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2012-12-10杨小勇
药物的疗效一般取决于3种因素:药物剂量、全量的用药和机体反应状态。兽医的合理用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此,临床兽医确定机体需要药物治疗时,必需正确地解决“应该选择什么药才具有这种疗效”和“制定什么治疗方案”(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真正做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杨小勇
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疾病防控也变得越来越严峻,进而也给药物临床使用带来更高的要求。然而临床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经常发生。不良反应或者毒性反应导致了兽医临床用药出现失误或治愈率低下、死亡增高等现象。当然,就算是合理的用药也不可以完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选药不当、滥用药物(包括多药联用)、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的错误等,都大大地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必须掌握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什么叫合理用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7年给出了的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进行修改如下:(1)药物正确无误;(2)用药指征适宜;(3)疗效、安全性、使用方法、价格适宜;(4)剂量、用法、疗程妥当;(5)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6)调配无误;(7)依从性良好。
不合理用药=“病态”处方,即处方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使用药物而没有适应症;(2)在需要药物治疗时使用错误的药物;(3)使用药效可疑或未证实疗效的药物; (4)使用安全性不肯定的药物;(5)未能给予可供应的、安全有效的药物;(6)不正确的给药、剂量或疗程。
基于以上理论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应该包括如下。
一、正确诊断
临床兽医要使禽病迅速痊愈,关键在于对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诊断的技术也日新月异,如血清抗体检测、病原分离等应用,临床检验指标的更新等,都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所必需的。因为疾病的诊断是治病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无从谈起合理用药。
二、用药指征明确
临床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明白用药的目的。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病的基本手段,而药物有发挥治疗作用的一面,也常会产生如不良反应或诱发疾病(药源性疾病)等弊端。虽然,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许多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不佳是由于临床上不合理用药所引起的,因此,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征必须明确。
用药前必须分析因果,明确诊断,然后有的放矢地选用药物。例如抗感染要“有的放矢”按抗菌谱选药:(1)G(+)菌宜用青霉素及第一代头孢菌素。(2)G(-)菌宜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及氨基甙类,如属绿脓杆菌感染还应选用哌嗪青霉素、氨基甙类、头孢他定或第四代头孢。(3)厌氧菌宜用,克林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及部分氟喹诺酮类如头孢派酮。(4)支原体、衣原体宜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若干氟喹诺酮类。
对于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除明确选用药物目的外,并要权衡药物对疾病过程影响的利弊,以及应用注意。如严重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气囊炎)时选用短期激素如地塞米松治疗,目的在于抑制炎症反应、抗毒素和退热作用,可迅速缓解症状,但由于激素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不利因素,因此,必须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同用下应用。而且应该注意剂量和方案以免引起反跳导致疾病恶化。
三、了解药物动力学知识
了解药物动力学常识就是熟悉药物在体内过程与病理状态的关系。治疗全身性感染疾病如大肠杆菌败血症、禽霍乱、伤寒、副伤寒等的药物大都需要吸收到体内,分布到作用部位,然后发挥治疗效应。
药物制剂可分为供注射或口服两大类,它们的适应症多数相同,但也可不同。注射剂因起效快,常供急性或较重症者使用;对于采食困难的鸡群,可能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有影响,因此应采用注射剂。例如,氨基甙类抗生素治疗全身性G(-)细菌(如大肠杆菌)感染时必需注射给药,口服制剂仅供肠道消毒或肠道感染用,因为氨基甙类抗生素几乎不能从肠道吸收。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大都能分布到体液及组织脏器中去,但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因此,头部感染的疾病(如鸭浆膜炎)需要药物进入脑脊液时应注意选用脑脊液浓度较高的药物,例如抗生素中的氯霉素类、氨苄青霉素、利福平、部分磺胺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在普通给药途径下,即可达到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浓度。而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就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对于新城疫感染效果就很低。
有些原型药物无药理活性或药理活性很低,进入体内经肝脏活化后转变为活化代谢物才能起效,如磷霉素在体内代谢后药物抗菌活性增强。维生素D3要在肾脏加上1α-羟基,在肝脏加上25位羟基成为1,25二羟基骨化醇才有效。肾功能不全者,要用钙三醇(Calcitriol)、1α羟基骨化醇才有效。
肝、肾是消除药物的主要器官,肝肾功能不良时,将影响药物的消除、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增加药物毒性。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多肽类在体内大多不代谢,主要以原型在尿中排出,因此,肝功能不全时对药物消除影响不大,但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消除半衰期将会明显延长,但头孢派酮主要通过胆汁排泄,较适用于肝胆道感染,且仅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才延长,因此,肾功能不全的,临床上常选用头孢派酮,亦不必减量。
四、预期药效与不良反应
药物的疗效一般取决于3种因素:药物剂量、全量的用药和机体反应状态。兽医的合理用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此,临床兽医确定机体需要药物治疗时,必需正确地解决“应该选择什么药才具有这种疗效”和“制定什么治疗方案”(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真正做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生理或病理因素等。在临床用药时应该准确的预测到药物可能的临床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治疗疾病。近年来家禽临床用药过程中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盲目使用现象比较常见和突出,如今年白羽肉鸡常发生的股骨头坏死、白色念珠球菌高发和免疫水平低下以及不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有很大的关联度。其次针对顽固性的大肠杆菌病以及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与不合理或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有很大关系。雏鸡由于免疫系统刚开始发育因此减少氯霉素类(如氟苯尼考)使用非常关键。此外雏鸡易发生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因而不宜使用磺胺类抗菌药。雏鸡肾功能差,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连续反复应用氨基甙类或与第一代头孢菌素,则易发生肾功能衰竭等。
五、合理处方
目前,兽医在治疗中合并应用多种药物日益普遍。合并用药的目的应该是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或减少不良反应,然而,合并用药不当,反可使药效减弱、毒性增高或出现严重反应,甚至引起药源性死亡。合并应用药物的种类愈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愈高。用药种类过多的类型很多,包括同一作用的药物过多,如复方新诺明+TMP,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盲目地使用新药,认为新品种总比旧品种好,例如不考虑感染的具体情况,增加第三代头孢菌素。不论病情需要,多给“补药”,如加用维生素类等。不辨因果,对症大包围,这些都是临床合并用药过多的例子。
六、科学的给药方案
合理的给药方案包括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以及时间间隔(下一章节具体阐述)和用药的间隔时间的确定及疗程。如不恰当的药物配伍,产生体外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产生理化性质的变化使疗效降低(称为药物配伍禁忌),如庆大霉素与青霉素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庆大霉素疗效降低。忽视了药物浓度与药物最低浓度维持时间的问题,如β_内酰胺抗生素以维持恒久血药浓度。氨基甙类抗生素等则适于一次给予较大量、峰浓度较高,而相隔较久才用一次药。
选择给药途径的依据主要参考如下:
1.药物理化性质(如水溶性)及药物的剂型。
2.药物生物利用度稳定性,给药后血或组织的药物浓度能保持治疗范围,不应过高或过低。
3.疾病疗效与血药浓度关系,如具有后效作用(postantibiotic effect)的抗菌药如氨基甙类抗生素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应选用注射。
4.机体的疾病状态,如对急或慢性疾病,病情的轻或重等。
5.符合价廉、方便、易行。
七、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是药物治疗作用反映的两个方面。在家禽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凡是能消除原因的治疗就叫做对因治闻,也叫治本。例如,禽大肠杆菌病时,使用头孢类杀灭的细菌;对中毒的家禽使用解毒药消除体内的毒物,都属于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是指能消除或改善疾病的症状,也叫治标。例如,呼吸系统疾病时服用的化痰药;腹水时服用利尿药;发烧时服用退烧药,都属于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因治疗可解除病因使症状消除,而对症治疗也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有些疾病的病因还不清楚如腺胃炎、气囊炎等,这时对症治疗就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了。因此二者需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权衡。
以上便是合理用药的原则,请临床兽医师在用药前仔细思考是否按照以上标准给药或者是否有本文提到的错误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疾病提高临床药物的有效性。
(下期:药物的使用剂量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