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模式构建研究
2012-12-11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537000)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同时也是发展人力资本、学术型研究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的主力军。高校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创新发展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学校独立办学、自主招生、自主管理,学校的管理、决策权限逐步放宽,在发展规划机制上有了灵活的自主权,但由于市场经济的效益主导性过强,一部分的高校管理者过度侧重校区基本建设、扩大招生,未能意识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关乎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没有科学地利用人本管理理论进行规划管理,造成了对高校人才管理发展的制约性,人力资源价值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并非只是地域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竞争,也不再是传统的办学设施所衡量的竞争,而是人力资本的竞争,是高层次人才的占有存量及合理结构的竞争。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高校已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凝聚力与发展力,但人事信息管理仍采取手工操作或EXCEL电子表格模式管理导致信息缺失,并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数据多重性、信息源单一等,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需求。
在高校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不难发现均列支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等经费项目的支出,然而只是根据高校会计的实收实付制度,对已经发生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记录,作为高校最为重要而又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其主体教师和科研人员等的成本和价值并没有客观反映出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无法与会计信息及时对接,造成数据集成性不高,信息反馈滞后,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智能化控制以提供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的决策模式。
二、构建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和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前提
1.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内涵是强调管理过程中以人的价值观为核心,把做好人的工作、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事业发展目标。高校的人力资源载体主要是教师,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在于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拥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高校中有很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同时也拥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期望,因此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遵循“知识优先,人才优先”的原则,以人为本,把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主体自我发展目标相结合,为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2.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完善柔性激励制度。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完整的评价机制,以便对本组织的每个成员进行考核并给予合理的奖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更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完善激励制度。在国内高校评价体系中主要有教职工年度考核、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科研成果奖励评价、干部的考核和任免等,通过建立公正、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教师的能力进行正确客观的评定,有利于促使教师们产生认同感,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提高整体核心凝聚力。激励是人们在追求满足高层次需求时最有效的管理手段,高校人才特殊群体的需求定位和人性定位,决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充分运用激励手段,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制定优化的激励制度,如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参与激励等方法。
3.制定合理的高校人力资源建设规划。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点在于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师总量并不少,甚至有些学校趋于饱满状态,然而却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中频频出现师资紧缺的问题,造成高校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学科发展。因此,在开展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工作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高校人力资源建设规划,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以符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定位为前提,培养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队伍,满足学校的长足持续的发展。
(二)构建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模式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定位。我国高校会计均采用预算管理的方式,将学校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高校的综合财务收支计划。高校人力资源会计必须根据高校专业的设置和培养,人才紧缺的需求方向来确定其计划目标,形成财务全面预算的量化指标,并以此作为日常控制的依据,指导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开展工作,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的效率。高校人力资源的预算应归类于业务预算中的“专项预算”,由人事处负责提供编制计划基础数据。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以上一年度的支出数为基数,加以合理的发展系数进行计算,确定本年度的预算控制数,准确把握了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定位。
2.建立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新形势下,人事管理工作逐渐向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转化,对于人事信息管理以手工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系统地、规范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展开高校人力资源会计具体业务的需要,对人事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创新,开发与新形势相适应的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立足于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业务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中心,根据日常的操作流程、业务要求,基于人本管理理念来设计开发。其建设过程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对人力资源相关业务产生大量复杂繁琐的基本数据进行详细归集、整理,并按照各个职能管理要求进行重新分类、加工,初步形成人事基本信息流,并创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表,具体内容包括:人员编号、部门名称、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出生年月、年龄、民族、籍贯、参加工作时间、编制类型、人员类型、工作类型、学历、学位等。第二阶段,采用SQL数据库开发C/S模式的三层分布式的体系结构,它是由应用层、业务服务层和数据层三层构成。以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灵活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实现有序的访问控制体系,支持信息的系统管理模块,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整体收集,个体分散管理,避免重复信息建立,对整个人力资源信息实现系统共享、实时更新。最后,对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测试。在系统完全测试成功后,再针对不足进行改进完善,精益求精,投入使用管理。
3.创立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模式。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目前众多高校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其理念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高速的信息服务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后台操作程序,专门面向高校人本管理设计开发的会计运作模式。会计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运动轨迹是会计人员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年度人力资源计划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资金使用预算编制,并将各项人力资源的预算经费录入财务管理系统,同时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流汇合,抵达交换中心,通过信息流的分布式实时处理手段,对因高校人力资源引起的资金流变动进行监控,挖掘深层次加工信息,传达到使用者手中,提供决策量化的重要依据。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我们采用SQL、Oracle等大型数据库来提高会计业务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价值链管理来控制同步动态的海量信息整合与交换,减少因网络用户操作而对数据库造成的信息失真或丢失等现象,同时也提高网络安全性。采用三层结构技术和组件开发技术对客户服务端、中间层服务和数据库服务进行组件开发,根据价值链端业务数据和特性独立设置与封装,使业务工作对象化、具体化。比如根据资金流、任务流、信息流的流程,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组件形成人力资源模块,在三层结构的中间层封装该模块组件,与财务管理中心系统连接形成动态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通过统一门户认证,用户可以完成各种服务请求、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数据查询、统计和可视化数据处理,建立区域性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实现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数据的认证、互换、共享模式,为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提供规范化的控制标准,促进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化建设跨越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