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8例
2012-12-09何金石粟春生
何金石, 粟春生
(广西凭祥市中医院, 广西 凭祥 5326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为增生性关节炎或退行性关节炎,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系由膝关节的局部损伤、炎症和慢性劳损引起关节软骨变性、增生,导致膝关节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所致。临床症状以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多见于中老年人及肥胖人群,是一种常见的疑难杂症。笔者自2010年以来采用火针配合拔罐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均来自本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本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0例,女28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 a,平均病程40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肥胖患者,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其特点是初起疼痛为阵发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及夜间更甚,上下楼梯疼痛明显。膝关节活动受限甚则跛行。极少数患者出现膝关节积液。活动时可有弹响摩擦音,部分患者关节肿胀、日久可见关节畸形。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初起多见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常有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4)X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3 治疗方法
3.1 取穴 ①阿是穴、阳性反应点;②对侧肘关节曲尺至曲泽穴之间的压痛点(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侧病变取双侧);③大椎、大杼、膏盲、肺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每次取1~3穴,均取双侧。
3.2 操作方法 第1天:患者平躺,取①组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粗火针置酒精灯上,将针身的前中段烧至通红,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约0.5~1寸,用同样的方法在穴位四周散次:4针后,用气罐在穴位上拔罐,留罐8~15 min,拔罐部位会渗出血液、组织液或黄色黏液物。起罐后使用酒精棉球擦针孔及周围血迹,并用干棉球按压片刻;第2天:患者平躺,取②组穴,火针选用中细火针,扎0.2~0.5寸,其他操作同第1天。第3天:患者俯卧,取③组穴位中的2~3穴位,火针选用中细火针,扎0.2~0.8寸,其他操作同第1天。第4~5天交替取③组穴中的其他穴位,操作同第3天。
3.3 疗程:5 d为1疗程,休息3 d后进行第2疗程治疗,治疗2疗程统计疗效,重者3~5个疗程。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治愈:膝关节肿痛消失,活动无障碍。好转:膝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2 治疗结果 治愈27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
5 体会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证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后世医家遵此经取法,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治疗方法,目的就是祛除患者体内的“风寒湿三气”,恢复患者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治愈疾病。
火针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元明时期。《黄帝内经》将火针称为“燔针”,火针疗法称为“焠刺法”。《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元明时期高武撰写的《针灸聚英》有专篇全面论述了火针疗法,标志着火针疗法的成熟,书中指出:“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邪。”可见火针治疗痹证是非常适宜的。而且火针针体较一般毫针大,针孔较粗,针后配合拔罐,可将瘀血拔出,从而将体内的风寒湿等邪气随血拔出。通过放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见于《灵枢》,《灵枢·小针解》指出了放血疗法的机制:“菀陈则除之,去血脉也。”现代针灸大师贺普仁教授重新阐述了气血关系,并提出了很有临床意义的“以血气行,以血带气”的新说,即放血不仅可以泻火祛瘀,还有刺血调气的作用。笔者借鉴古今医家,将火针和拔罐有机结合起来治疗痹证:[1]①组穴位采用局部阿是穴和阳性反应点,直达病所,解决局部肿胀疼痛。②组穴采用肘膝对应原理,这是董氏奇穴善用的上病下刺,下病上刺,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的全息,对应取穴法。③组穴位: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选用能调整整体功能的穴位,以整体治疗局部。如肝俞、脾俞、肾俞祛风散寒除湿;大椎、膏肓温阳扶助;肺俞、大杼调气治骨[3]。针法用杨刺法,《灵枢·官针》曰:“凡刺有十二节…,五曰杨刺,杨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一为增强针刺作用,二者利于拔罐出血。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之,此法将毫针针刺作用,温灸作用和放血作用三者有机结合,作用明显高于一般毫针针刺,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迅速的方法,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1]YZ/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贺普仁.普仁明堂示三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6~48.
[3]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238~257.