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禽病防控倍受关注的几大热点问题
2012-12-10赵培培
本刊记者 赵培培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国的养禽业一直备受疫病困扰,让一线养殖者如履薄冰,同时疾病的复杂性,也给兽医的临床诊断及用药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认清当前养禽业面临的形势及禽病的流行动态是每一个从业者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由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主办、北方牧业杂志社承办的首届(2012)家禽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专题交流会于4月16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及东三省等20余个省份的规模蛋鸡和肉鸡养殖场场长,种禽企业及兽药、饲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总监,兽药、饲料和鸡苗经销商,基层兽医以及养鸡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肉鸡养殖一条龙企业的负责人等近80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副秘书长宫桂芬女士、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宁中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赵继勋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刘治西教授、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吴延功研究员、国内著名兽医药理学专家杨小勇先生、北京康牧兽医药械中心总兽医师张嘉栋先生、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正东先生、大连三仪集团副董事长江庆国先生、青岛绿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世玉女士、山东富言禽病研究院李富言教授等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家禽营养调控与疫病防控实战专家分别就高成本、高风险压力下如何提高蛋鸡和肉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以及禽流感、腺胃肌胃炎、多病因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霉菌毒素中毒等困扰当前家禽养殖业的几大疾病的最新流行特点与根本解决之道展开广泛研讨。为参会人员带来前瞻性、权威性的判断与解析。
本刊记者全程参与了本次大会,现就大会上大家广泛关注的几大热点做一盘点。
1——禽流感
吴延功: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中心吴延功研究员
近两年以来,禽流感在我国的规模养鸡场普偏存在,并且危害巨大。根据2010-2011年的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现在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健康鸡群中的检出率已经达到了9%,其中 1%为 H5,2%为H9,其余的流感病毒占到6%。而通过检测送往本实验室的发病鸡,其中禽流感检出率更是达到了80%以上,这表明临床上大多数的病死鸡的死亡原因都有禽流感的参与。在临床上由于禽流感病毒各分支之间交叉免疫性差,各地的流行毒株不同,同时由于变异的关系,使得禽流感的免疫预防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防控禽流感,无论是作为养殖者、兽医还是我们国家的行政主管机构都应该做出反思,思考一下我们以往防控禽流感的方法是否真的起到了作用。
以下是针对H5、H9两种病毒的特点分析,在防控时应充分考虑两种病毒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禽流感H5病毒的特点:H5病毒本身是毒力非常强的,能非常快速的致死宿主,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鸡群中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就说只要发现有带毒鸡,立即将其淘汰,就不会造成鸡群大面积的发病,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H5实施坚决扑杀的原因。典型的H5是以点状传播的,并且传播速度非常慢,但是在我国,由于免疫的关系,大部分鸡的体内存在H5抗体,这就导致了鸡带毒但不发病,同时可以将病毒散播到整个鸡群,等到病毒累计到一定数量,开始整群发病。这是我国禽流感发病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
根据H5病毒以上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鸡群中带有H5抗体,H5病毒就很容易在鸡群中存在,如果不带有抗体,H5病毒反倒非常不容易在鸡群中存在。这一点在白羽肉鸡中表现非常明显,实验室的攻毒实验表明,肉鸡对H5最易感,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对肉鸡采取H5免疫,其体内不存在抗体,一旦有鸡只感染,很快就会死掉,不会或者很难再传染给其他鸡,也就不会造成鸡群大量的死亡。反观蛋鸡,由于免疫了H5疫苗,体内带有了抗体,使病毒在鸡体的黏膜组织中大量存在,反而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导致整群发病。
上面提到,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健康鸡群中的带毒率已经达到了9%,也就是说大约每10只鸡,其中就有1只带有禽流感病毒,这就成为了禽流感在我国发病面积如此之大、发病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
赵继勋: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
中国农业大学赵继勋教授
一、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临床表现
1.雏鸡和商品肉鸡。发病后表现较为典型,死亡率高,剖检以出血性变化为主,包括肝脏、脾脏、腺胃、肾脏、胰腺、肠道、心冠脂肪、腹部脂肪、鸡冠和脚趾部鳞片等均可见到明显的出血现象。
2.育成鸡。发病较以前明显增加,发病后表现通常不典型,但死亡率也较高,严重者可达50%以上,部分鸡有神经症状,肾脏肿大和胰腺坏死是常见的主要剖检变化,其它脏器的出血性变化亦偶尔可见(见图 1)。
3.产蛋鸡。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和死亡,部分鸡场死亡率较高。剖检主要可见卵泡变形、软化、坏死和萎缩,输卵管、子宫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粘性分泌物。部分试用变异株疫苗的鸡群也由于疫苗免疫效果(主要是免疫后抗体水平较低)不佳造成感染发病,但发病表现通常轻于未使用变异株鸡群(见图2)。
二、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防控措施
1.基本免疫程序。种鸡和蛋鸡可在1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30日龄和开产前再各进行一次免疫,36 W左右进行第四次免疫,换羽鸡开产前进行第五次免疫。进口祖代鸡由于没有母源抗体首免应尽量提前,可在1~3 d进行。流行季节可选择对商品肉鸡进行免疫,通常在10日龄左右进行一次免疫即可。
2.免疫效果监测。上述基本免疫程序中,45日龄左右是免疫监测的一个关键点,检测后如果没能看到抗体的明显上升,应及时进行补免。RE-4和RE-5抗体检测不能很好的反应流行毒株的抗体水平,但在利用RE-4和RE-5疫苗反复免疫的情况下,由于交叉反应的存在二者的抗体水平越高,流行毒株的抗体水平也相应越高。
3.抗体诊断指标。不同毒株间较大的差异给抗体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对于不进行疫苗免疫的商品肉鸡群,变异株感染后短时间内(3~5 d)通常检测不到RE-4和RE-5抗体,由于感染后鸡只死亡多而快,因此很难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变异株抗体检测才对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1 育成鸡感染主要表现肾脏肿大(A)和胰腺坏死(B)
图2 产蛋鸡感染的卵泡液化坏死(A)、萎缩(B)和输卵管粘液(C)
4.流通领域管理。流通领域管理不善是造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传播的主要原因,病鸡的处置不合理(如急宰上市、随意丢弃)以及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是造成病毒在集团内传播的主要方式。对于已发病鸡场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有形成感染反复发生、迁延不断的可能。亦应关注麻雀、老鼠等引起的病毒传播。
5.应密切关注和监测生产中的流行毒株变化。尤其是已进行变异株免疫并且有了抗体仍疑似发病的鸡群监测更为重要,有助于及时了解不同类型流行毒株的发展动向。
三、H9N2亚型禽流感主要临床表现
1.雏鸡和商品肉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感染后通常会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继发感染,尤以大肠杆菌常见,造成鸡群难以饲养和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剖检主要表现为气管有粘液和喉头气管的轻度出血,继发或并发会加重损伤并可能形成支气管干酪样栓塞。
2.产蛋鸡。死淘通常不高,可能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采食量下降和产蛋下降。剖检主要可见喉头气管的粘液和轻度出血、支气管入胸处干酪样堵塞,肺轻度出血,卵泡表面极度充血,输卵管和子宫内有程度不等分泌物,多并发卵黄性腹膜炎。
四、H9N2亚型禽流感主要防控措施
1.基本免疫程序。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相比,H9N2病毒的传播能力较强,因此防控相对困难。在选对针对当地流行毒株类型的疫苗的基础上,其基本免疫程序可参照H5N1疫苗免疫进行。
2.抗体诊断指标。疑似发病的鸡群在发病后10~14 d,检测HI抗体有一定比例达到13 log2以上可作为诊断参考指标。
3.生物安全措施。15~25日龄的雏鸡由于母源抗体逐渐消失,免疫抗体尚不具足够的保护力,这段时间的隔离防护尤为重要。
王世玉:黏膜屏障对抗禽流感的意义
青岛绿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王世玉总监
病从“口”入,禽流感等病毒侵入机体,要经过家禽的口腔、鼻腔、泄殖腔等,而这些器官的黏膜组织都具有防御病毒入侵的作用,黏膜表面的纤毛、粘液对禽流感病毒具有清扫、捕捉和清晰的功能,同时黏膜上皮分泌的唾液酸样糖蛋白能够阻止禽流感的病毒的吸附,黏膜抗体(SIgA)具有中和已经吸附在黏膜表面的病毒的作用。所以完整的黏膜组织是阻挡禽流感病毒入侵感染的第一道屏障,然后起作用的才是我们免疫产生的抗体。
会议现场观众爆满
当前养禽业中存在很多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机体这些黏膜造成了破坏。首先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进入机体以后,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损伤了机体内的细胞、组织以及肝肾功能,抗生素对于肠道有益菌的破坏,直接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这些都会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其次就是疫苗的免疫应激,当前养禽业中,做完疫苗就起呼吸道症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是由于疫苗应激对黏膜造成的损伤导致的,主要包括黏膜上皮纤毛萎缩、断裂、脱落,黏膜固有层细胞损伤、炎性浸润等。此外,其他的环境、营养、管理等应激也会损伤黏膜。最终造成黏膜的屏障、清除作用丧失,病毒大量侵入机体。所以,黏膜的持续性损伤和不能及时修复是禽流感等病毒反复感染的重要根源。禽流感病毒通过空气进入上呼吸道黏膜后,首先要粘附在黏膜表面的细胞上,然后通过特殊受体与上皮细胞结合,向管腔内出牙,导致严重的黏膜上皮感染损伤。
实践证明,蜂胶具有强大的组织再生能力、高度的灵性和特殊网格构效性,对呼吸道黏膜“拉网式”修复功能,蜂胶的网格构效作用,还可以起到“捕捉病原”提高治疗效果和控制病原预防疾病的作用。蜂胶中含有30多种黄酮类、30多种机体必须微量矿物元素、20多种氨基酸、数十种芳香族化合物、还有丰富的有机酸、萜烯类物质、丰富的维生素、酶类、多糖、木脂体等。具有抗病毒、提升免疫力、促进组织再生、修复黏膜、保肝排除毒素、净化血液、改善微循环、抗菌消炎、局部麻醉止疼、抗氧化、抗肿瘤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提高抗生素和疫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关键词2——健康养殖
近年来,全球畜产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养殖行业饱受诟病,政府主管机构及社会组织纷纷出台和提出了各种整治条例及改善方案,有的从提高动物福利入手,有的从控制饲料添加剂及药物滥用入手等等。但是,很多方案放在当今畜产品规模化生产中,显然是相冲突的,例如欧洲有些国家禁止蛋鸡笼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鸡蛋价格猛增,影响人们正常消费;抗生素及抗病毒化药被限及禁止使用于养殖业之后,怎样控制猖狂的疾病威胁。这次大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健康养殖”这一概念受到广泛关注。
宁中华:健康养殖与蛋鸡饲养
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
健康养殖的概念: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之下实现动物的正常生产水平,要达到畜产品的无公害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简而言之就是要保障所饲养的动物、饲养动物的人员、动物产品消费者的健康。
影响动物健康养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垂直传播疾病、营养不良、中毒、传染病。对于垂直传播疾病可以通过不从带毒种鸡场引种控制,营养不良和中毒可以通过对饲料原料的检测来避免,但是对于传染病的控制却有很大难度,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1.空气质量是健康养鸡的根本。俗话说病从口入,对于鸡来讲这个“口”包括了口腔、鼻腔、耳道等。鸡需要的三种营养素都要通过这些“口”进入体内,分别是固体的饲料、液体的水和气体的空气。蛋鸡容易得的三种疾病(消化道疾病、生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都与三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者不良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呼吸道疾病是最多发也是最难治疗的,鸡的烈性传染病中有一大部分都和呼吸道有关(新城疫、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这是由于鸡本身的呼吸系统“脆弱”造成的,气囊作为鸡的辅助呼气器官,只有薄薄的一层上皮组织组成,一旦气囊破裂,空气中的病原就会进入机体的各个脏器,同时鸡没有把胸腔和腹腔隔开的“膈膜”,很容易造成全身感染。预防呼吸道疾病首先要保障空气的质量。所以,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健康养殖的根本。要保障鸡舍的空气质量,通风很关键。养鸡的通风原则是“短时间大剂量”。所以在选择通风设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盲目听信厂家宣传,选择所谓的“变频风机”。
2.正确的预防免疫是健康养鸡的保障。养殖场应该制定尽量详细的免疫标准,并且要求员工严格操作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整齐的免疫效果。
要实现健康养殖,一定要遵循“养重于防,放重于治”的原则,一定要把“养”放在第一位。“三种营养素”一定要供给充分,要建设标准化的鸡场,养殖小区内的鸡要统一管理,实施全进全出。
江庆国:有效防控疫病,成就健康养殖
大连三仪集团江庆国副董事长
我国的养殖业正在从发病治疗向预防转变,养殖者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的防病理念,但是,在这些“理念”中有很多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从我国目前的养殖模式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疫病都是影响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禽病临床上有85%的死亡是传染病造成的,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已经成为临床发病的普遍现象。在缺少包括管理、设施、环境控制等措施,疫病风险必将成为制约养殖效益、影响养殖规模扩大的最危险因素,必将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行业从业人员信心。当终端养殖者信心丧失、不合格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食品链,受挫的必将是整个产业。
一、造成当前养禽业疫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1.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改变了动物原本的生活习性,导致了大量“非致病力”、低致病力或中致病力病原感染并发病的几率。
2.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改善和提高动物生产、生长性能的同时,抗病育种速度相对较慢,各种性能指标提高的同时会有一些指标在下降,只不过一些指标变化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感受,等发现的时候有些迟了。
3.非病原性免疫抑制,严重损伤机体免疫功能:包括饲料毒素及抗生素的无序使用,如氯霉素、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及所谓的“新特药物”的添加,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
4.疫苗、抗体问题造成的免疫失败:疫苗抗原的血清型、抗原含量、疫苗和抗体中的甲醛及甲醛含量、生产工艺、疫苗和抗体的运输、保存、操作和使用方法等等因素导致免疫伤害和免疫失败。
5.养殖环境和条件相对粗放、养殖密度过大,使得大多数病呈现继发感染、共感染等各种形式的混合感染:造成疫苗保护率和药物治疗控制率的低下。
6.根深蒂固的动物疫病防治的传统思维:用药物对患病家禽进行治疗。技术管理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形成一个观念:“养殖肯定有病,有病哪有不用药?”,对用药习以为常,相比于疫病和生物安全建设,“养殖哪有不用药”这一观念更可怕!
二、如何面对并防控疫病
面对流行和危害越来越大的疫病,需要我们用相对系统的知识来认识和改进。再复杂的疫病都有其规律,对疫病的认知,必然要经历从不了解到持续增加并探询其发生和防控基本规律,而不是就病谈病。这一基本规律就是用流行病学来认识并防控疫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其中“切断传播途径”是我们想切断但又难以切断的,包括养殖区域间的空气传播、区域内的水平传播和运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我们必须采取的措施,不能因难以实施而不采取各种措施。
代表们在认真听取专家报告
从流行病学的“传染源”和“易感动物”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对于传染源,由于其与存在于群体或个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有关,我们可以各种手段降低环境中、群体或个体中病原微生物数量。对于易感动物,我们可以提高其机体(群体或个体)抗感染能力。传染源和易感动物紧密相关,但是有传染源的传播不等于发病,这不仅仅是生活常识,而是体现流行病感染和发病的规律。
那么是什么因素构成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呢?这包括特异性免疫屏障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免疫屏障主要是指疫苗免疫和特定抗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主要指区别于特异性免疫屏障并能够使机体获得抗感染能力的各种非特异性因素,包括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睾屏障所形成的自然屏障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所需要的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分子的功能发挥,所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健全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的保障。
构建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抗病能力,使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是各种养殖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构建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呢?
对于细菌性传染病,在抗生素的危害日益被认识到今天,微生态制剂成为了新的选择,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微生态活菌制剂在环境菌群调整、疾病防制与营养作用等方面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优势菌群竞争学说;(2)生物夺氧;(3)生物屏障作用;(4)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5)促进肠道局部淋巴组织的发育。微生态的功能包括(1)在数量和种类上补充肠道内所缺乏或紊乱的正常微生物,调整和维持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2)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3)增强免疫功能,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4)改善养殖小环境,环境友好。有效的微生态活菌制剂能促进机体免疫机能的提升、生产性能的提高。同时由于当前养殖环境中有益菌少,致病菌多,造成机体容易发病,而后导致药物滥用,最终造成污染环境、增加养殖成本、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环境均群失调,养殖环境更恶劣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在长期使用微生态制剂之后,环境中的有害菌被有益菌置换出来,畜禽群体感染病菌几率大大下降,养殖环境更加安全。
对于病毒性传染病,在潜伏期体外感染的少量病毒粒子由胞外进入胞内大量复制;这时,动物自身屏障、和特异性抵抗力(疫苗等)及非特异性抵抗力(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微生态活菌制剂、黄芪多糖等)等可以“杀灭”感染机体的病毒粒子;进入发病期后,大量复制后的病毒粒子由胞内释放至胞外,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种组织器官,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致使动物发病、死亡。在感染和抗感染过程中,有效办法就是要寻找一种物质能快速并直接的高效杀灭潜伏期的少量病毒粒子和发病高峰期的大量复制并释放至胞外的病毒粒子,实践证明通过使用“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抗病毒中药等预防性药物和功能性的添加剂,可以降低动物机体病毒数量;提升机体抗病抗感染能力:应用参与免疫应答和抗感染能力的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黄芪多糖,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免疫疫苗时使用,通过促进免疫器官的发展,保证疫苗产生更好的免疫效果并降低疫苗免疫副反应。
在病毒病的防控中,我们可以利用免疫球蛋白中和细胞外的病毒粒子;利用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中药、影响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减少病毒数量;利用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中药等提高体液及细胞免疫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疫苗免疫后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从而提升免疫效果,降低和减少发病;最终达到降低群体或个体感染病原数量、提高机体抗病、抗感染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3——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一个被养殖者和兽医反复提及的词,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养殖业中一直在忽视的环节。在规模化养殖中,生物安全尤为重要,但是饲养密集、人畜混居、活禽运输等现状,让我们在执行生物安全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从何入手,建立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在本次大会上,北京康牧兽医药械中心总兽医师张嘉栋先生就此进行了全面分析。
张嘉栋:规模化养殖的免疫与生物安全
北京康牧兽医药械中心张嘉栋总兽医师
相比十年前,我国养鸡的生产水平下降。十年前,每套父母带种鸡一年能提供120只左右的商品代雏鸡,而现在对于大部分的父母代孵化厂家而言连100只都很难做到,商品代蛋鸡的生产水平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在这十年中变得更多更复杂的传染病,十年前养鸡业没有禽流感的困扰,而今禽流感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发生,此外,疫病的非典型化也让我们在诊段治疗中的难度加大。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前养鸡业中的免疫项目和次数太多,对于蛋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要面临15种疫苗、40次以上的免疫,其中油苗注射就有十几次,我们使用疫苗本来是为了预防疫病,但是过多的免疫不仅仅浪费了财力和人力,对鸡群造成的应激,更是影响了鸡本身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使其遗传潜力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见表1)。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这种疫病多发、免疫繁多的局面?我们在生物安全方面存在哪些隐患?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表1 国内外蛋鸡生产性能比较
表2 我国SPF鸡蛋的生产情况
——首先是养殖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养殖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为疫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养殖模式多样化,人畜混居、多种经营、多品种、多批次、大而全/小而全饲养;活畜禽当街宰杀;发病立即卖出去,或扔于粪堆、当街或水体;病鸡/死鸡交易;粪便露天堆放。此外养殖企业自身的不规范生产、养殖条件差、营养差(什么行情用什么料)、管理粗放等都是造成养殖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种禽群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种鸡养殖企业良莠不齐,祖代种鸡多品种、多批次养殖,非全进全出;个别祖代、父母代种鸡养殖企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蛋传性疫病(白痢、支原体、白血病、贫血等)泛滥,影响后代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种鸡、商品鸡使用的活疫苗带来的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非SPF蛋生产的活毒疫苗携带的蛋传性病原造成的人工感染,普通鸡胚生产的灭活疫苗,由于卵黄抗体的存在,导致的抗原量不足,造成免疫失败。
国外一些种鸡公司已建立了无某些特定病原体种禽群,国内一些种禽场也已引进或正在建立起无特定病原的种禽群,其中,被指定的特定病原体主要包括: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囊病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禽痘病毒、鸡白痢杆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鸡毒支原体等。
——疫苗存在的问题。我国明确规定,从2008年7月1日起,家禽的活毒疫苗必须用SPD生产,但是根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统计,我国SPF蛋的数量存在严重不足(见表2),其次质量也存在很多问题。
2009年中监所对10个SPF鸡群共122份血清进行了13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除了一个鸡群的11/11份血清样品均为阴性外,其余9个鸡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阳性。中监所对全国各厂家生产的100多批疫苗的支原体分离结果显示,用普通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制造的活病毒疫苗60%以上污染了支原体。还有一些病毒,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淋巴白血病病毒、传染性贫血因子、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呼肠弧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都可经污染胚造成疫苗的污染。由此可见,用普通胚制苗可造成外源病原的污染,并由此而传染疾病。二是鸡胚中的母源抗体可干扰接种疫苗病毒的繁殖,直接影响疫苗的质量。自2006年来,我国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使用某些含甲醛浓度过高的灭活疫苗后,产蛋鸡难以达到预期的产蛋水平,高峰期产蛋率仅维持在65%~74%。由于该现象主要集中于使用个别厂家的疫苗,且发病具有广泛性,因此可以排除蛋鸡品种退化因素、营养性因素和传染性疾病因素。免疫甲醛含量高的禽流感灭活疫苗,临床出现鸡冠萎缩、鸡冠发白。剖检主要病变集中在生殖系统: 成熟卵泡数量减少,卵子体积萎缩,卵泡颜色由黄色变成墨绿色,子宫腔体积萎缩、严重出现卵黄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优质的SPF蛋,也就很难做出优质的疫苗,如果没有优质的疫苗,也就很难保障免疫的效果,尽管其中付出了人力、物力。
关键词4——中兽药
在本次大会上,有一点让笔者感触最深,那就是中兽药。在之前参加的很多行业会议上,关于中兽医药,见到最多的就是年过花甲的中兽医老前辈为中兽医药被冷落,面临失传的局面而奋力疾呼,笔者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专题,呼吁大家重视中兽医药。但是,怎样将中兽药标准化、产业化,一直是困扰中兽药发展的瓶颈。
由于我国兽药产业处在发展初期,很多标准还不完善,很多制度还不健全,而中兽药的质量评定标准及生产规范更是缺乏,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虽然有很多企业打着中兽药的旗号宣传产品,但真正认认真真在做中兽药的却寥寥无几,更多的都只是一个概念。
近年来,随着畜禽疫病的愈演愈烈,单纯依靠疫苗和化药已经很难控制,并且随之带来的病毒变异、药物残留等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形象和利益。这时,有的人已经开始觉醒了,他们重新翻出了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中(兽)医药古籍,开始重新思考中兽药对于养殖业中疫病防控的作用。
这次大会上,笔者惊喜的见到很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殷切地关注着养殖业中疫病的防控形势,积极地探讨着中兽医在其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
李富言: 禽流感的辨证施治
根据瘟病的三焦辩证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以下将禽流感的辩证分四个类型。
(一)邪犯肺卫证
主症:肺卫证在发病初期,但由于家禽卫阳不足抗御外邪能力差,卫分证持续时间较短,所以气分证在肺卫证发生后不久则立即发生。禽群常突然发病,恶寒集(扎)堆,发烧,咳嗽、喷嚏、甩头、舌边尖红,舌苔淡白,脉浮数,喝水略多,同时温邪上浮头部,经气不足加之阳热上扰清空而致头和颜面部水肿,冠和肉垂发绀甚至肿胀,鸡群表现眼流泪,眼睛不圆而且有泡沫。邪侵下焦致肝火上炎病禽头部哆嗦震颤(蛋鸡左右晃头、肉鸡上下点头),有!音。鸭常因放栏或天气突然刮风而突然甩鼻,鼻孔周围沾有污物结痂,手挤鼻孔能挤出鼻涕。病禽粪便没有明显的变化,死亡率低,甚至无死亡,日龄较大禽群(如100日龄以上的蛋鸡)尤其这样,但3~5 d后可能出现死亡或大量死亡。
山东富言禽病研究院李富言院长
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温邪,肺失宣降。
病变特点:轻型病的鼻腔黏膜发炎,鼻窦炎,表现为卡他性,浆液性、纤维素性、脓性干酪样物,气囊炎表现囊壁增厚或有纤维性干酪样物。肺颜色潮红,气管炎,整个气管黏膜潮红,胰脏有出血。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方药1:银翘散加减对于发病早期(三天之内)。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加减:热夹湿浊,胸膈满闷,加藿香、郁金;津伤渴甚,加花粉;热毒较甚,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热伤血络,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肺气不利,咳甚,加杏仁;二、三日病不解,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再不解,或小便短,再加知母、黄苓、栀子。麻疹初起,透发不齐,加浮萍、蝉蜕;热入营分,疹色红赤,加地黄、赤芍。风热壅滞肌肤,疮痈初起,加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
用法:上为散,粉碎,开水烫45分钟,1%拌料,集中用。
方药2:荆防败毒散加减(对于秋深连绵所得的禽流感)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
加减:气不虚者,去人参;内停湿浊,寒热往来、舌苔厚腻,加草果、槟榔以燥湿化浊,行气散结;内有蕴热,口苦苔黄,加黄苓以清内热。疮初起,去人参,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散消肿;风毒瘾疹,加蝉蜕、苦参以疏风止痒,清热除湿。
用法:上为散,粉碎,开水烫45分钟,1%拌料,集中用。也可以用成方如松立毒呼散(通用名:银翘散)、呼喘宁(通用名:荆防败毒散)。
疗效观察:根据作者对毒呼散和呼喘宁的应用经验,一般鸡群用药后36 h明显见效,3~5 d治愈。
(二)毒邪壅肺证
主症:发烧,咳喘气促,或暗喘,或!音,冠紫,喝水增多,舌暗红,舌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等。有的病鸡群仰脖喘,有怪叫声,死亡鸡只多数腹部朝上。有的病鸡肿头。病机:由于肺经的邪热壅盛,耗伤津液,则可导致发热、口渴多饮。邪热壅肺肺气郁闭,肺失宣降,可引起咳喘气促,甚至仰脖喘,冠紫等。风火上炎则肿头。
病变特点:除了肺卫证鼻腔、气囊、气管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肺和胸腔,胸腔有积液,胸膜炎,肺被膜炎,肺炎,肺发黑,发紫,有的病鸡支气管细支气管有干酪样物堵塞等。
治法:清热泻肺,润肺化痰、解毒化瘀。
方药:中成药肺炎康泰(百合、白芍、当归、甘草等)
疗效观察:用药后24 h死亡率可能不减少,但采食量、精神都提高。3~5 d全群恢复健康。
(三)气血两番证
主症:身热夜甚,口渴,反不甚渴饮(饮水量下降),舌色红,脉细数,精神萎顿,病重鸡群采食量、饮水量几乎废绝。肿头、流泪、眼睛不圆内有泡沫,眼睛周围的羽毛湿润,冠发紫。有的病鸡腿部无毛处鳞片有数量不等得出血或充血,鳞片下明显。有的鸡群有扭头歪颈现象。特征粪便:病鸡群一开始拉蛋清样白稀便,经过一段时间变为灰黄色颗粒状稀便(硫磺样),中后期变为绿稀便(绿便碎而少)。大部分禽群伴随者呼吸道症状,尤其肉食鸡。病中后期禽群因呼吸衰竭,毒血症,菌血症,肾衰竭而大批死亡。
病机:气分邪热亢盛,风火上炎则肿头、流泪。邪入营分邪热亢盛,则劫伤营阴,所以表现为身热夜甚,脉细而数。营阴受热,易侵扰心神,可见神智异常,营热阴伤,扰神串络,所以营热可以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热闭心包之症,或引起肝风内动而出现痉厥,出现扭头歪头之症。寒邪入下焦伤及胃肠肝肾,则出现一系列粪便的变化如出现绿便等,邪入血分,热毒过盛,经血沸腾,血络损伤,造成血液离经妄行,如咯血、衄血、肠道出血、角质鳞片出血、肌肉出血、胰腺边沿出血、喉头出血、脏器出血等。
病理特点:气囊增厚,内有纤维素性干酪样物,腹膜炎、浆膜炎、腹腔内有纤维素性干酪样物,肝包膜炎,其上面有一层厚厚的纤维性包膜(俗称包肝),心包增厚,内有纤维素性黄色或黄白色渗出物(俗称包心)有的病鸡除产生头部水肿发绀(紫)外,内脏还可看到明显的出血,包括浆膜及黏膜的小点出血,十二指肠和心外膜出血,肌胃及腺胃交接处的乳头及基底部严重出血,扁桃体肿大出血,腿部角质鳞片出血或角质鳞片出血或角质鳞片下出血,鸭脚蹼充血或出血。沿胰脏长轴常有白色坏死斑点和暗红色区域,半透明样坏死,胰脏出血,边缘处出血明显。脾脏外观斑点状,泄殖腔出血明显,颜色鲜红可以作为禽流感的一个特殊病变。
禽流感气血两番证肉鸡常发生于25日龄以后,30~40日龄发生率最高,鸭15日龄以后就有发病,临床病例最早的6日龄。因常有包心包肝现象,被误诊为大肠杆菌或浆膜炎,但按其治疗无效。伴随病程加长会大批死亡。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救阴,扶正祛邪。
方药:病毒扑杀(水牛角、生地、玄参、竹叶、银花、连翘、丹参等),0.5%拌料,一次喂服(按全天正常饲料量计算后的药量集中一次喂服),3~5 h内用完。 肺炎康泰(壅肺证重时),0.4%拌料,与病毒扑杀混用。
疗效观察:用药24 h精神有所好转,36 h食欲增加,死亡率降低,72 h全群基本健康。
(四)邪犯胞宫证(产蛋下降型禽流感)
流行的初始时间:通过调查,辽宁、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从98年以来陆续出现蛋鸡产蛋下降,呈地区流行性,有的流行越来越广,越普遍之趋势。近几年来,蛋鸡、蛋鸭、种鸡、种鸭及其他产蛋家禽也有类似现象。深秋、冬季、初春为常发季节,每年10月份到次年4月份为集中发病阶段。
主症:产蛋禽、种禽从产蛋方面看,主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接近产蛋高峰或进产蛋高峰不久,产蛋率突然下降,产蛋率一般下降10%~30%甚至更多,未经过禽流感疫苗免疫的鸡群,产蛋率下降幅度大,速度快,有的甚至完全停产。4周后产蛋量开始恢复,但达不到感染前的产蛋水平。除产蛋下降外,还可见蛋壳褪色,沙壳蛋增多,软壳蛋、畸形蛋约占产蛋总量的4%~5%。
(2)开产日龄推迟,开产后产蛋率上升缓慢,与同日龄健康鸡群相比,产蛋率低10%~20%(160日龄蛋鸡),有的进不了产蛋高峰或已经入产蛋高峰但维持时间短。
伴随有呼吸道症状,鸡群常突然呼吸困难,有喘鸣声,36 h左右发现绿稀便,再有36 h左右产蛋就开始下降,此类鸡群往往伴随采食量下降,死亡,甚至禽群被淘汰。
病机:产蛋期的家禽,精血消耗过多,阴常不足,邪毒外侵,冲任二脉受损,肾虚精亏,真元气不固,则表现产软壳蛋薄壳蛋和产蛋量下降
病理特点:低毒力株主要侵害生殖道和泌尿道。从剖检病变上看,最容易出的病变为:卵巢:卵泡充血,甚至出血,有的畸形萎缩发育停止。 输卵管:黏膜潮红出血,有的明显出血,输卵管内有粘稠渗出物似大葱叶内“鼻涕”样,有的输卵管萎缩或发育停止。 胰脏:出血边缘明显,有白色坏死灶或有褐色点状到粒状大小的半透明坏死灶肾脏;淤血肿大,有的花斑肾。腹腔:有的病鸡可能有纤维素性腹膜炎和蛋黄性腹膜炎。
治法:清热解毒,补气养血,并益肾固下焦
方药:
(1)卵康增蛋散(黄连、!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黄芪甘草等),每桶按300~500只鸡计算,每天一次,连用5 d。
(2)鱼肝油倍量用。
(3)如同时出现气血两番证,必须按气血两番证的辩证。
疗效观察:3~5 d后有增蛋现象,或停止降蛋或降蛋幅度减小,15~20 d产蛋恢复到接近正常,有的鸡群或鸭群能超出正常产蛋水平。
编者结语:近年来,我国养禽业(特别是养鸡业)的分布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长江以南省份养鸡业的兴起,过去作为鸡蛋输出大省的河北早已优势不再,但是疫病流行形势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我们看到只要有养鸡的地方就会有疫病流行,这与我国目前特殊的养殖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中心的吴延功研究员不止一次的说过,当我国目前的庭院低水平养殖比例和全自动规模化养殖的比例相互调换了,那么养禽业的疫病也就好控制了。也许这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作为养殖者、兽医,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生物安全控制,合理使用药物,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