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12-12-10

养殖与饲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催产中华鲟亲鱼

2012年11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历经多年努力,成功获得中华鲟子二代初孵仔鱼2.3万尾。繁殖后的中华鲟亲鱼健康存活。11月4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课题1——“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及迁地保护技术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成果验收,同意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历经30a研究,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了成功,中华鲟连续多代繁育将变为现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肖放等出席验收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就开始进行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近15a来,长江水产研究所利用养殖的280多尾成年中华鲟进行全人工繁殖研究,先后成功攻克了后备亲鱼人工驯养、性腺发育诱导、人工催产等技术难关,并于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10月28-30日,对人工培育成熟的子一代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和授精,获得受精卵约6.25万粒。11月3日,获得子二代初孵仔鱼2.3万尾。繁殖后的亲鱼各项体征正常,健康状况良好。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华鲟资源数量不断减少,中华鲟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的成功,将对中华鲟大规模增殖放流、保护和物种进一步延续等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催产中华鲟亲鱼
斑点叉尾鮰亲鱼池塘产卵繁殖影响因素研究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亲鱼优选抓好七关键
野生与养殖褐牙鲆亲鱼营养学分析与繁殖力的研究
花的一年两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冬季巧留亲鱼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