性人才不断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造成西部城市的人才紧缺与政府间的人才博弈。为此,重庆、成都和西安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单纯的物质手段也扩展到了各个方面的招引,经济圈内的人才博弈不可避免。

(五)“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枢纽博弈

“西三角”城市区位条件提升的快捷方式就是改善交通,城市的兴起大多是以交通为先导的。交通枢纽博弈是城市间发展空间的正面冲突,几乎每一条交通干线由规划到施工建设都有“西三角”沿线各方角逐。

西安是通往西北的咽喉,随着西安—郑州—徐州客运专线、西安—成都客运专线的开工以及西安—重庆客运专线的规划,西安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的地位没有丝毫争议。而成渝同处西南,自然都会以西南地区最大交通枢纽地位为目标。目前,重庆高速公路超过成都;成都在庞大的川西城市群和周围众多旅游景点的支撑下,空港吞吐量是重庆的1.6倍;重庆水运量再次超过铁路运输量,逐渐成为重庆竞争西南地区最大交通枢纽的重要砝码;成渝两地铁路枢纽上的争夺更为激烈,各因成兰铁路、成都—西安客运专线(在建中)和兰渝铁路(在建中)、重庆—西安客运专线(规划中)争夺通向西北的通道,各因成昆铁路和渝黔昆铁路争夺通向东南亚的通道,同时依靠沪汉蓉高铁(在建中)争夺通向东部的通道。

二、“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共赢机制

打造“西三角”经济圈必须妥善处理各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信息共享机制

1.政策信息共享机制

政策信息共享机制是信息共享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在政策信息上形成互动关系,才能形成和巩固区域经济合作关系。首先,“西三角”地方政府要在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相互支持的政策,各地政府的经济政策要避开对合作双方不利的内容。其次,“西三角”地方政府要克服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各地方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要提高经济政策及其相关措施变化的透明度。最后,“西三角”地方政府要建立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经济政策及其变化的交互联动,通过网络、传媒和各种信息渠道,定期地、详尽地将本区域的经济政策信息发布出来,接受公众的监督、查询、了解、分析、评价。

2.社保信息共享机制

“西三角”信息共享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共享上。首先,重庆、成都、西安应在本地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和市级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医保信息中心与各机构平台系统之间的平滑链接与信息交换,市级信息交换平台要与地方区县的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其次,重庆和成都两地医保机构应实施医保专网互通,身在重庆的成都人持成都医保卡,在重庆看病能就地报销医疗费,参加医保的渝籍人员在成都也能享受同样待遇。最后,推动“西三角”城市间的网络互联工作,实现“西三角”城市间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推进医保跨省转移。[5]

3.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在“西三角”地区的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重庆、成都、西安三市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联合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西三角”,实现“西三角”三地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的共享,任何人只要登录“西三角”三地的任何一家信用主管机构网站,都可以查询到三地信用库中所有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用信息。[6]

(二)利益补偿机制

1.生态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生态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旨在通过加大对“西三角”地区资源所在地政府和居民的补偿力度,弥补当地政府和居民由于资源开发、生态失衡所承担的额外成本,实现“西三角”地区之间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建立生态资源开发补偿账户,通过对现有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的资源消耗核算,实现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二是,通过刚性措施,保证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将其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再投入到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中,使资源所在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通过开征矿产开采补偿税、水电开发补偿税等,征收资源补偿资金,用于补偿资源开发所在地的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及库区、矿区维护等。[7]

2.产业发展利益补偿机制

产业发展利益补偿机制,旨在通过整合区域产业发展政策,规范区域产业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利益在各个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产业发展利益补偿应以让渡原则为前提,即成员地区应该本着劳动分工的原则拆除市场壁垒,让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由流动与组合形成一种充分、有效、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利益让渡。

在“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利益补偿的形式,尽可能地避免把过多的资源集中于某一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之中,逐渐形成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而分享这种合理产业结构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当“西三角”某一个地区发展相对劣势产业,通过利益补偿后,也能够获得一种社会平均的产业收益,它就没有必要通过进入优势产业获得产业收益。或者说,有了产业发展利益补偿机制,当进入劣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都能获得大体均衡的产业收益时,产业同构的动力就被削弱了。

(三)自由流动机制

1.要素自由流动机制

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旨在通过引导“西三角”地区与地区之间共同拆除相互阻隔的制度性藩篱,相互开放市场,让资源要素(人才要素另述)在该地区范围内无障碍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重庆与成都天然联系紧密,然而与西安则被秦岭阻断。这种障碍对于实现“西三角”经济圈的要素自由流动有着某种制约。通过建立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建立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点的“三角”主骨架,若干次级通道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与国家交通主骨架连接畅通,以“一小时航空圈”聚集三大城市群,通过航空运输和规划在建的成都-西安、重庆—西安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2.人才自由流动机制

人才自由流动机制,旨在通过制订一套人才自由流动保障制度,建立一个统一人才市场平台,既吸引地区外的人才流向“西三角”,也促使区域内的人才合理自由流动。

“西三角”经济圈内人员流动的频率,目前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三角”经济圈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还较低。为此,一要进一步催化人才市场的发育,筹建区域内大范围的人才交流市场,通过发挥市场功能,有效调节人才的供求;二要改革户籍制度,弱化户籍关系对人才流动的约束,破除户籍制度把人限定于某个地方的法规,拆除人才部门所有制的藩篱;三要建立一套人才自由流动保障措施,推进人才市场的信息互通、资质互认,其工作年限、上缴社保以及工资标准及职称待遇,可以在“西三角”地区内通用。[8]

(四)旅游合作机制

1.旅游合作前景广阔

四川、陕西和重庆都是旅游资源大省。自古山水相连,阡陌相通。独特的自然背景,造就出“西三角”三地各具特色而又互补的旅游资源体系。“西三角”地区还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良好的旅游合作传统,共同拥有丰富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生态文化、秦巴生态山水等旅游资源,旅游合作领域宽广,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2.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构筑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营造畅通的旅游大环境,促进“西三角”经济圈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依托市场机制,让经济圈内的旅游企业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圈内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二是建立“西三角”经济圈旅游合作开发联席会议协调机构,实施区域旅游分工与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解决区内旅游发展中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三是制定并实施区域性的旅游发展管理条例,从法规上保障“西三角”旅游合作开发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9]

[1]何伟,曾礼,汪晓凤.“西三角”经济圈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研究[J].探索,2010,(2):77-79.

[2]贾让成,楼伟波,李龙.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政府竞争的源泉[J].上海经济研究,2007,(5):75-79.

[3]黄贤爱.产业同构与长三角地区整体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9:32-37.

[4]冯国,张云龙,王茜.“西三角”有望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J/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25/c_12371060.htm.2010-7-25.

[5]刘晨,屠航.长三角区域政府信息化共享机制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4):90-94.

[6]丁波涛.区域信息共享——长三角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41):58 -61.

[7]庞丽萍,赵明龙.试论东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利益共享[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28-130.

[8]李靖宇,马平.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战略思考[J].东北亚论坛,1999,(1):57 -61.

[9]王若婵,朱创业,盛炜.“西三角”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基础与发展机制研究[J].旅游发展研究,2010,(17):136-138.

F127

A

1009-5381(2012)01-0090-04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与共赢机制研究”(2010YBJJ10)。作者简介:卢 敏,男,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何 伟,男,经济管理学教授,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刘遗伦

猜你喜欢

经济圈重庆利益
重庆客APP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