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60例临床观察
2012-12-09李琼仙
李琼仙, 赵 帆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自2009年1月~2011年2月,本科应用艾灸法对6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胃脘痛患者均来源于本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0岁;病程1 a~19 a;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2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3例。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0 岁;病程1 a~17 a;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2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1例。2 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6版《内科学》 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1)主症:胃痛隐隐,喜热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缓,食后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2)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常规西医治疗,即采用抑酸、护胃、止痛、根治幽门螺杆菌等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取穴:神阙、中脘、双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15~30 min。具体方法:(1)物品准备:用物:艾条、艾灸木盒(单孔2个、双孔1个)、酒精灯、打火机、消毒小方巾、绷带。(2)操作流程:①向患者耐心解释艾灸的作用和方法,以取得患者配合;②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仰卧位,全身肌肉放松,暴露腹部及小腿,评估施灸部位皮肤情况;③取穴:神厥穴、中脘穴、双足三里,用小方巾轻拭皮肤,点燃2小根艾条,插于双孔艾灸木盒内,置于患者神厥穴、中脘穴部位;分别点燃1根艾条,插于单孔艾灸木盒内,置于双侧足三里穴,绷带固定,灸时以温暖为宜,并可调整艾条插入之深浅来控制温度高低,灸程为15~30 min,每日1次,每次治疗后休息15 min再起床活动,14 d为1 个疗程。④艾灸过程中,应随时查看,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与损及衣物,若艾灸局部出现红肿、水泡,即停止治疗,对症处理,小水泡任其自然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毫针沿水泡边缘刺破水泡,放出水后,涂以碘伏。同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患者有无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眩晕等全身反应,若有则应立即停止,嘱其卧床休息,测量生命体征,对症处理。⑤冬天应关闭门窗,做好保暖工作,避免着凉;夏天应注意室内通风。
2组均治疗14 d,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心电图、肝肾功能和血尿便常规检查。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3.1.1 症状分级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将所有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主症(胃痛隐隐,喜热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缓,食后腹胀)分别记2、4、6分,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分别记1、2、3分,无症状记0分。
3.1.2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33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 ;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6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前后,心电图、肝肾功能和尿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表明艾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
4 讨论
胃脘痛中脾胃虚寒型多由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正虚等而致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致胃失温养,而成虚寒胃痛。治疗应温养脾胃、温经散寒。《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属中医治疗学中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关系,经络是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系统,腧穴就是经络上的反应点,灸法就是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胃肠运动的机能状态,从而起到温通经络,调理肠胃,缓急止痛的作用,使疾病得以痊愈[2]。艾灸是灸法的一种,艾灸使用的艾条主要成分为陈久的艾绒,具有温中、逐寒、除湿的药性,气味清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对穴位产生温热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此乃“寒者温之”的具体运用。所选神厥穴为任脉之穴,生命之蒂,可温阳益气,有治气虚腹胀之功;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具有健运中州,调理脾胃、散寒止痛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功能理气和胃,宣通气机而止痛,擅疗胃疾,解痉镇痛甚速。另外艾灸还可以避免内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现代研究亦证实,足三里、中脘对胃肠道蠕动、胃壁张力、胃酸分泌等均有双向调节作用,明显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艾灸足三里、中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解痉止痛,调节胃的功能,改善胃壁的循环,加快胃黏膜的修复[3]。
综上,艾灸神阙、中脘、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且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2]周福生,卢满洪.中医外治法治疗胃脘痛的概况[J].新中医,1991,(5):50.
[3]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