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及免疫预防
2012-12-10李中信徐雷李立松王和平
李中信,徐雷,李立松,王和平
(1.河北省任丘市兽医站,河北任丘 062550;2.湖南中岸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100)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是蚊类等吸血昆虫传播,怀孕母猪感染后表现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公猪发生睾丸炎,育肥猪持续高热,仔猪常呈脑炎症状。猪乙型脑炎病毒(JEV)对猪的致死率不高,但此病造成怀孕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是主要的经济损失,对作为畜牧业支柱产业的养猪业持续增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由于我国养殖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养殖户没有引起对乙脑病的足够认识,特别是养猪场,对乙脑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措施等没有建立完整的科学理念,因此,在很多地区因乙脑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的死亡屡见不鲜,给养猪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 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 min或100℃2 min即可灭活。常用消毒药如碘酊、来苏水、甲醛等都有迅速灭活作用。病毒对酸和胰酶敏感。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10%脑组织生理盐水悬液在-70℃可保存1年,毒力不降,在-20℃虽然可保存1年,但毒价下降。
二、流行现状
乙型脑炎为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分布区北起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北海道,南到澳大利亚,东到美国关岛,西到印度西海岸。我国是乙脑高发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对儿童开展计划免疫,人的发病率明显减少,但我国发病人数仍占全世界发病人数的80%。猪在集结、扩增病毒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猪感染乙脑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高低与人乙脑的流行密切相关。猪的自然感染高峰比人乙脑流行高峰早3~4周。因而猪乙脑流行情况与人类乙脑流行情况大致相当。
我国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均有流行。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一般流行高峰在7、8、9三个月,海南地区流行在5~6月,华南地区在6~7月,华中地区在7~8月,华北、东北则在8~9月,均与气温和蚊虫的季节性分布相一致。而在12月至次年4月很少发生本病。
三、临床症状
成年猪感染乙脑时,临诊上几乎没有脑炎症状的病例;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有的猪表现兴奋,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
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除有轻度减食或发热外,常不被人们所注意。流产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后临床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母猪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乃至灰褐色粘液,胎衣不下,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部分存活仔猪虽然外表正常,但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吮乳;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神经症状,全身痉挛、倒地不起,1~3 d死亡,有些仔猪哺乳期生长良莠不齐。
公猪不育与JEV感染有关,从患睾丸炎的公猪睾丸中分离到JEV,易感公猪感染后JEV侵入性器官而阻碍精子产生。这种公猪的睾丸水肿和充血,副睾硬化,性欲降低,病毒自精液中排出,精子总数活力明显下降,并含无数畸形精子。在大多数公猪中,损伤是暂时的,随后完全康复,但偶尔感染严重的公猪成为永久性不育。乙脑多造成单侧睾丸肿大。
四、病理变化
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出现坏死灶。子宫内膜充血、出血和有粘液。流产或早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胸腔积液,浆膜出血。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肝、脾、肾有坏死灶。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作病毒分离(小白鼠脑内或鸡胚卵黄囊内接种)和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当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时,须与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六、免疫预防
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给种猪定期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减毒活疫苗采用SPF原代地鼠肾细胞传代技术、乳猪皮下传代技术和蚀斑纯化技术相结合的选育模式,获得了最适合猪用的乙型脑炎减毒株,该疫苗对怀孕母猪无不良反应。推荐免疫程序为:用乙型脑炎活疫苗应在当地蚊虫出现季节的前20~30 d接种,一般是在3~5月份和8~10月份进行两季免疫;后备种猪在6~7月龄时初次免疫,间隔2~3周后加强免疫1次,每次肌注1头份;经产母猪和成年种公猪,配种前免疫2次,每次1头份,两次间隔2~3周;热带地区必须每半年免疫一次;在乙脑流行地区,猪群应普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