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构想

2012-12-10黄培东

中国质量监管 2012年10期
关键词:资格考试职业资格人才队伍

文/黄培东

2000年12月,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完善市场经济需要,加快推进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质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原国家人事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统称《规定》),明确我国从2001年1月1日起,对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注册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获证人员注册登记和继续教育等内容。据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58.6万人参加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考试,10.2万人取得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特点

从2001年至今,我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以下简称质量专业资格)制度历经多年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职业资格制度基本确立。2000年颁布的《规定》明确指出,国家对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这标志着我国质量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发生重大改变。“职业资格制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并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作为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质量专业资格制度的实施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原则,实现了用人制度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也为社会输送实用型质量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全国统考制度逐步实施。《规定》明确,面向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中从事质量专业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实行全国统考,并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和统一证书;质量专业资格分初、中、高三级,目前已开展初、中级职业资格考试;初级职业资格考试设“质量专业相关知识、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两个科目,中级职业资格考试设“质量专业综合知识、质量专业理论与实务”两个科目。质量专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为培养和塑造专业质量人才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为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

(三)注册登记制度全面实行。2003年颁布的《办法》明确,对质量专业资格人员实行注册登记和继续教育制度,即获得质量专业资格证书人员应办理注册登记,注册登记有效期为3年,未经注册登记不得从事质量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取得质量专业资格人员应接受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并采取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主要问题

纵观我国质量专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历程,自创设和实施以来,该项制度对完善我国质量人才选拔机制,加快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质量进步和产品质量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质量专业资格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薄弱环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质量人才“缺口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质量效益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各行各业对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形势下,质量人才队伍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和“主力军”。然而,与强烈的社会需求相比,我国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相对缓慢:一是质量从业人员比例明显偏低。2009年工信部对全国1300余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显示,仅52.1%的企业设置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2011年江苏省对部分大中型制造企业调查数据显示,从事质量工作人员仅占企业总人数的3%~5%;二是质量专业人才数量明显偏少。截至2011年,我国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获证人数为10.2万,平均每10亿元产值拥有质量专业资格证书数仅2.14张,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质量专业资格证书数仅1.23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图1: 2001—2011年全国质量专业资格考试报考人员统计表

(二)人员参与“高开低走”。据统计,2001年全国初、中级质量专业资格报名考试人数达10.37万,至2005年下降至3.9万,报考人数降幅达62.4%。“十一五”期间,虽然报考人数基本持平,稳定在5万人左右,但与制度推行初期相比,降幅依然明显。从报考人数统计情况(见图1)看,参考人数明显呈“高开低走”态势。

(三)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全国共累计获证102472人,其中,东部地区70397人、中部地区17027人、西部地区15048人,这反映出当前我国质量专业资格获证人数地域分布的不均衡(见图2)。此外,不同区域质量人才比例差别巨大,从资格证书比例情况(见图3)看,2010年全国“万名就业人员拥有质量资格证书数”为1.23,仅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等部分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高达15.07。

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基础较为薄弱。目前,我国质量专业资格制度主要依据前文所述的相关《规定》和《办法》,制度执行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立法层次偏低。上述制度规定属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层级低,适用效力小,社会影响面有限。与之相比,我国一些开展较为成熟的职业资格制度则多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表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约束力。比如,注册会计师适用《注册会计师法》,注册建筑师适用《注册建筑师条例》等;二是配套制度薄弱。质量专业资格制度涉及职业资格、统一考试、注册登记等诸多内容,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撑,以进一步明晰责任、细化程序、提高效率。但实际操作中配套机制建设还有欠缺,比如,2003年颁布的《办法》第二条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不得从事质量专业相应岗位的工作”。但如何监督企业行为,确保企业在关键质量岗位实行持证上岗,还缺乏相应配套制度的调整和规范。

(二)制度规定未有效落实。我国的职业资格是表明从事某一职业的前置条件,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种。其中,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可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通常不作准入控制。执业资格是政府规定的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点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标准,是行业准入的强制性规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依据相关规定,我国质量专业资格制度具有“全国统考、注册登记”等特点,从立法本意看应属执业资格,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存在二个“未落实”:一是关键质量岗位职业准入未落实。由于缺乏法律形式的准入控制,重点产品领域和关键质量岗位持证上岗未予实施,持证人员的收入、待遇和地位等也未与资格和岗位挂钩,导致质量专业资格证书权威性不足,社会认同度不高;二是高级质量资格考试未落实。目前我国开考的只有初、中级资格考试,高级资格考试长期缺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和注册登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制度实施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全社会质量观念有待强化。当前,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和民众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质量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缺乏对质量人才队伍的认同与需求不无关系:一是从政府层面看,目前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主要起引导作用,缺乏强有力的配套制度保障,质量专业资格制度影响力不广,推动力不足,质量人才需求市场培育尚待强化;二是从企业层面看,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还缺乏现代质量管理理念,错误地认为追求质量必然牺牲效益、增加成本,缺乏对质量专业资格制度深层次的理解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片面将参加考试看作员工的个人行为,人为割裂职业资格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影响了员工参与考试、注册的热情;三是从社会层面看,受宣传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对质量专业资格制度的性质、意义、特点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对质量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

建设构想

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根本保障,是决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第一资本。实践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已迫切要求企业加快挖掘、培育和塑造各类质量专业人才,以促进企业质量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加快推进质量专业资格制度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守住质量底线、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

1.提升立法层次。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充分借鉴成熟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成功经验,加快推进质量专业资格制度的立法进程,将目前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上升为法律法规,以提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提升质量专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保障制度有效执行。

2.健全制度内容。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有关重要领域关键质量岗位准入制度、质量专业资格级别制度、高级质量专业资格考评制度、人员注册登记和继续教育等制度。同时,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规定内容,确保制度的科学、规范和有效。

3.完善配套制度。围绕制度执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细化操作步骤,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探索将质量专业资格与职称、岗位、薪金等要素挂钩,提高持证人员参与质量专业资格考试、注册的积极性。

(二)强化制度落实,推动质量人才市场培育。

1.落实职业资格制度。创新质量人才培育模式,探索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按照“初级从业、中级准入、高级执业”的原则,对一般性质量工作岗位,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适度降低初级准入门槛,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从事质量工作的公务员等参加初级资格考试,扩大质量从业人员比例;对重要领域关键质量岗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以行政强制手段保障关键质量岗位的准入控制,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对企业质量管理领导岗位,实行执业资格制度,规定企业质量管理高层必须取得高级质量职业资格,提高企业质量决策的能力和效力。由此,形成“吸引人才”进入质量工作岗位、“选拔人才”进入质量关键岗位、“择优人才”进入质量领导岗位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2.落实高级资格考评制度。贴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总结质量专业初、中级资格考试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高级资格考评工作,有效解决质量人才队伍初、中、高级断层问题,提高持证人员参与资格考试的热情。同时,探索将高级职业资格与试点推行的首席质量官等制度有效衔接,从而既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扎实质量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质量人才,也为首席质量官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

3.积极创新行政监管方法。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行政资源优势,加大政府行政监管创新力度,提升质量人才市场需求。一是加强行政监管,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探索在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食品生产、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许可证企业监管中,设置关键质量岗位中级质量专业资格人员配备要求;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探索在名牌推荐、政府质量奖励、品牌示范区创建、质量兴市(区)评选等活动中,增加对企业、机构、区域质量专业资格人员的配置要求。通过发挥行政监管、政策激励等作用,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尊重质量人才良好氛围。

1.加强全社会质量意识教育。加快推进质量文化建设,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多种渠道,提升全民质量素养。积极倡导科学、优质、高效的质量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2.加强政府决策者质量意识教育。认真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和行业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提高政府决策者的质量意识。

3.加强企业管理者质量意识教育。加快推进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质量理念教育,提升企业领导者对质量工作和人才的重视程度,促进质量专业资格与岗位、职称、薪金等要素的结合,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资格考试职业资格人才队伍
FRCR资格考试解剖模块对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像解剖教学的启示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2012年度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成绩统计 优秀者名单
2012年度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情况统计(各地综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