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钢板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复杂骨折
2012-12-09江本启
江本启
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如车祸、高处坠落伤等。由于胫骨近端前内侧无较多软组织缓冲保护,故高能量损伤致胫骨平台骨折往往呈开放性。骨折容易造成软组织严重损伤及关节功能障碍。早期正确处理、合适的手术时机、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成功治疗的关键[1-3]。我们应用双钢板结合微创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复杂骨折,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 14例,女5例;年龄 22~67岁,平均47.5岁;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1例,跌伤1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骨折12例;AO 分型:41-C2 型 14 例,41-A3 型 3 例,41-C3型2例。本组患者均行跟骨牵引制动,避免骨块对软组的进一步损伤,同时为软组织修复创造条件。开放性骨折先予以清创,暴露的碎骨块初步复位,缝合关闭伤口,同时抬高患肢,抗炎、脱水消肿,待皮肤软组织条件改善,出现皱褶后再予以手术(注意是否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住院至手术时间6~15 d,平均8.7 d。术前常规摄片、CT检查,4例患者在外院已行膝关节MRI。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复合伤得到控制,局部软组织条件改善,开放性伤口已愈合后进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平卧位,膝关节垫起屈曲30°。胫骨近端外侧行一5.0 cm长的弧形切口,切开半月板胫骨韧带,提起查看外侧平台骨折情况。若伴有关节面塌陷及碎骨块移位,应予以平台复位,尽可能恢复关节面平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克氏针初步固定,复位后所留空腔,以自体髂骨植入,填满并压实。平台裂开者,如SchatzkerⅤ、Ⅵ型平台骨折,可在内侧取一小切口,切开显露内髁,予以复位,以点式复位钳维持后行克氏针初步固定,双髁成一整体,上下对抗牵引,维持下肢正确的长度、力线,纠正成角及旋转,透视复位满意后,自外侧切口以骨膜剥离器沿胫骨外侧向下作一肌肉下隧道,选一合适长度高尔夫型锁定钢板,从近端沿肌肉隧道插入远折端,钢板长度要保证远折端至少锁入3~4枚锁钉,再于钢板尾端取一5.0 cm切口,使钢板头尾端直视下均可见,干骺端骨折粉碎采取间接复位,不显露粉碎骨折区域。在透视位置良好,无断端成角和旋转后,骨折近端至少锁入4枚螺钉,远端锁入3~4枚锁钉。内侧平台同样采取跨骨折区域桥接固定,不干扰骨折区域,不过多剥离骨膜,放置长3.5 mm的LC-DCP钢板或“T”型钢板即可。若骨折区域存在较大空腔,同样以髂骨块填充植骨。注意螺钉方向,不能和外侧钢板互相干扰。抗生素液冲洗切口,放置引流,关闭切口,术后不用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在静脉镇痛泵维持下当日即可开始足踝、足趾、跖屈背伸运动,下肢肌肉收缩活动,可增强肌力,促进消肿,防止肌粘连肌萎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 d鼓励患者主动伸屈膝关节,逐渐增加锻炼强度,4周下地拄拐不负重行走,6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肌肉力量训练,关节功能锻炼贯穿整个康复过程。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8~24个月,19例均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Merchant评估表明本组患者优良率89.5%。1例伴有前交叉韧带撕裂伤,取钢板后行交叉韧带重缝,术后3个月时关节活动度稍差,评分为可。1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行走疼痛,屈膝100°,评分为差。本组中未出现严重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典型病例:男性,30岁,车祸伤后诊断为“右胫骨近端骨折”(图1A,B)。后行双钢板固定术,术后解剖复位,力线满意(图1C,D)。
图1 典型病例Fig.1 Typical case
3 讨论
3.1 胫骨近端骨折特点
胫骨近端为骨干部和髁部稳行部,形态不规整,皮质骨和松质骨交错,同时承受牵引力和压应力的双重作用,当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强大暴力时极易出现粉碎性骨折[4];胫骨平台内侧髁骨质相对致密,受外力时骨折往往成一整块,较少粉碎,故常作为平台高度恢复的参照[5];国人膝关节一般外翻7°,外侧平台较内侧高,且外力方向多由外向内,决定平台骨为最常累及外侧,且常为粉碎性[6]。胫骨近端前内侧仅为皮肤,高能量损伤致骨折粉碎常穿破皮肤形成开放伤,闭合损伤多数软组织损伤严重,多出现张力性水泡,有时伴有严重软组织挫伤时,会出现“红水泡”,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需严密观察并妥善处理。另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如SchatzkerⅤ、Ⅵ型平台骨折,往往合并有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的损伤。本组中有4例伴有不同程度损伤,均留待Ⅱ期处理。
3.2 双钢板及MIPPO技术的应用
对于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如SchatzkerⅤ、Ⅵ型等,双钢板的应用已极为普遍。罗从风等[7]提出基于CT影像下的胫骨平台“三柱理论”,对内外后三髁骨折多以三块钢板固定,外侧作为复位坚强固定,内后侧钢板作为支撑,取得良好效果。胫骨内髁为主要承重髁,内侧支持钢板的应用,能有效恢复内侧支撑,提供连续稳定固定,防止骨折再移拉及下肢力线改变[8]。外侧单钢板在患肢功能锻炼及早期负重训练时,稳定性差,可造成内髁塌陷,膝内翻甚至外侧钢板应力性疲劳折断。生物力学试验表明,在内翻应力作用下,胫骨近端存在不稳定倾向。罗从风[7]等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外侧主要钢板辅以内侧钢板固定后,胫骨平台能承受最大载荷是单一外侧平台的4倍,且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稳定性。双钢板稳定固定,为早期功能锻炼及负重提供保障。MIPPO技术是随着锁定钢板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体现“BO”原则,即生物学固定理念,通过对骨折两端锁定,对骨折行间接复位,不要求每个骨折片解剖复位,通过钢板螺钉的锁定及螺钉对骨的较普通螺钉更大的抓持力,起到一个“内支架”的作用,能迅速固定骨折而又不干扰骨折部位,有效保护骨折部血液供应,有利于骨折愈合。固定的应力分散在接骨板上,能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疲劳折断[9-10]。比较传统钢板,锁定钢板有更好的抗感染力,最佳保护骨折血供,胫骨近端不同方向的螺钉具有更好的支撑和抗拔出力,较小的应力遮挡效应[11]。本组病例均采用外侧锁定钢板坚强固定,辅以内侧3.5 mm长的LCDCP或“T”型钢板作为支撑,外侧取小切口以插入式植入,不干扰骨折区域,不过多剥离骨膜,骨折复位在放置外侧锁定钢板时已基本完成,内侧取小切口,行跨骨折端桥接固定,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3.3 治疗过程中注意问题
①入院后早期处理:入院时,在搬运、检查、手术清创过程中应尽量动作轻柔。闭合骨折入院时,应在开放骨折清创的同时,予以跟骨牵引,避免碎骨块对皮肤、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②手术时机:手术一般在伤后6~10 d进行,个别可延迟至15 d。手术在复合伤得到良好控制,局部张力性水泡吸收,软组织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开放性伤口愈合后进行。本组患者甲级愈合18例,1例乙级愈合,未出现严重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严重并发症。③遵循“BO”原则,生物学固定理念,传统AO/ASIF要求对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保护血运,早期活动关节减少并发症。但手术创伤大,暴露广,并发症多。我们应用MIPPO技术,尽量减少对骨折处软组织的损伤及骨膜的剥离,有利于骨折愈合。④由于采取不显露骨折区域的内接复位,手术在C臂机指引下进行,复位时注意避免胫骨近端因受半腱肌、半膜肌、股簿肌牵拉向后成角移位;干骺端复位固定时避免成角、旋转,保持下肢力线正确,有时我们在放置外侧锁定钢板时力线是好的,但在远端锁定的过程中,由于锁定螺钉的牵拉易造成骨折区域外翻成角,应注意避免。⑤注重功能锻炼:双钢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我们要求患者术后即行足趾屈伸活动,术后3 d即可伸屈膝达30°左右。同时,嘱患者行肌力训练。术后2周,患者膝关节屈曲可达 90°,3~4周时可达 120°~135°。 术后 4周,患者可借助双拐不负重行走,6~8周时可拄双拐逐渐增加负重行走,3~4个月骨折即可愈合。
[1]刘阳,周伟.分期微创治疗股骨近端粉碎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5):926-930.
[2]喻任,顾国庆.微创双钢板治疗不经关节面的复杂胫骨近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4):374-377.
[3]Roth SE,kred H,Stephen D,et al.Biomechanical stabiliy of intramedullary nailed high proximal third tibial fractures with lemet augmented proximal screws[J].J orthop Trauma,2005,19(4):457-459.
[4]Aksekili MA,Celik I,Arslan AK,et al.The results of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in distal and diaphyseal tibial fractures[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2,46(3):161-167.
[5]Lowe JA,Tejwani N,Yoo BJ,et al.Surgical techniques for complex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J].Instr Course Lect,2012,61(5):39-51.
[6]张长青.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7]罗从风,陈云丰,高洪.改良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4,26(6):326-329.
[8]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9]Lowe JA,Tejwani N,Yoo B,et al.Surgical techniques for complex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2011,93(16):1548-1559
[10]Spagnolo R,Pace F.Management of the Schatzker VI fractures with lateral locked screw plating[J].Musculoskelet Surg,2012,96(2):75-80.
[11]Hiesterman TG,Shafiq BX,Cole PA.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extra-articular proximal tibia fractures[J].J Am Acad Orthop Surg,2011,19(11):6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